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钱线】关于“润”的那些事

为何要“润”?

最近一个黑话词“润”在中国非常流行。这个“润”,其实是英文单词run用汉语拼音读出来的发音,本意是“跑”。在当代简中网络里,往往专指“离开中国”。这个话题的热度在春天上海封城时开始暴涨,随后热度一直不减。除了网络热议,也有许多人付诸行动,引发了移民和留学中介行业在百业萧条中的火爆。各种“跑路信息”甚至成了一门学问,被简称为“润学”,想要“润”的人则以“润友”互称。

很多移民已久的海外华人对“润”感到费解,不就移个民吗至于这么焦虑吗。确实,对于在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的时代出国的人,移民往往只是一种个人寻找更好或者更适合自己的发展的选择,“拉力”远大于“推力”。而现在移民的“拉力”实事求是地说,已经不如以前那么大了。一方面中国虽然不像粉红们口中那样吊打全世界,但和发达国家生活水平上的差距确实明显缩小了;另一方面疫情后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局势,以及各发达国家内部都有不同程度的反移民情绪,相比以前现在并不是最好的移民时机。这种迫不及待要逃离中国的情绪,更多还是因为“推力”——在中国生活越来越难了。

最直接的自然是愈发魔怔的运动式防疫。毕竟这是一种对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的冲击,你就算身家丰厚还特别宅从不出门惹祸,照样能有大白上门来把你的小日子砸成一地鸡毛。其次是越来越强烈的不安全感。这种感觉一方面存在于那些积累了一定财富的人,虽然在中国积累的财富搬到外面去并不见得会升值——说实话以现在的全球经济形势,不缩水算是很好的了——但毕竟这些以房地产为主的财富价值目前现在还在山顶上,先离开天降伟人的铁拳保住本是正经。一方面也存在于许多相对弱势群体身上,某些少数民族、性少数群体这种已经是物理贱民的就不要说了,现在连中国的女性地位也在徐州和唐山的事情上充分体现出来了,“润出去嫁人”甚至成了一门显学。

当然最根本的拉力,还是在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阶段已经毫无疑义、无可挽回地结束了。这本来也不是世界末日,隔壁日本已经躺平一代人之久了。但对于中国人,这确实有点末日的意思了,因为以中国社会氛围之压抑、生存竞争之内卷、社保兜底之欠缺,那些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996的极限工作,掏空六个钱包买房,背一屁股债创业,真正支撑的就是那个“美好”的明天。你现在告诉他们,房价不会涨了,工资不降就不错了,创业是注定要失败的请进体制。这确实有信仰崩塌的效果…此地既然已经毫无留恋的价值,那随便去哪开始一段新生活总归是要比现在好的。“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移民潮,而更像是另一种形式的“躺平表态”,毕竟喊“润”的在当前中国人出国越来越难的背景下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的。

当然,即使是对于确实已经难以忍受的人,“润”依然不是一件可以草率的事情。作为成年人在国内搬去新的城市就已经是巨大的挑战,何况是在各方面环境都全然不同的地方重新开始。更重要的是,中国社会给每个人都按照其出身、学历、年龄等打上了一系列标签,每个人都被认为“应该”按照标签定义的去生活。移民意味着相当程度的推倒重来,相当于抛弃所有这些标签让成年人重新成长一次,这中间面临的挑战相当之大,几乎是一次重生。在想“润”的中国人心目中的“国外”也就是发达国家,地板确实比中国高很多。但除非你本身已经是谷爱凌式的全球精英,否则作为新移民,即使经济上没有压力,也必须要做好自己要在社会的“地板”上趴一段时间的准备。很多人“出国后更爱国”,其实也就是心理上这一关没过去的结果。

“润”去哪?怎样“润”?

虽说墙内网民经常喜欢互相祝福下辈子转世北欧或者美国,但如果要把“润”这件事情付诸实施,就必须要充分考虑自己的情况,充分了解并选择“润”的目标。收入高、福利好、文化包容的地方谁都想去,但也不是人人都去得了的。

首先对于现在最具有“润”的条件的那部分人,也就是一二线城市的上中产而言,最好的目标当然是那几个“国家制度层面鼓励吸纳移民的高收入国家”,在现实中主要是指“英语五眼”中的美加澳纽。这几个由移民建立且地广人稀的国家从立国之初就把吸收移民当作维持竞争力的关键纳入国家的基本制度设计层面,相关法规健全,与之伴生的也有多元包容的文化。发达的经济也能提供许多就业和投资机会,像加拿大等国家的移民主要通道就是吸收各类技术工作人员。这几个国家甚至本身就已经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华语社区,甚至能让产生很多人“感觉没出国”的错觉,比如我所在的大洛杉矶东部地区,这其实是新移民非常理想的最初落脚点。

当然如果是感觉自己已经赚够纯粹为了防范可能到来的未知风险,甚至一段时间肉身还要留在墙内只为万一有事跑路方便的话,上述国家漫长的移民周期和高昂的所得税率未必能满足这些人的需要。以我认识的国内一些朋友的情况来看,这些人往往手持加勒比海免税岛国,或是葡萄牙希腊等国的第二本护照,以备不时之需。我朋友圈里就颇有那么几位在上海封城之际偷渡一样逃离上海的成功前辈,现在天天在朋友圈秀地中海阳光的。不过现在世界的加速速度过快,有可能真正的“缓急”之事发生时,你会发现你已经无处可去。

以上说的是“能润”的人,但对于“想润”的最广大群体即现在绝望躺平的年轻人来说,很多人只是想“润”去找一个没有那么“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那么还要更重要考虑的其实是:你“润”去的地方是否能给你提供足够的饭碗。这里先不讨论金三角特种行业,柬埔寨菲律宾“菠菜”之类偏门,就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而言,我个人的推荐是:美日坡IT和其他技术行业,英联邦专业服务如护士教师等。30岁以下的人,确实还是应该考虑自己未来可能的“天花板”多一些,去平均收入更高、工作机会更多的国家自然是最佳选择。

最后还有一类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未必比中国高,但政局相对稳定、生活较为闲适,而且对于“内卷”的中国人也确实存在不少挣钱机会,比如泰国、马来西亚或南美的一些国家。“润”去这种地方要么是类似于西方退休老人的状态,靠积蓄或远程经营在中国的生意,利用当地较低的生活成本提高生活质量,要么就是做服务中国人或是贩卖中国商品的生意。当然后一种“创业”的方式可能只适合来自那些有出国传统,在国外同乡网发达的“侨乡”地区的人。

当然至于怎么“润”这个问题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想要了解可以询问任何一个你认识的移民中介。这里只需要说一点:其实不论学历、财力甚至外语能力,如果你真的想“润”的话都有最适合你的方法。但去国只是起点,真正的挑战在你到达你心中的“彼岸”之后。

“润”了以后怎么办?——个人生活与文化融入

不论你“润”到哪里,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都是:你怎样真正在新的地方落地生根开始生活。有些人去的地方可能身边都是讲华语的人,有些人甚至可能是方圆几十里唯一的东亚人。大部分人去到一个新的地方都难免孤独寂寞,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生活上的问题,而且有一个问题最核心:作为一个外来者,你如何在一个自己是少数人的地方调整心态待下去。这对于在十几亿讲着相同或相似语言的人中间长大的现代中国人来讲,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心理挑战。

作为一个来美时间不长的“润学”后辈,我其实经常会跟朋友谈到这个问题:我们算是融入美国社会了吗?虽然我所在的公司算是国际大企业,工作环境自然是讲英语的,但也不过是各路新移民的南腔北调。和许多本科毕业后甚至工作后才出国的人一样,我的朋友圈大部分也都依然是讲华语的人,主要的生活圈也是亚洲移民为主的区域。说起“我们美国怎样怎样”常常有种底气不足感,因为总有人会提醒你“这才是’真正的’美国”。当然待久了你也会发现,在移民国家这种状态本来也是一种常态。我的印度同事和拉美邻居一样主要和他们的同乡来往,经常去印度餐厅墨西哥餐厅吃饭。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如果非要认定一个所谓的“主流社会”去拼命融入,那反而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中国式思维”,认定了所有人都应该有个“靠拢”的标准对象。事实上移民国家本身就是“第一代人的披萨饼,第二代人的大熔炉”,下一代自然会融入,而第一代移民也很难成功抹除掉自己的文化背景。对于大多数新移民来说,更重要的其实是了解和适应移民目的地国超越族群的那些共有价值观,培养对新祖国的归属感。至于自己的文化符号,那不过是“多元文化”独特的点缀,不必敝帚自珍,但也不必深恶痛绝。

当然另一个极端,是很大部分出国后就一直生活在华人圈里的人。很多人一直只用微信,获取信息都来自于微信公众号,娱乐还得去b站爱奇艺看芒果台中国蓝。甚至最好玩的:许多人居然还一直使用“老外”“外国人”这种口语,完全意识不到“老外”其实是自己。而且这种模式跟外语能力区别并不大,很多在美国读书多年的人依然如此。这种“事实上没出国”的生活,且不说给所在国其他族裔造成的观感如何,最严重和直接的影响就是让你实际上生活在了一个人口远小于国内城市——即使纽约洛杉矶这种大都市的普通话社区也就几十万人规模,在国内算个小城市——的中国城市里,那难免会忽略你外面广阔的世界,时刻觉得自己好像活在一个落伍的县城里。这也就引入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华人新移民的认同问题。许多“出国后更爱国”的人,往往就是在这些“海外县城”里封闭出来的。

“润”了以后怎么办?——公共事务与职业发展

人总是要吃饭,对于新移民来说更是如此,大家“润”出来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除了一小部分在中国积累的财富多到已经足够自己在海外纯靠投资生活的成功人士,大部分人“润”出来还是要一个饭碗的。对于在发达国家的新移民,找到一份工作糊口以至于过上当地平均水平的生活并不很难。关键还在于是否能够接受某种“阶级地位相对下降”感。很多人出国以后从事在中国被各种鄙夷的体力劳动,虽然收入未必少但总觉得低人一等。即使是自己读了书从事IT、律师等行业,因为对当地社会环境的陌生往往也不能上升到自己认定的“在国内同条件的人能达到的高度”虽然这其实是种纯纯的幻觉。最后还是回到和上面一样的结论:“润”了以后过上好生活的关键,是摆脱之前中国社会给自己脑子里打的那些标签,学会以平等和开放的心态对待自己和他人。

这最后就要引出一个非常要命的问题:移民的认同问题。和很多觉得自己身边“粉红泛滥”的人不同,我倒不觉得“海外弃民”能真有多少人发自内心地效忠那个已经被自己用脚投票离开的“祖国”。“离岸爱国”本质上还是中国融入全球化时代很多人“两头吃”的产物,让它变得刺眼的不是这个行为本身——实际上大多数移民社区都在“离岸爱国”——而是“祖国”自己已经变得越来越让人讨厌。这种时候身在海外的人,除了用自己的实际表态和行动去站队,也确实别无选择。对于那些本身已经非常讨厌中国的现状而“润”出来的人,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在新的家园里加入某个社区,虽然未必是所谓“主流”。

(全文转自自由亚洲电台)

关注时事,订阅新闻邮件
本订阅可随时取消
51 评论
  1. HomoEmili User Says

    Muscle relaxants are not take this will help buy cialis online without prescription This kit detects the rise in luteinizing hormone LH which occurs approximately 36 hours before ovulation

发表评论

您的邮件地址未经允许不会泄露给第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