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部强推“阳刚之气” 如何定义阳刚引热议

近日,中国教育部在答复一份题为《关于防止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时,强调今后要“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这一消息经披露后,引发网络巨大争议,如何定义“阳刚”也在网络引发广泛讨论。 

1月28日,中国教育部官网发布了一封《政协提案答复函》,该函针对的是一位政协委员的《关于防止青少年女性的提案》。文件内容提到,在“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中,加大力度提高体育教师素质能力,同时,适度改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形式,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继续通过多种渠道新增体育教师。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导,2020年5月,全国政协常委斯泽夫在《关注和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趋势》的提案中称,他通过观察发现现在中国的青少年有柔弱、自卑、胆怯等现象,追求“小鲜肉”式的“奶油小生”,他称之为男孩子“女性气质化”。 

报导援引斯泽夫的观点,中国青少年的“女性化”趋势,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必将危害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 

教育部“阳刚之气”的表述随后在网络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有网友说:“任重道远,你看文化传播的都是嘛?艺人娘炮! ” 

还有人说:“女性是贬义词吗?”  

  “女性化仿佛是什么不好的事情,教育部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盲目培养所谓‘阳刚之气’,是逆历史潮流而行。”   

“我朋友和我老师合作的研究发现:男孩的‘阳刚之气’越重,成绩越差,toxic masculinity 教育部了解一下?” 

1月30日,央视对此点评道:“男性在风度、气概、体魄等方面表现出刚强之气,是一种美,但阳刚之气并不等于简单的‘行为男性化’。教育不只是培养男人和女人,更应注重培养人的担当和责任感。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让身体和心智一并健康成长,才是最该被关注的。” 

何为“阳刚之气”? 

央视的点评也引发人们思考何为“阳刚之气”。 

斯泽夫在提案中提到,男性从出生开始接触最多的是“母系”,出生后和母亲待在一起的时间最多,后来由外婆带大,长期生活在“婆婆妈妈”的环境中。中国当前的男孩子们生活环境“母系化”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社会问题。 

不少网友转发了好莱坞演员Justin Baldoni在TED的一段演讲视频,Baldoni分享自己扮演“男子汉”的经历,并且坦言自己很多年来,其实一直在饰演大家眼中的自己。从小时候开始,为了得到其他男生的接纳和喜爱,会拒绝表现出被认为是女性化的行为。但是仔细想想,为什么男性就不能表现出自己的软弱、无助、困扰的一面?为什么觉得拥有某些特质就是“丢脸”?  

有社会学者表示:“如果说从穿衣风格上讲,这跟不同时代自我呈现方式的状态不同,可能不符合老一代男性的审美观念;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那过于强调‘男性化’对男性可能是种伤害;如果要求男性压抑情感流露和情感表达,过于强调勇猛、要强和男性气质中有暴力危害性的一面,这种教育方式可能要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一位网络博主说:“长久以来,一些人总是对男子的阳刚之气有着很深的误解,他们总是以‘粗鲁,喝酒厉害,不修边幅’等行为来彰显自己很‘爷们儿’。但其实我觉得这不叫爷们儿,这叫莽夫/山炮。” 

他还说:“在中国古代文化里,标准的爷们形象应该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扶危济困,温柔待人,这才是标准的男人。” 

“文化应该是多元化发展的,按照道教思想来看,男女本就是平等的,男生可以‘柔’,女生也能‘刚’;正如太极图一样,这样才阴阳平衡,而且别人怎么活是自己的权利。” 

南怀瑾也在《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中说:“魔也好,鬼也好,都是怕善人的,做了善事,你的阳刚之气就大了。”

关注时事,订阅新闻邮件
本订阅可随时取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