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产业链外移 中国的果链企业艰难求生

近日,苹果第三大代工厂,代工巨头纬创宣布,由于陷入经营困境,关闭江苏泰州工厂。自4月26日起正式停工停产,5月26日与所有员工解除劳动合约,并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这意味着上千员工失去了工作。

4月23日,有网友上传的视频显示,工厂已人去楼空,仅留一名保安看守,设备也被搬空,只留下空荡荡的巨大厂房,似乎在彰显往日的辉煌。

同样受到影响的还有周边的商业,包括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都面临营收下降、甚至关门倒闭的命运。

总部位于台湾的纬创是全球著名的IT代工巨头,其代工的产品包括笔记本电脑、台式机、服务器、智能手机等。纬创是继富士康、和硕之后,苹果公司的第三大代工厂。

2009年纬创在泰州市投资建厂,2012年6月投产。主要产品是导光板、中小尺寸的液晶显示模组等光电产品,以及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彼时客户主要为京东方、夏普、DELL、HP、SONY、ACER、联想等企业。从2017年纬创泰州工厂才正式成为苹果的合作伙伴,主要供应苹果笔电及手机之LCM(液晶显示模组)产线。

但近年来,iPhone高端机逐渐由LCD屏幕转向了OLED屏幕,造成纬创泰州的订单剧减,而其他客户不足以填补这一市场空缺,导致其连续几年出现亏损。根据纬创2022年财报,纬创给泰州厂累计投资大约16.1亿美元,但至今为止泰州公司账面亏损达到了1.81亿美元。泰州厂的员工总数也从巅峰期的17615人,大幅下滑至目前的1474人。

其实,纬创近年来也随着欧美客户产业链转移积极在中国以外的地区投资建厂。早在2017年,纬创便在印度建立了iphone代工厂。另外纬创还在越南、马来西亚、墨西哥及捷克布局生产线。而与此同时,纬创不断出售其在中国的资产。2020年底,将其在江苏昆山的iphone代工厂昆山纬新出售给了立讯精密。这次关闭泰州工厂,应该也是其产业布局转移的一部分。

苹果的顶级供应商分布在全球600多个地点,包括组装iPhone、iPad、手表和无线耳机的合同制造商,以及芯片、玻璃、铝外壳、电缆、电路板和其他组件的供应商。在这些供应商中,中国一直占据着较大比例的份额,不仅有中国的本土企业,还包括众多的台企在大陆建立的工厂。

据苹果公司2022年10月份公布的2021财年Top200供应商名单,在前190名供应商里,中国大陆及台湾、香港、澳门企业上榜91家,占47.9%,但相比2020年,减少了5家。

这其中有25家在中国大陆A股上市,但他们只是浮上水面的冰山一角,是供应链的超级节点,牵动着的116支苹果概念股,遍布上游材料、设备等供应体系,总市值超过300 billion USD。

其实,自iPhone诞生以来,苹果就将订单交给富士康等在中国大陆的工厂代工,并且苹果还投入大量的资源和精力,提高中国供应链的技术和品质水准。由此中国供应链才得以快速崛起。

不仅如此,苹果在中国代工也带动了中国电子行业的进步与发展。例如,在iPhone 4上,苹果采用了一种名为柔性电路板(FPC)的技术,能缩小电子产品的体积和重量。iPhone 4率先应用后不久,中国本土企业生产的安卓手机迅速普及了这一技术。

到了iPhone X时代,苹果与立讯精密合作,实现了折叠式FPC软板技术。一个季度后,华为、OPPO、vivo和小米等国产手机大厂陆续和立讯精密签下FPC软板技术新订单。2017年iPhone X发售,立讯精密收入同比大涨66%。

可以说,二十年里,苹果打造了一个复杂无比的供应链体系,而中国在这个体系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曾经超过95%的iPhone、AirPods、Mac和iPad都在中国制造。

在这期间,也诞生了众多的果链企业。一方面这些企业每年为苹果公司生产出价值超过3000亿美元的各类电子产品,成为苹果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另一方面,在苹果公司的带动下,果链企业也实现了业绩的飞跃。而最重要的是,由于与苹果公司深度绑定,这些企业的兴衰存亡与数百万员工的命运也交由苹果公司所掌控。

陆媒经常谈论苹果压榨供应链,如果对比苹果供应商和国产手机供应商就会明白,苹果再怎么压榨都比国产手机带来的利润要丰厚的多。例如,大陆企业京东方在2021年成为苹果的供应商后,获得的利润相当于此前10年之和。

而我们前面谈到的纬创泰州工厂,获得苹果订单后,业绩迅速腾飞;失去订单之后,马上陷入亏损,直至倒闭。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欧菲光。总部位于深圳的欧菲光集团是中国顶尖的镜头模块生产厂商,2017年其全资子公司南昌欧菲光科技开始为苹果提供镜头模组和触控萤幕。欧菲光业绩显示,苹果给它贡献了四成收入却提供了九成的利润,中国手机企业给欧菲光提供六成收入却只提供了一成的利润。

但是2020年欧菲光被美国政府认定侵犯新疆维吾尔族人权,并将其列入实体清单进行制裁。2021年3月,欧菲光被苹果公司移除出供应商名单。紧接着其财报就出现亏损,2020年和2021年财报,两年分别亏损人民币19.4亿和26.2亿元;2022年亏损幅度持续扩大,据其预告称亏损人民币41亿元至52亿元。南昌欧菲光也关闭了部分厂区。

就在2021年“接盘”欧菲光苹果产线的闻泰科技,当年实现营收527.29亿元,增长1.98%;利润26.12亿元,增长8.12%。

歌尔声学堪称是苹果供应链中的元老。苹果于2009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歌尔次年就进入了苹果供应链,为其供应声学组件和有线耳机等。歌尔2018年进入AirPods供应链,成为仅次于立讯精密的苹果第二大代工厂,占据AirPods代工30%份额。

2022年11月初歌尔股份发布《风险提示公告》称,收到境外某大客户的通知,暂停生产其一款智能声学整机产品。引发苹果砍单猜测,随之股价两日跌停,市值蒸发超150亿元。苹果砍单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了今年的一季度。

4月17日,歌尔股份发布了2022年财报及2023年一季报。数据显示,公司2022年在营收大涨34%的情况下,扣非归母净利润下降了近60%;不仅如此,2023年Q1,其营收较2022同期进一步上涨20%至241亿元,但同期归母扣非净利润却下滑超90%。

不得不说还有第一家获得苹果核心产品代工资格的大陆本土企业立讯精密。总部位于深圳的立讯精密目前是iphone三大组装厂商之一,也是Airpods的最大代工厂。

立讯精密成长秘诀就是围绕“果链”并购扩张。其中,最重要两次收购:2011年4月收购了昆山联滔电子60%股权,首次进入苹果供应链,成为iPad连接线供应商;2016年收购苏州美特51%股权,立讯切入到声学领域,抓住了营收贡献巨大的AirPods。2019年立讯精密更是拿下Airpods独家代理权,当年立讯精密的总营收超过623亿元。而苹果作为第一大客户,贡献了346.5亿营收,占比高达55.43%。

除上述两次最重要的并购外,立讯精密围绕苹果展开的并购达14起。特别是2020年,33亿元收购江苏纬创和昆山纬新100%股权,正式切入果链中最重要的iPhone代工业务。

不断的并购扩张,依靠苹果这颗摇钱树,消费电子成为立讯精密的主要业务:2014~2018年,这一业务四年营收复合增速为78.3%。从2018年6月至今,立讯精密所有季报的扣非净利润,全部以60%以上的增速狂涨。立讯精密代工的苹果零部件由2013年的4种提升至了20种。到2021年,立讯精密来自苹果的销售收入占比已经达到74.09%。

2020年,立讯精密的总市值已经超过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集团,而其创始人王来春以910亿元财富值排在了2020年胡润百富榜第44位。

值得一提的是,王来春是富士康1988年在大陆建厂的第一批员工,曾在富士康花费10年时间从一名普通打工妹升到当时大陆员工在富士康能达到的最高职位。1999年王来春从富士康离职。五年后王来春便成立了立讯精密,其业务主要是做零部件研发、生产和组装,几乎是复制了富士康的经营模式。

在早期,富士康还为立讯精密提供了大量订单。在2010年上市时,富士康也贡献了18.27%的收入。但现在,立讯精密成为了富士康极具威胁的竞争对手。

然而,事情总有两个方面,有利就有弊。由于立讯精密高度依赖苹果公司,苹果减单的风险也使其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上下起伏。

2023年年初,苹果以需求减弱为由,通知中国供应商本季减产AirPods、Apple Watch与MacBook组件,位于产业链上游的立讯精密立刻受到波及。消息传出当日,公司股价迅速跳水,截至收盘跌幅为9.99%,市值一天内蒸发了224亿元。

另外,苹果近年来逐步实施的摆脱“中国依赖”战略,其产业链也大量移出中国,转而在印度、越南及东南亚国家布局。对严重依赖苹果公司的“果链”企业影响巨大。

最直接的影响为iPhone最大代工厂富士康。这也可以从其最大的iPhone代工厂–郑州园区的员工数量骤减看出端倪。富士康郑州园区的员工数量一度多达35万人。而近日,有自媒体播主探访发现,现在豫康新城商业步行街变得空荡荡,几乎看不到人,两边的店铺几乎都停业,有的干脆挂着出租、转让的讯息。

近日更有消息传出,“富士康计划将3000亿元产能转移至印度”。贵州富士康、南宁富士康最近都传出撤离的消息。

另一家面板五虎之一的台企群创光电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宁波群志光电,上个月被报已至少关闭50条模组产线,优化20%员工,并计划将TFT-LCD模组工厂迁移到印度、墨西哥。

随着苹果供应链转至其它国家,基于产业的群聚效应,可能会有更多其它相关供应链移出中国。这将对中国经济产生难以预料的深远影响。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可能会慢慢陷落。而同样受到影响的还有数以百万计的打工者。今年以来,不断传出工打工者很难找到工作的消息。大量的农民工在深圳、上海等大城市露宿街头,艰难求生。

关注时事,订阅新闻邮件
本订阅可随时取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