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评论
中国”橄榄型社会”终成南柯梦
现在的"中国梦",大家知道是强国梦,这个算勉强实现了,终于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GDP与第一的美国、后两位的德国、日本相比还差不少。但不少人似乎已经忘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中国梦,就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那个先富带后富的共同富裕梦…
习近平会从瓦格纳兵变中接受怎样的警讯
瓦格纳雇佣军的兵变,一个外溢效应是对中国的影响。作为俄罗斯最重要的盟友,普京并未在兵变发生的第一时间向习近平打电话;另外,若如此武装叛乱发生在中国,习又会怎么处理,解放军里有普里戈津式人物吗?习会在台湾问题上谨慎用兵,不敢造次?这些都是人们…
俄罗斯打赢叙利亚战争,为何在乌克兰失败
俄乌战争虽然还在持续,未来的胜负仍在未定之天,但俄罗斯没有办法依战前的计画,快速并吞乌克兰,反而陷入泥淖之中,死伤惨重,却是不争的事实。即使俄罗斯接下来能逼和乌克兰,保住目前所控制的乌东地区与克里米亚半岛,也是一场失败。相反地,俄罗斯在20…
瓦格纳兵变冲击中国 敲响个人威权体制丧钟
在俄乌战争进行到将近500天的时候,战场的压力和战局的无望最终转为一场兵变。这就是上周末发生的瓦格纳兵变。虽然这场兵变持续不到24小时就被瓦解,但是兵锋所向逼近了莫斯科,也穿透了普京的神话和铠甲。几乎所有人都看到了普京政权的虚弱和战争终局的…
薄熙来大秘徐鸣返京近九年为何还能回重庆“利用影响力”?
前中央政治局委员兼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垮台九年多后,他当年的大秘徐鸣居然还能回到重庆“利用影响力”犯案,令中共当局不能不对此时由陈敏主导的重庆市委对薄熙来余毒的肃清与否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在本专栏的上篇文章《蔡奇意外上位,五年后的陈敏尔还有戏…
布林肯访华为何成了马戛尔尼觐见乾隆2023版?
这次来之不易、一推再推而终于成功的布林肯访华之行,其结果让美国欲赞也难,主要是预想中的教训中国没有出现、警告也未出口。且不说美国商界公开表达有点失望,就连WSJ、WP、NYTimes等媒体的记者想赞上一两句,都比较困难。但中文媒体与社交媒体…
说说习近平的“国师帮”
“国师”不太可能成为“帮”,这里只是将之归为一类人,姑且称之为“国师帮”。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9日就所谓“建设教育强国”进行“集体学习”,清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勇进行讲解。能进入中南海讲课的专家一般被认为是中共国的“国师”之一…
李强,中国的“隐身总理”
6月18日,中国总理李强开启他任内的首次外访,此行目标国是德法两国。比起他的前任李克强和温家宝,时间都要晚。后两者的首访分别在2013年5月19日和2003年4月29日。也许这并不说明什么,但也许是某种历史的象征:李强做总理整整三月,可比起…
中国一连串的“无俚头向民众抢钱”
近日,上海某一间餐馆因为熟食凉皮里面放小黄瓜,遭市场监管局罚款5000人民币,但有小黄瓜的凉皮何错之有?经询问某位认识在经营上海点心煎包友人表示,餐点内含小黄瓜是再正常不过的,但上海市政府却以“餐饮服务经营者:热食类食品制售”没有经过许可贩…
蔡奇意外上位,五年后的陈敏尔还有戏吗?
蔡奇在中共二十大上高就习近平“正国级大秘”的同时,很可能是因为受到手下二、三把手接连发生“意外”,自己大秘也被降级使用的牵连而未能“入常”的陈敏尔成为中共执政史上第一个先后换兼两个不同直辖市委书记的连任政治局委员。这也许意味着他在未来中共二…
习近平为何如此信任蔡奇?
相比于其他政治宠臣,习近平对蔡奇的信任程度尤甚。个中原因除他们从福建到浙江再到北京的长达20多年的所谓“私人情谊”之外,更多重要的就是蔡奇在主政北京期间,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了习近平的指示,在清理低端人口的专项行动中不惜为习近平顶骂名、背黑锅…
《4599网路讲座》(视频):香港国殇之柱重现台北讨论会
国殇之柱是丹麦艺术家高志活(Jens Galschiøt)的作品,为纪念六四的受难者,这座公共艺术作品放置在香港大学24年,却在前年被港府以违反《国安法》拆毁,今年港府甚至查扣国殇之柱的残留物,作为侦办证物。
台湾民间团体经…
从元首外交到首富外交,习近平能否如愿?
习近平出访或接待外国首脑访中,被党媒定义为“元首外交”。其实这个定义太勉强。对比之前的领导人如胡锦涛,这样的“元首外交”已经大为褪色。不仅往来元首的数量大大减少,而且往来的国家也大不一样。与胡锦涛往来的大多是西方国家元首,而与习近平往来的,…
布林肯“衔命”访中和习近平不情愿接待
美国总统拜登正式宣布竞选连任后,民调分析机构FiveThirtyEight对照过去历任总统打算争取连任时的同期民调(投票前一年的4月),拜登不是最低(42.5%),但已属于“危险边缘”(克林顿是48.5%、小布什69.1%、奥巴马45.1%…
中国民间“反战文”下的阶级对抗
在中共威吓武统台湾气焰高张之氛围下,日前中国网路圈热传一篇反战短文,直指“谁爱去谁去,反正我不会去,也不会让我的孩子去。”迅速吸引逾三百万人次浏览以及逾万留言,此类反战意见在中国风行,除了反映中国社会厌战情绪,并且显示已经激起阶级对抗之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