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名同姓不同爱国路

—香港成長、認識中國、走向世界(1)

同名同姓,但却走上不同的爱国之路,各展不同的人生姿彩,让不同的人去评说。

大约十一年前在澳洲雪梨南区担任一家中文学校校长时,或者早年攻读新南威尔斯大学博士学位的时候,甚至再追溯至在香港任职记者的时候,就发现有人中英文姓名“林斌”同名同姓,不时造成误会、混乱、困扰。同名同姓本来也不是甚么新闻,但说起来也很有趣,因为这可以联想起如何看待国家,或者甚么才是“爱国”?

最初发现同名同姓,其实是八十年代在香港的时事杂志《百姓》担任记者时。如果没有记错,当时常常遇到上来《百姓》杂志社交稿的知名作家林保华,发现他特别注意我。其后倾谈之下,他说自己的儿子也叫“林斌”!我只听林保华前辈提及此事,可从来没有见过他儿子。林保华是我相当尊重与认同的一位前辈,大家都是同道中人,他后来去了美国,而我则到了澳洲,彼此在不同的地方继续进行“人类灵魂工作”。

大学砖头刻上姓名

从香港到了澳洲的新南威尔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有一次去附近的牙医诊所检查,诊所护士跟我核对之前的求诊记录,发现不一样!除了核对姓名之外,需要再核对出生年月日。感到奇怪之馀,意识到有人与我同名同姓。

取得博士学位之后不久,收到大学的一封电邮,是有关在大学的一块砖头上刻上我的姓名一事,说我只缴交了一半费用,追收尚未缴交的其馀费用。我查阅讯息,发现原来是大学的工程学院有人同名同姓。他在工程学院取得博士学位,我在政治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大概由于同一年毕业,而且同名同姓,连大学部门都混淆了!

记得当时,因此打了一趟电话给那“林斌”。其后我曾经带学生去参观,叫学生看看那些砖头,找找我的名字。当学生找到了,我就笑著跟学生说,我没有交钱去刻这块砖,是另一个“林斌”交钱的!

最早遇到这两个“林斌”,虽然没见过面,可以当成笑话笑一笑。但后来遇到的,则牵涉到政治立场或政治问题,难以一笑置之!

香港北京不同林斌

十一年前我应聘担任一家学校的校长后不久,管理层一位董事前往澳洲中文学校联合会开会,发现那里一负责人跟我同名同姓,而该团体与中国大陆保持密切联系。这段时间,我也从传媒报导得知在澳洲中文学校中有人与我同名同姓,就是那团体的负责人。接著,有新的家长前来报名查询,也探索究竟我是另外那家学校的校长“林斌”,还是在报上经常发表时事分析文章的“林斌”?

其后因为参与中文学校之间一些活动,难得有一次两个不同的“林斌”在东林村(Eastwood)见面,也是唯一一次的两人碰头,大家会心微笑。交谈之下,对方是北京人,说“普通话”。我是香港人,说广东话也说普通话,这也是最明显的分别。当然,彼此的政治立场、政治取向,也完全不同。彼此都希望为祖国或中华文化贡献一分力,但实际做法不同。

也正因为两个“林斌”的不同政治取向,令不了解的人产生混乱、困扰。当我创办自己的中华文化学校,有老师提出希望我与雪梨文教中心联络,查询报名该中心安排与台湾有关的教师活动。我打电话去查询,报上姓名,发现对方气氛变得有点紧张。这我才想起对方误会了我是另一个“林斌”,因此我不得不立即解释清楚我是报上经常发表评论的那个。

未几,我还应邀兼任澳洲慈济人文学校校长,这家学校隶属台湾佛教慈济基金会。临上任前又接到一个电话查询,问我是不是当时组织带团前往中国大陆的“林斌”?天哪!我又不得不立即澄清,那不是我搞的!我并非那个“林斌”!原来同名同姓,除了可以闹笑话之外,还可以触动政治神经紧张!今年有人告诉我,发现在澳洲雪梨地区办中文学校的,还出现第三个“林斌”!因此,就以此作为撰写《香港成长、认识中国、走向世界》系列的开场白。

文艺创作写作笔名

就在九年多前,刚好遇到一位家长对姓名学颇有研究。他拿出一本珍藏的古本,用康熙字典笔划帮我查姓名,发现“林斌”这姓名并不那么好,建议我改名。翻来覆去,想了又想,我拿出小时候的名字“林松”。这家长查阅了一下古本,计算了一下笔划,“林松”比“林斌”好得多!

事实上,我在广东中山农村出生,当时家人帮我起的名字是“林松”。两岁跟祖父母去了香港生活,在香港读小学、中学一直使用“林松”。然而,因为“松”这个字的广东话发音,跟“虫”字的发音一样,所以自小就被同学取笑,笑我是甚么“虫”!

中学时期开始喜欢文艺创作,开始关心社会,写诗歌、写散文。当时大家习惯上,认为写作就要有一个笔名。记得祖父母曾经对我提过,我父亲也曾经使用过“林斌”这个名字,作为自己的“字”。那个年代的华人传统,每个人除了有“姓”,有“名”之外,还有“字”。我的父亲叫“林彬”,又名“林耀彬”,又取了“斌”作为“字”。祖母对我说,也考虑过给我起“字”,“林小斌”还是“林子斌”?现在年轻一代,已经不知道华人传统原来除了“名”之外,还有“字”。我的祖父叫“林照”,又名“林丙照”,字“让虞”。当年的中国人,除了“名”之外,一般还有“字”。

怀疑改名是为贪财

我开始写作时就使用“林斌”作为笔名。后来在香港身分证上,也改用“林斌”作为证件上的姓名。香港有自己的一套习惯,按照近似广东话的发音来拼写出英文姓名字母,“林斌”的英文写成“Lam Bun”。但其实按照广东话的正确发音,应该是“Lum Bun”比较正确。不过,当时学“国语”,“国语”就是现在称的“普通话”,中华民国称国家的通用官方语言为“国语”,共产党后来把“国语”改称“普通话”。“林斌”的“国语”发音是“Lin Bin”,觉得这发音比较好。我又一次向当时的香港人事登记处申请更改英文姓名为“Lin Bin”,也曾经查询是否可以英文使用“Lin Bin”,但中文使用“林松”?但被拒绝。

证件上改名之后,第一个反对的,是我的父亲,他反对我使用他曾经使用过的名字,还怀疑我改名是为了将来争夺家产,将来冒名顶替他去抢夺祖父母的财产!过了一段时间,我才知道父亲有这样的怀疑,即使我一个弟弟也持这种态度怀疑我改名的目的,这其实是中国人看钱太重的老毛病!并且每每怀疑别人动机不良!

但我已对父亲说,只要翻阅香港的电话簿,同名同姓的人多的是,我也马上拿出厚厚的香港电话公司电话簿给父亲看。我说继承财产,不是同名同姓这么简单就可以!我坦白说,是因为欣赏“林斌”,才使用这名字,是出自欣赏,并非心怀不轨。

共党暴徒放火杀人

由于最反对我改名的是我父亲,所以大约九年前恢复姓名时,我征求父亲意见,他当然支持了!在澳洲也有这个方便,我可以保留证件上的英文姓名“Lin Bin”,平常使用中文姓名“林松”,澳洲政府不会去理会。帮我查阅姓名学的家长,也说就这样做吧!无论“林松”还是“林斌”,也只不过是“中文符号”,更重要的是,走上一条不同的人生路—关心社会、关心国家、走向世界!

提起我父亲“林彬”,其实在香港还有一个更知名的商业电台播音员“林彬”,在1967年港共大暴动中,被香港地下共产党在路上截停他驾驶的汽车,淋上汽油,把林彬及其弟弟活生生烧死。记得当时祖父从街上买回来一份报纸,头版头条新闻就报导“林彬”被港共活生生烧死!祖父当时相当气愤,我们和当时香港一般的家庭,都喜欢收听“林彬”的电台节目,他一直讽刺“左仔”(共产党员)!

现在港共政府把2019年的“反送中”运动,故意夸大称为“暴动”,把现在追求民主的抗争者故意贬低称为“暴徒”。但如果看看1967年的港共大暴动,谁是真真正正的暴动呢?港共暴徒在街上放置真假炸弹,其中真炸弹多达1167枚,导致832人受伤及51人丧生,死者包括11名警务人员,以及其他无辜市民,甚至小孩子。

“林彬”这个名字,记载著共产党才是真正杀人放火的暴徒!香港从2014年的雨伞运动,到2019年的反送中运动,没有一个香港警察被抗争者杀害。谁是谁非,甚么是真正的暴动,历史是最好的见证!

港共说自己“爱国”,说甚么“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但港共一直煽动中国人打中国人,杀害自己的同胞!

我们说的“爱国”,难道不应该首先爱护自己的人民百姓?没有人民,国家甚么都不是!

(未完待续)

作者是政治学博士兼新闻与教育工作者  林松

关注时事,订阅新闻邮件
本订阅可随时取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