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十九年高考舞弊案

今年高考出现了舞弊案。

湖北黄陂一女考生,成功逃过层层安检带入手机,在数学考试中求助场外,导致试卷泄密。

这让人想起光绪十九年高考舞弊案。

1871年辛未科的科考并未在历史上留下多少痕迹,几乎可以用《万历十五年》的英文标题”nothing significant”来形容。

只是那一科同榜进士中的两个人后来演绎了一个著名的高考弊案,而有人追溯到这个时点。

22年之后的1893年,为了迎接“每逢万寿必疆无”的太后的大寿,清廷特地举办了一次恩科,这一科称之为癸巳恩科。

1871年辛未科三甲第三十五名周福清,托请同科的二甲第十七名殷如璋关照包括自己儿子在内的五名子侄。此时的殷如璋,正出任周福清家乡浙江的主考。

周福清请托的方式很有科举时代的代表性。

因为科考都是考文章,所以通过“常用词检索”的方式作弊就比较方便。就是在考卷上出现独特的字词,考官看到这几个独特的字词就知道是谁的文章了。这种作弊方式隐蔽性强,且较为文雅,不太容易被读书人当场拒绝。

周福清告诉殷如璋,他的这五个子侄,在卷面上都会写上“宸忠”、“茂育”四个字。

见字如面,你懂的。

但这种方式约束力太弱,仅凭交情和这几个字词还远不足以让主考官直接点名。毕竟,有交情和能想出几个独特字词的人不止一个;毕竟,这主考也不是那么容易拿到的,是吧?

必须辅之以其他手段!周福清门儿清得很,按照市价每人2000两银子,五人合计一万两白银,随同请托的纸条,银票一并奉上。

1893年9月7日,晚,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殷如璋的船刚刚停在苏州阊门码头,一个名叫陶阿顺的人求见殷大人。陶阿顺的身上带着周福清请托的信件和银票。殷如璋心领神会,但不便当众拆开,便搁置桌旁,表示不在意的样子,让陶阿顺先回去。

事情发展到这里一切都很顺利,周家五个应考的年轻人似乎可以高枕无忧。

然而,陶阿顺是个实在人,刚到周家做用人没几天,主奴之间尚未达到亲密无间的程度,这么一笔巨款随手就送出去了,实在有些放心不下,心想:殷大人收了钱写个条儿,我拿了这条儿也好回周老爷的差。

这大概是让周福清最后悔的一件事了,典型的用人不当嘛,哪有送人钱财要人收条的道理?

陶阿顺不管,大声嚷嚷:哪有收人万两银子不写个收条的事儿?

咳咳,据说,这殷大人并不是不通人情世故,也不是清廉如水,要不是当时副主考周锡恩(一说是苏州知府王仁堪)同时在船,估计钱也就收了,事也就办了。

这种事只能天知地知,不能他知,可偏偏有人同船看到并听到了,殷大人只好公事公办,扣押陶阿顺,交由苏州知府处置。

周福清倒也爷们。据说王仁堪等人在庭审的时候有意为之开脱,周福清浑不领情,公堂之上供认不讳:大家都如此,我独做不得?况且,这钱也没送出去,事也没办成,顶多算个未遂。

朝廷可不这么看。科举为国选材,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国家命脉,其权威性和公正性不容玷污,发现弊案,必定严惩!本案人证物证齐全,嫌犯证言也与物证人证形成了证据链,众目睽睽,白纸黑字,不可抵赖。

审理之时官员们揣摩上意:年后就是太后大寿,上上下下都在营造喜庆祥和氛围,不宜多开杀戒。层层审理,多方开脱,刑部没有判处周福清死刑,而是提出了充军的判决建议。

照例,先由刑部拟罪重,后由皇帝御笔改轻,以显示皇恩浩荡,也就是说最后的判决结果理应好于充军。可没想到,年轻的光绪皇帝想重振朝纲,从科举除弊开始,于是下诏:

“科场舞弊例禁綦严,该革员辄敢遣递信函,求通关节,虽与交通贿买已成者有间,未便遽予减等,周福清着改为斩监候,秋后处决,以严法纪,而儆效尤。”

这就苦了周家的妇孺,他们多方筹集款项,打通关节,寻求轻判。因为虽然是死刑,但执行时间在“秋后”,这就有了操作时间,况且,秋后决不决,还需要皇帝再次批示,而天心难测,且皇恩总是浩荡的,也许心念一转就笔下留人了。

要让皇帝笔下留人,惯常的操作是在递交给皇帝的折子上做手脚。为了显示皇帝的“宅心仁厚”,每年秋决的时候总不会把当年判斩监候的犯罪全部杀掉,总要留下一些。按照习惯,皇帝会把上面一排名字画个勾,没有划勾的名字,这一年度内就不用执行。

可是,要把周福清的名字放在下一排而不是上一排,只有钱能做得到。而与命相比,钱又算什么呢?

就这样,每到秋天,周家都要花费大笔银子上下打点,以求得御批当中的皇恩浩荡,银子就哗哗地流出去了。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多所监狱中的犯人乘乱逃跑,清廷平定之后,决定凡能投案者悉予免罪,新任刑部尚书薛允升依此例奏请赦免周福清,于是1901年3月19日,周福清被赦免了,而此时,他已经在浙江臬司监狱中战战兢兢地度过了八年。

在狱中八年,周福清虽随时悬着达摩克里斯之剑,却也过得清闲,有小妾潘大凤和孙子周櫆寿在监狱之外“陪狱。”年轻的周櫆寿还在杭州遇到了自己无疾而终的初恋,而潘大凤在周福清去世之后,却跟着櫆寿的一个混混朋友私奔了。

周福清下狱之时,孙子周櫆寿的大哥樟寿只有13岁。父亲肺痨,祖父下狱,长房长孙的樟寿只得在众人的指指戳戳中奔波于当铺与药铺之间,而父亲死后,只得随母回到乡下,沦为众人眼中的“乞食者”。

周福清1904年去世。那年8月,周樟寿在日本仙台遇到了他尊敬的老师藤野严九郎。后来,他从幻灯片上看到了被日本人处死的清国人,觉得这些以间谍罪被日本人处决的清国人在体格上并没有多大缺陷,却在思想上完全麻木,学医又有什么用呢?

再后来,经过一个假期的彷徨之后,就离开仙台到了东京,弃医从文。

周福清去世15年后,在北京站稳脚跟的周樟寿回到故乡接家眷,看到了周福清写了大半辈子的日记,觉得周福清的日记太无聊了,写的都是什么时候买了个小妾,小妾又生气了之类,一把火全烧了。

周樟寿一写就是《狂人日记》,再写就是《阿Q正传》,中国文坛就此他留下了主位。

周樟寿发表作品时,笔名鲁迅。那幺弟弟周櫆寿就是周作人,后来娶了个日本女孩,再后来兄弟俩因此不相往来。

当年科举舞弊案给鲁迅留下了很大的心理创伤,因为周家自此家道中落,家族急剧衰落也让鲁迅很早看清世态炎凉,连临终前他留下的话都是:一个都不宽恕。

(全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未荒馆

关注时事,订阅新闻邮件
本订阅可随时取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