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朝新:普通人的声音,也能振聋发聩

新闻业务专栏,不知不觉写了三十三篇了,多数都在谈如何发现写作线索、如何搜集有效的信息以及写作者的职业伦理等。今天,要谈一谈写作的意义。

这两天,一些普通人的文字创造了写作的奇迹,广为流传,阅读传播者逾千万,就是一条15字的置顶评论,点赞数也高达70多万。

普通人的声音,第一次如此震耳欲聋。

也就是两年多前,武汉初发疫难,大家都期待着作家教授记者们站出来说话,最终也确实是这些人的声音更多地引起了大众的关注。

很多人会赞同萨义德以下的观点:“知识分子并不是登上高山或讲坛,然后从高处慷慨陈词。知识分子显然是要在最能被听到的地方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要能影响正在进行的实际过程。”

两年后的今天,虽然也有人在呼吁上海的作家教授们发声,但更多的普通人自觉或被迫站了出来、站了起来,说自己想说的话。

自己给自己代言,自己讲述自己的遭遇,通常更能引起共情。

无论多么高明的写作者,都无法将别人的痛苦与欢愉完全感同身受,无论多么先进的传播技术,都不及真情实意更能动人催人自觉加入传播的行列。尤其是社会共同遭遇大灾难时,切肤之痛只有当事人才能描述还原得更为具体和真切。

大时代,滚滚洪流,一粒尘埃可能压垮一个弱小的个体甚至一个家庭。疫情严控之下,地方治理究竟如何,谁也不如那些被封控在小区、禁足在家里的人更有发言权。他们不用替别人代言,只需要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说出来,就是大时代下一个真实的片段,就是个体最真实的感受。

这不是大局观的问题,也不是全面与个体的关系,一个人的苦难,即便再细小和局部,对当事个体来说就是全部和所有。

当一个老人发病后无法得到及时救治,他的生命就可能被剥夺,他的家庭可能就此陷入悲痛和沉沦;当一个孩子发病却无法送到医院,花朵就可能凋谢,一个家族就可能从此没有了欢声笑语;一个年轻人发病没有医院接收,那他们的父母就可能白发人送黑发人,一个家庭的支柱就可能坍塌……

“在充满敌意的环境里生存,人是很容易堕落为兽的。”人性与文明的社会,每个个体的生命都应当被珍视,每个个体的苦难都应该被重视,每个普通人的声音都应该被听到,没有人会无情地要求所有人用虚幻的宏大情感去稀释冲淡甚至埋没个体的苦痛。

宏大叙事和集体情绪,有时候能裹挟更多人,众人都人云亦云,职业写作者不断被阉割和自我审查的时候,普通人的个体表达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个体的喜怒哀乐一旦被成功表达出来,更像一把极窄但异常锋利的尖刀,刺入人的身体或内心深处,创面或许不大,但伤人程度极深。

文字表达,不是作家教授和记者的专利,建筑师、工程师、医生、农民等等,都可以成为文字表达者,写自己就行,写自己的人生、记录个人的遭遇、描摹自己眼中的世界,不用整日想着替他人代言。

在信息流通不畅的时候,是否有高超的表达技巧就不那么重要了,是否有娴熟扎实的文字功底也不那么重要,是否有华丽的辞藻更不重要了,相比之下,让人听到个体细小微弱的呼救声更重要。众生沉默,不替他人代言,真实地再现自己的遭遇就值得尊重。

湖北的诗人余秀华,是一个脑瘫患者,也是一个农民,她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写自己的家庭婚姻和情欲,震撼和感动了无数的人。我,也曾多次被她的文字所打动。

没有合格的代言人,或者是代言人的声音过于端庄、表面甚至背叛被代言人,普通人拿起笔自己发声讲述个体的遭遇,在一些特殊的时刻尤为珍贵。

 (全文转自微信公众号褚家朝新)

关注时事,订阅新闻邮件
本订阅可随时取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