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十九年高考舞弊案

今年高考出現了舞弊案。

湖北黃陂一女考生,成功逃過層層安檢帶入手機,在數學考試中求助場外,導致試卷泄密。

這讓人想起光緒十九年高考舞弊案。

1871年辛未科的科考並未在歷史上留下多少痕跡,幾乎可以用《萬曆十五年》的英文標題」nothing significant」來形容。

只是那一科同榜進士中的兩個人後來演繹了一個著名的高考弊案,而有人追溯到這個時點。

22年之後的1893年,為了迎接「每逢萬壽必疆無」的太后的大壽,清廷特地舉辦了一次恩科,這一科稱之為癸巳恩科。

1871年辛未科三甲第三十五名周福清,托請同科的二甲第十七名殷如璋關照包括自己兒子在內的五名子侄。此時的殷如璋,正出任周福清家鄉浙江的主考。

周福清請託的方式很有科舉時代的代表性。

因為科考都是考文章,所以通過「常用詞檢索」的方式作弊就比較方便。就是在考卷上出現獨特的字詞,考官看到這幾個獨特的字詞就知道是誰的文章了。這種作弊方式隱蔽性強,且較為文雅,不太容易被讀書人當場拒絕。

周福清告訴殷如璋,他的這五個子侄,在卷面上都會寫上「宸忠」、「茂育」四個字。

見字如面,你懂的。

但這種方式約束力太弱,僅憑交情和這幾個字詞還遠不足以讓主考官直接點名。畢竟,有交情和能想出幾個獨特字詞的人不止一個;畢竟,這主考也不是那麼容易拿到的,是吧?

必須輔之以其他手段!周福清門兒清得很,按照市價每人2000兩銀子,五人合計一萬兩白銀,隨同請託的紙條,銀票一併奉上。

1893年9月7日,晚,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殷如璋的船剛剛停在蘇州閶門碼頭,一個名叫陶阿順的人求見殷大人。陶阿順的身上帶着周福清請託的信件和銀票。殷如璋心領神會,但不便當眾拆開,便擱置桌旁,表示不在意的樣子,讓陶阿順先回去。

事情發展到這裡一切都很順利,周家五個應考的年輕人似乎可以高枕無憂。

然而,陶阿順是個實在人,剛到周家做用人沒幾天,主奴之間尚未達到親密無間的程度,這麼一筆巨款隨手就送出去了,實在有些放心不下,心想:殷大人收了錢寫個條兒,我拿了這條兒也好回周老爺的差。

這大概是讓周福清最後悔的一件事了,典型的用人不當嘛,哪有送人錢財要人收條的道理?

陶阿順不管,大聲嚷嚷:哪有收人萬兩銀子不寫個收條的事兒?

咳咳,據說,這殷大人並不是不通人情世故,也不是清廉如水,要不是當時副主考周錫恩(一說是蘇州知府王仁堪)同時在船,估計錢也就收了,事也就辦了。

這種事只能天知地知,不能他知,可偏偏有人同船看到並聽到了,殷大人只好公事公辦,扣押陶阿順,交由蘇州知府處置。

周福清倒也爺們。據說王仁堪等人在庭審的時候有意為之開脫,周福清渾不領情,公堂之上供認不諱:大家都如此,我獨做不得?況且,這錢也沒送出去,事也沒辦成,頂多算個未遂。

朝廷可不這麼看。科舉為國選材,在很大程度上關係國家命脈,其權威性和公正性不容玷污,發現弊案,必定嚴懲!本案人證物證齊全,嫌犯證言也與物證人證形成了證據鏈,眾目睽睽,白紙黑字,不可抵賴。

審理之時官員們揣摩上意:年後就是太后大壽,上上下下都在營造喜慶祥和氛圍,不宜多開殺戒。層層審理,多方開脫,刑部沒有判處周福清死刑,而是提出了充軍的判決建議。

照例,先由刑部擬罪重,後由皇帝御筆改輕,以顯示皇恩浩蕩,也就是說最後的判決結果理應好於充軍。可沒想到,年輕的光緒皇帝想重振朝綱,從科舉除弊開始,於是下詔:

「科場舞弊例禁綦嚴,該革員輒敢遣遞信函,求通關節,雖與交通賄買已成者有間,未便遽予減等,周福清着改為斬監候,秋後處決,以嚴法紀,而儆效尤。」

這就苦了周家的婦孺,他們多方籌集款項,打通關節,尋求輕判。因為雖然是死刑,但執行時間在「秋後」,這就有了操作時間,況且,秋後決不決,還需要皇帝再次批示,而天心難測,且皇恩總是浩蕩的,也許心念一轉就筆下留人了。

要讓皇帝筆下留人,慣常的操作是在遞交給皇帝的摺子上做手腳。為了顯示皇帝的「宅心仁厚」,每年秋決的時候總不會把當年判斬監候的犯罪全部殺掉,總要留下一些。按照習慣,皇帝會把上面一排名字畫個勾,沒有劃勾的名字,這一年度內就不用執行。

可是,要把周福清的名字放在下一排而不是上一排,只有錢能做得到。而與命相比,錢又算什麼呢?

就這樣,每到秋天,周家都要花費大筆銀子上下打點,以求得御批當中的皇恩浩蕩,銀子就嘩嘩地流出去了。

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多所監獄中的犯人乘亂逃跑,清廷平定之後,決定凡能投案者悉予免罪,新任刑部尚書薛允升依此例奏請赦免周福清,於是1901年3月19日,周福清被赦免了,而此時,他已經在浙江臬司監獄中戰戰兢兢地度過了八年。

在獄中八年,周福清雖隨時懸着達摩克里斯之劍,卻也過得清閒,有小妾潘大鳳和孫子周櫆壽在監獄之外「陪獄。」年輕的周櫆壽還在杭州遇到了自己無疾而終的初戀,而潘大鳳在周福清去世之後,卻跟着櫆壽的一個混混朋友私奔了。

周福清下獄之時,孫子周櫆壽的大哥樟壽只有13歲。父親肺癆,祖父下獄,長房長孫的樟壽只得在眾人的指指戳戳中奔波於當鋪與藥鋪之間,而父親死後,只得隨母回到鄉下,淪為眾人眼中的「乞食者」。

周福清1904年去世。那年8月,周樟壽在日本仙台遇到了他尊敬的老師藤野嚴九郎。後來,他從幻燈片上看到了被日本人處死的清國人,覺得這些以間諜罪被日本人處決的清國人在體格上並沒有多大缺陷,卻在思想上完全麻木,學醫又有什麼用呢?

再後來,經過一個假期的彷徨之後,就離開仙台到了東京,棄醫從文。

周福清去世15年後,在北京站穩腳跟的周樟壽回到故鄉接家眷,看到了周福清寫了大半輩子的日記,覺得周福清的日記太無聊了,寫的都是什麼時候買了個小妾,小妾又生氣了之類,一把火全燒了。

周樟壽一寫就是《狂人日記》,再寫就是《阿Q正傳》,中國文壇就此他留下了主位。

周樟壽發表作品時,筆名魯迅。那幺弟弟周櫆壽就是周作人,後來娶了個日本女孩,再後來兄弟倆因此不相往來。

當年科舉舞弊案給魯迅留下了很大的心理創傷,因為周家自此家道中落,家族急劇衰落也讓魯迅很早看清世態炎涼,連臨終前他留下的話都是:一個都不寬恕。

(全文轉自微信公眾號未荒館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