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部強推「陽剛之氣」 如何定義陽剛引熱議

近日,中國教育部在答覆一份題為《關於防止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時,強調今後要「注重學生陽剛之氣培養」。這一消息經披露後,引發網絡巨大爭議,如何定義「陽剛」也在網絡引發廣泛討論。 

1月28日,中國教育部官網發布了一封《政協提案答覆函》,該函針對的是一位政協委員的《關於防止青少年女性的提案》。文件內容提到,在「國培計劃」「省培計劃」中,加大力度提高體育教師素質能力,同時,適度改進體育教師教學方法、形式,更多注重學生「陽剛之氣」培養,繼續通過多種渠道新增體育教師。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導,2020年5月,全國政協常委斯澤夫在《關注和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趨勢》的提案中稱,他通過觀察發現現在中國的青少年有柔弱、自卑、膽怯等現象,追求「小鮮肉」式的「奶油小生」,他稱之為男孩子「女性氣質化」。 

報導援引斯澤夫的觀點,中國青少年的「女性化」趨勢,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必將危害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 

教育部「陽剛之氣」的表述隨後在網絡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有網友說:「任重道遠,你看文化傳播的都是嘛?藝人娘炮! 」 

還有人說:「女性是貶義詞嗎?」  

  「女性化仿佛是什麼不好的事情,教育部不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盲目培養所謂『陽剛之氣』,是逆歷史潮流而行。」   

「我朋友和我老師合作的研究發現:男孩的『陽剛之氣』越重,成績越差,toxic masculinity 教育部了解一下?」 

1月30日,央視對此點評道:「男性在風度、氣概、體魄等方面表現出剛強之氣,是一種美,但陽剛之氣並不等於簡單的『行為男性化』。教育不只是培養男人和女人,更應注重培養人的擔當和責任感。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讓身體和心智一併健康成長,才是最該被關注的。」 

何為「陽剛之氣」? 

央視的點評也引發人們思考何為「陽剛之氣」。 

斯澤夫在提案中提到,男性從出生開始接觸最多的是「母系」,出生後和母親待在一起的時間最多,後來由外婆帶大,長期生活在「婆婆媽媽」的環境中。中國當前的男孩子們生活環境「母系化」越來越嚴重,已經成為社會問題。 

不少網友轉發了好萊塢演員Justin Baldoni在TED的一段演講視頻,Baldoni分享自己扮演「男子漢」的經歷,並且坦言自己很多年來,其實一直在飾演大家眼中的自己。從小時候開始,為了得到其他男生的接納和喜愛,會拒絕表現出被認為是女性化的行為。但是仔細想想,為什麼男性就不能表現出自己的軟弱、無助、困擾的一面?為什麼覺得擁有某些特質就是「丟臉」?  

有社會學者表示:「如果說從穿衣風格上講,這跟不同時代自我呈現方式的狀態不同,可能不符合老一代男性的審美觀念;如果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那過於強調『男性化』對男性可能是種傷害;如果要求男性壓抑情感流露和情感表達,過於強調勇猛、要強和男性氣質中有暴力危害性的一面,這種教育方式可能要進行進一步的思考。」 

一位網絡博主說:「長久以來,一些人總是對男子的陽剛之氣有着很深的誤解,他們總是以『粗魯,喝酒厲害,不修邊幅』等行為來彰顯自己很『爺們兒』。但其實我覺得這不叫爺們兒,這叫莽夫/山炮。」 

他還說:「在中國古代文化里,標準的爺們形象應該是『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扶危濟困,溫柔待人,這才是標準的男人。」 

「文化應該是多元化發展的,按照道教思想來看,男女本就是平等的,男生可以『柔』,女生也能『剛』;正如太極圖一樣,這樣才陰陽平衡,而且別人怎麼活是自己的權利。」 

南懷瑾也在《維摩詰的花雨滿天》中說:「魔也好,鬼也好,都是怕善人的,做了善事,你的陽剛之氣就大了。」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