满足九点一定是健康老人

1.生活自理或基本自理。包括能独立备餐、购买日常所需、使用交通工具等。于普林说:“重视生活自理能力,意味着社会观念的转变,我们不仅要求生命的长度,更要求生命的质量。”自理能力是老年人身体健康的直接体现,也是多项能力的综合表现。

建议:如何保护好自理能力,要依靠多方面的努力,比如勤动脑、少操心、平衡膳食、锻炼身体、学会独处等。

2.重要脏器的增龄性改变,未导致明显的功能异常。《标准》提倡用生命全程的观点看待老年人,承认老年人与年轻人身体状况的差异,只要重要脏器功能未改变,就不应视为病理性改变。于普林表示,对于一些可纠正的功能改变,仍可视为健康,如老视、听力障碍等。

建议:每个人都需要正确认识并面对衰老,不必把衰老当病治,更不必和年轻人比健康数据。

3.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控制在与其年龄相适应的范围内。于普林表示,老年人“多病共存”是常态,只要将指标控制在相应范围内,就是健康或基本健康的老年人。因此,在关注老年人疾病的同时,更应积极做好健康管理,重视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

建议:尽量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少吃动物内脏和甜食,有助控制胆固醇水平;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慢跑、快走、打太极拳等都不错。

4.营养状况良好。例如,过去3个月没有食量减少或体重骤降。充足的营养对维护机体功能、改善疾病预后非常重要。我国老年人预期寿命延长,主要归功于营养状况的提升。造成老年人营养不良的原因有多方面,如咀嚼、消化、代谢能力下降等。

建议:规律用餐、科学烹饪、营养搭配、坚持活动都有助于改善营养状况。老年人应做到三餐定时定量,每餐吃到七八分饱即可,尤其晚上不能吃太饱,多蒸煮,少油炸。营养不良或有相关风险的老年人,可遵医嘱服用营养补充剂。

5.认知功能基本正常。认知功能对维持老年人的生活自主性、晚年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于普林表示,衰老会带来感知觉减退、记忆力下降、思维能力减退、反应迟钝等认知功能变化,只要不影响日常独立生活,不给家庭和社会增加负担,就可视为认知功能基本正常。

建议:保证充足的睡眠,学会静心;多吃些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三文鱼,以及绿叶蔬菜等;培养一个休闲爱好,如养花、学习乐器;适当进行益智类活动。如果是心脑血管疾病等引起的认知退化,需要积极药物治疗、康复训练,以及有效的护理。

6.乐观积极,自我满意。例如,不会对各种事情担忧过多。老年期会有很多负面事件和疾病困扰,老年人应认识到这是自然规律,乐观接受,并积极面对老年生活。良好的情绪对整体健康有促进作用,能提高晚年幸福感。

建议:除了老年人要学会自我调节外,家人和社会也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帮助老人改变观念、拥抱老年生活。

7.具有一定的健康素养,保持良好生活方式。世界卫生组织这样描述健康和寿命的影响因素:生活方式占60%,遗传占15%,环境因素占17%,医疗条件占8%。由此可见良好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但目前我国老年人的健康意识较为薄弱。于普林说,老人患慢病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控制慢病也要久久为功,从小事做起,当务之急在于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素养。

建议:家庭层面,应主动学习维护老年人健康的知识技能,督促老年人纠正不良习惯;社会层面,可以开办健康讲座、签约家庭医生,为老人安排定期体检等;政府层面,要建立完善、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8.积极参与家庭和社会活动。包括常与亲朋见面或联系、能和亲朋放心地谈私事等。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容易造成社会隔离,包括主动隔离(心理因素)和被动隔离(身体因素)。研究发现,社会隔离或不参与社会活动的老年人,患心脏病、脑卒中和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增加;积极参与家庭和社会活动的老人,常常会有自豪感和“我还行”的幸福感,有利于延年益寿。

建议:家庭和社会都应鼓励老年人积极社交,老年人自己也要建立积极的老龄观,主动融入社会。

9.社会适应能力良好。例如,乐意为社会做点什么、喜欢学习新事物等。于普林认为,如今很多老年人不会扫健康码,购物不能用手机支付,没办法享受现代技术带来的便利,这都是没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体现。

建议:除了加强社会支持,细化老年健康服务,还要鼓励老年人“活到老学到老”,积极通过亲友关系,获取自身所需的情感性或工具性资源,努力成为与时俱进的时髦老人。

关注时事,订阅新闻邮件
本订阅可随时取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