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評論
中國”橄欖型社會”終成南柯夢
現在的"中國夢",大家知道是強國夢,這個算勉強實現了,終於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人均GDP與第一的美國、後兩位的德國、日本相比還差不少。但不少人似乎已經忘記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個中國夢,就是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那個先富帶後富的共同富裕夢…
習近平會從瓦格納兵變中接受怎樣的警訊
瓦格納僱傭軍的兵變,一個外溢效應是對中國的影響。作為俄羅斯最重要的盟友,普京並未在兵變發生的第一時間向習近平打電話;另外,若如此武裝叛亂發生在中國,習又會怎麼處理,解放軍里有普里戈津式人物嗎?習會在台灣問題上謹慎用兵,不敢造次?這些都是人們…
俄羅斯打贏敘利亞戰爭,為何在烏克蘭失敗
俄烏戰爭雖然還在持續,未來的勝負仍在未定之天,但俄羅斯沒有辦法依戰前的計畫,快速併吞烏克蘭,反而陷入泥淖之中,死傷慘重,卻是不爭的事實。即使俄羅斯接下來能逼和烏克蘭,保住目前所控制的烏東地區與克里米亞半島,也是一場失敗。相反地,俄羅斯在20…
瓦格納兵變衝擊中國 敲響個人威權體制喪鐘
在俄烏戰爭進行到將近500天的時候,戰場的壓力和戰局的無望最終轉為一場兵變。這就是上周末發生的瓦格納兵變。雖然這場兵變持續不到24小時就被瓦解,但是兵鋒所向逼近了莫斯科,也穿透了普京的神話和鎧甲。幾乎所有人都看到了普京政權的虛弱和戰爭終局的…
薄熙來大秘徐鳴返京近九年為何還能回重慶「利用影響力」?
前中央政治局委員兼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垮台九年多後,他當年的大秘徐鳴居然還能回到重慶「利用影響力」犯案,令中共當局不能不對此時由陳敏主導的重慶市委對薄熙來餘毒的肅清與否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在本專欄的上篇文章《蔡奇意外上位,五年後的陳敏爾還有戲…
布林肯訪華為何成了馬戛爾尼覲見乾隆2023版?
這次來之不易、一推再推而終於成功的布林肯訪華之行,其結果讓美國欲贊也難,主要是預想中的教訓中國沒有出現、警告也未出口。且不說美國商界公開表達有點失望,就連WSJ、WP、NYTimes等媒體的記者想贊上一兩句,都比較困難。但中文媒體與社交媒體…
說說習近平的「國師幫」
「國師」不太可能成為「幫」,這裡只是將之歸為一類人,姑且稱之為「國師幫」。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9日就所謂「建設教育強國」進行「集體學習」,清華大學黨委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邱勇進行講解。能進入中南海講課的專家一般被認為是中共國的「國師」之一…
李強,中國的「隱身總理」
6月18日,中國總理李強開啟他任內的首次外訪,此行目標國是德法兩國。比起他的前任李克強和溫家寶,時間都要晚。後兩者的首訪分別在2013年5月19日和2003年4月29日。也許這並不說明什麼,但也許是某種歷史的象徵:李強做總理整整三月,可比起…
中國一連串的「無俚頭向民眾搶錢」
近日,上海某一間餐館因為熟食涼皮裡面放小黃瓜,遭市場監管局罰款5000人民幣,但有小黃瓜的涼皮何錯之有?經詢問某位認識在經營上海點心煎包友人表示,餐點內含小黃瓜是再正常不過的,但上海市政府卻以「餐飲服務經營者:熱食類食品制售」沒有經過許可販…
蔡奇意外上位,五年後的陳敏爾還有戲嗎?
蔡奇在中共二十大上高就習近平「正國級大秘」的同時,很可能是因為受到手下二、三把手接連發生「意外」,自己大秘也被降級使用的牽連而未能「入常」的陳敏爾成為中共執政史上第一個先後換兼兩個不同直轄市委書記的連任政治局委員。這也許意味着他在未來中共二…
習近平為何如此信任蔡奇?
相比於其他政治寵臣,習近平對蔡奇的信任程度尤甚。箇中原因除他們從福建到浙江再到北京的長達20多年的所謂「私人情誼」之外,更多重要的就是蔡奇在主政北京期間,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了習近平的指示,在清理低端人口的專項行動中不惜為習近平頂罵名、背黑鍋…
《4599網路講座》(視頻):香港國殤之柱重現台北討論會
國殤之柱是丹麥藝術家高志活(Jens Galschiøt)的作品,為紀念六四的受難者,這座公共藝術作品放置在香港大學24年,卻在前年被港府以違反《國安法》拆毀,今年港府甚至查扣國殤之柱的殘留物,作為偵辦證物。
台灣民間團體經…
從元首外交到首富外交,習近平能否如願?
習近平出訪或接待外國首腦訪中,被黨媒定義為「元首外交」。其實這個定義太勉強。對比之前的領導人如胡錦濤,這樣的「元首外交」已經大為褪色。不僅往來元首的數量大大減少,而且往來的國家也大不一樣。與胡錦濤往來的大多是西方國家元首,而與習近平往來的,…
布林肯「銜命」訪中和習近平不情願接待
美國總統拜登正式宣布競選連任後,民調分析機構FiveThirtyEight對照過去歷任總統打算爭取連任時的同期民調(投票前一年的4月),拜登不是最低(42.5%),但已屬於「危險邊緣」(克林頓是48.5%、小布什69.1%、奧巴馬45.1%…
中國民間「反戰文」下的階級對抗
在中共威嚇武統台灣氣焰高張之氛圍下,日前中國網路圈熱傳一篇反戰短文,直指「誰愛去誰去,反正我不會去,也不會讓我的孩子去。」迅速吸引逾三百萬人次瀏覽以及逾萬留言,此類反戰意見在中國風行,除了反映中國社會厭戰情緒,並且顯示已經激起階級對抗之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