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时间4月26日,万众瞩目的奥斯卡评选解开谜底,此前凭借《无依之地》已经斩获诸多国际大奖的华人女导演赵婷,不负众望一举夺得分量极重的“最佳导演”,成为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非白人女性;同时也是继李安之后第二位登顶奥斯卡的华裔导演。
赵婷的获奖,对于她背后那个对“冲奥”期盼已久的国度和族群而言,可真谈得上是又爱又恨——爱的是以美帝为代表的西方这回终于放下了文化上的傲慢和偏见;恨的是,他们居然给的是一个不喜欢讲正能量的人。
众所周知,中国人有两大著名的情结——也可说纠结,那就是诺贝尔情结和奥斯卡情结。作为科学界和文艺界两大顶级桂冠,一直是科学家和文艺工作者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正是这种权威性,也让这两个奖项带着极强的国家荣誉色彩。不要说得到,就算是提名入围,都能大长志气。在奥运金牌已经不稀罕的时候,诺贝尔和奥斯卡对于诸多国人,上上下下都有极强的渴求。但可惜的是,偏偏这两个奖项曾经在很长时期内都和中国人无缘——偶尔有缘的时候,获奖者也变成了“华裔”,算不得自己人了。
所以对于腰包鼓起来后自尊心极强的国人而言,长期有一种又爱又恨的心态来面对诺贝尔和奥斯卡。拿不到,是西方完全按照自己的标准,带着有色眼镜看成就,有偏见;拿到了,但没有给我们所认可的人,这又是别有用心的辱华。有可能只有雷锋这种道德楷模拿奖,才能让人满意。
唯一不太有争议夺得诺贝尔的屠呦呦,还是个连两院院士都评不上,此前也没有拿过重量级荣誉的在野科学家。
回到赵婷,她的争议又在哪里呢?说起赵婷其实算是比较励志的例子,虽然大家知道她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继母,宋丹丹。但是从她的人生轨迹中可以看出,虽然家庭的因素对她有所帮助,但是后期的努力和天赋是显而易见的。比她有钱的在美中国富二代数不胜数,但是能够达到她的成就的,没有。
《无依之地》作为一部讲述美国本土特色的房车文化、流浪文化、游牧文化的小众之作,其艺术上的意义这里不做评价,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审片。但赵婷作为一个直到青少年时代都在中国成长的人,能如此深刻的理解一个完全没有联系的异国文化,并用地道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其难度就像一个外国人在中国拍出《芙蓉镇》一样。所以赵婷的获奖,可谓实至名归,此前的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第78届金球奖,包括此次登顶奥斯卡都说明了这一点。上一次有女导演夺得奥斯卡,已经是2010年。
那么,赵婷又是怎么从万众瞩目的中国骄傲,在急转直下的舆情中,变成某些人咬牙切齿的“辱华分子”呢?
大家都知道在西方呆久了的人,往往缺乏正能量的灌溉,所以难免会在价值观上大踏步“后退”,让某些国人难以接受。在赵婷夺得金球奖,冲奥已经露出迹象之后,大批官媒纷纷报道”赵婷创造金球奖历史!”” 鼓舞人心!”多位当红明星也在微博上对她表示了祝贺。但是很快就有人质疑赵婷曾经涉嫌辱华——赵婷2013年接受《Filmmaker》杂志访问时曾提到,她年少时的中国是”一个充满谎言的地方”。而且赵婷2020年接受澳大利亚媒体采访时说自己是个美国人, “如今,我的国家是美国”……
这还得了。你和你的祖国本来应该一刻也不能分割,你批评几句就算了,还数典忘祖,嫂可忍叔不可忍嘛。随即豆瓣上就有网民呼吁抵制赵婷的电影。原定于4月23日在国内上映的《无依之地》疑被撤档,一些电影、院线相关的APP拿掉了这部电影的上映日期。甚至连她执导的下一部漫威英雄电影《永恒族》能不能如期上映也存疑。
赵婷的几句话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大的罪过?在如今看来,也许是。但放大一百倍来看,不过是很多人都说过的几句大实话,最多可以归类为“牢骚”,甚至连批评都算不上。
对于在日渐逼仄的国际空间中目睹文化、经济甚至军事冲突的国人而言,日渐增长的民族自尊心已经部分变成摇摇欲坠、不可触碰的玻璃心。不要说大实话,哪怕是最善意的批评可能也已经无法接受,千篇一律的回馈,就是歇斯底里的“抵制”。老祖宗说“闻过则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今只剩下“闻过必怒”“有则否之无则骂之”……
一方面希望西方按其价值标准在评奖的时候照顾自己,让脸上有光,证明我们真的厉害了;另一方面,又无法理解和认可这些标准,导致屡屡出现大相径庭的结果,唯有一如既往的愤怒和遗憾。但诺贝尔和奥斯卡,从来不是为正能量而准备的。认知体系的冲突,某种程度上是文明的鸿沟。
赵婷在获奖感言中,引用了著名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这是给那些有信念,并且有勇气保持善的人的。无论多么艰难,都要在彼此身上坚持善。这个奖是给你们的,是你们激励我继续前行。”
这段话,在遥远的故土,也许只剩下五味杂陈。
(全文转自作者脸书)
本文由看新闻网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看新闻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
本文网址:https://vct.news/news/7c08baff-8a17-44bc-b730-64a2b95e02de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