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名同姓不同愛國路

—香港成長、認識中國、走向世界(1)

同名同姓,但卻走上不同的愛國之路,各展不同的人生姿彩,讓不同的人去評說。

大約十一年前在澳洲雪梨南區擔任一家中文學校校長時,或者早年攻讀新南威爾斯大學博士學位的時候,甚至再追溯至在香港任職記者的時候,就發現有人中英文姓名「林斌」同名同姓,不時造成誤會、混亂、困擾。同名同姓本來也不是甚麼新聞,但說起來也很有趣,因為這可以聯想起如何看待國家,或者甚麼才是「愛國」?

最初發現同名同姓,其實是八十年代在香港的時事雜誌《百姓》擔任記者時。如果沒有記錯,當時常常遇到上來《百姓》雜誌社交稿的知名作家林保華,發現他特別注意我。其後傾談之下,他說自己的兒子也叫「林斌」!我只聽林保華前輩提及此事,可從來沒有見過他兒子。林保華是我相當尊重與認同的一位前輩,大家都是同道中人,他後來去了美國,而我則到了澳洲,彼此在不同的地方繼續進行「人類靈魂工作」。

大學磚頭刻上姓名

從香港到了澳洲的新南威爾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有一次去附近的牙醫診所檢查,診所護士跟我核對之前的求診記錄,發現不一樣!除了核對姓名之外,需要再核對出生年月日。感到奇怪之餘,意識到有人與我同名同姓。

取得博士學位之後不久,收到大學的一封電郵,是有關在大學的一塊磚頭上刻上我的姓名一事,說我只繳交了一半費用,追收尚未繳交的其餘費用。我查閱訊息,發現原來是大學的工程學院有人同名同姓。他在工程學院取得博士學位,我在政治學院取得博士學位。大概由於同一年畢業,而且同名同姓,連大學部門都混淆了!

記得當時,因此打了一趟電話給那「林斌」。其後我曾經帶學生去參觀,叫學生看看那些磚頭,找找我的名字。當學生找到了,我就笑著跟學生說,我沒有交錢去刻這塊磚,是另一個「林斌」交錢的!

最早遇到這兩個「林斌」,雖然沒見過面,可以當成笑話笑一笑。但後來遇到的,則牽涉到政治立場或政治問題,難以一笑置之!

香港北京不同林斌

十一年前我應聘擔任一家學校的校長後不久,管理層一位董事前往澳洲中文學校聯合會開會,發現那裡一負責人跟我同名同姓,而該團體與中國大陸保持密切聯繫。這段時間,我也從傳媒報導得知在澳洲中文學校中有人與我同名同姓,就是那團體的負責人。接著,有新的家長前來報名查詢,也探索究竟我是另外那家學校的校長「林斌」,還是在報上經常發表時事分析文章的「林斌」?

其後因為參與中文學校之間一些活動,難得有一次兩個不同的「林斌」在東林村(Eastwood)見面,也是唯一一次的兩人碰頭,大家會心微笑。交談之下,對方是北京人,說「普通話」。我是香港人,說廣東話也說普通話,這也是最明顯的分別。當然,彼此的政治立場、政治取向,也完全不同。彼此都希望為祖國或中華文化貢獻一分力,但實際做法不同。

也正因為兩個「林斌」的不同政治取向,令不了解的人產生混亂、困擾。當我創辦自己的中華文化學校,有老師提出希望我與雪梨文教中心聯絡,查詢報名該中心安排與台灣有關的教師活動。我打電話去查詢,報上姓名,發現對方氣氛變得有點緊張。這我才想起對方誤會了我是另一個「林斌」,因此我不得不立即解釋清楚我是報上經常發表評論的那個。

未幾,我還應邀兼任澳洲慈濟人文學校校長,這家學校隸屬台灣佛教慈濟基金會。臨上任前又接到一個電話查詢,問我是不是當時組織帶團前往中國大陸的「林斌」?天哪!我又不得不立即澄清,那不是我搞的!我並非那個「林斌」!原來同名同姓,除了可以鬧笑話之外,還可以觸動政治神經緊張!今年有人告訴我,發現在澳洲雪梨地區辦中文學校的,還出現第三個「林斌」!因此,就以此作為撰寫《香港成長、認識中國、走向世界》系列的開場白。

文藝創作寫作筆名

就在九年多前,剛好遇到一位家長對姓名學頗有研究。他拿出一本珍藏的古本,用康熙字典筆劃幫我查姓名,發現「林斌」這姓名並不那麼好,建議我改名。翻來覆去,想了又想,我拿出小時候的名字「林松」。這家長查閱了一下古本,計算了一下筆劃,「林松」比「林斌」好得多!

事實上,我在廣東中山農村出生,當時家人幫我起的名字是「林松」。兩歲跟祖父母去了香港生活,在香港讀小學、中學一直使用「林松」。然而,因為「松」這個字的廣東話發音,跟「蟲」字的發音一樣,所以自小就被同學取笑,笑我是甚麼「蟲」!

中學時期開始喜歡文藝創作,開始關心社會,寫詩歌、寫散文。當時大家習慣上,認為寫作就要有一個筆名。記得祖父母曾經對我提過,我父親也曾經使用過「林斌」這個名字,作為自己的「字」。那個年代的華人傳統,每個人除了有「姓」,有「名」之外,還有「字」。我的父親叫「林彬」,又名「林耀彬」,又取了「斌」作為「字」。祖母對我說,也考慮過給我起「字」,「林小斌」還是「林子斌」?現在年輕一代,已經不知道華人傳統原來除了「名」之外,還有「字」。我的祖父叫「林照」,又名「林丙照」,字「讓虞」。當年的中國人,除了「名」之外,一般還有「字」。

懷疑改名是為貪財

我開始寫作時就使用「林斌」作為筆名。後來在香港身分證上,也改用「林斌」作為證件上的姓名。香港有自己的一套習慣,按照近似廣東話的發音來拼寫出英文姓名字母,「林斌」的英文寫成「Lam Bun」。但其實按照廣東話的正確發音,應該是「Lum Bun」比較正確。不過,當時學「國語」,「國語」就是現在稱的「普通話」,中華民國稱國家的通用官方語言為「國語」,共產黨後來把「國語」改稱「普通話」。「林斌」的「國語」發音是「Lin Bin」,覺得這發音比較好。我又一次向當時的香港人事登記處申請更改英文姓名為「Lin Bin」,也曾經查詢是否可以英文使用「Lin Bin」,但中文使用「林松」?但被拒絕。

證件上改名之後,第一個反對的,是我的父親,他反對我使用他曾經使用過的名字,還懷疑我改名是為了將來爭奪家產,將來冒名頂替他去搶奪祖父母的財產!過了一段時間,我才知道父親有這樣的懷疑,即使我一個弟弟也持這種態度懷疑我改名的目的,這其實是中國人看錢太重的老毛病!並且每每懷疑別人動機不良!

但我已對父親說,只要翻閱香港的電話簿,同名同姓的人多的是,我也馬上拿出厚厚的香港電話公司電話簿給父親看。我說繼承財產,不是同名同姓這麼簡單就可以!我坦白說,是因為欣賞「林斌」,才使用這名字,是出自欣賞,並非心懷不軌。

共黨暴徒放火殺人

由於最反對我改名的是我父親,所以大約九年前恢復姓名時,我徵求父親意見,他當然支持了!在澳洲也有這個方便,我可以保留證件上的英文姓名「Lin Bin」,平常使用中文姓名「林松」,澳洲政府不會去理會。幫我查閱姓名學的家長,也說就這樣做吧!無論「林松」還是「林斌」,也只不過是「中文符號」,更重要的是,走上一條不同的人生路—關心社會、關心國家、走向世界!

提起我父親「林彬」,其實在香港還有一個更知名的商業電台播音員「林彬」,在1967年港共大暴動中,被香港地下共產黨在路上截停他駕駛的汽車,淋上汽油,把林彬及其弟弟活生生燒死。記得當時祖父從街上買回來一份報紙,頭版頭條新聞就報導「林彬」被港共活生生燒死!祖父當時相當氣憤,我們和當時香港一般的家庭,都喜歡收聽「林彬」的電台節目,他一直諷刺「左仔」(共產黨員)!

現在港共政府把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故意誇大稱為「暴動」,把現在追求民主的抗爭者故意貶低稱為「暴徒」。但如果看看1967年的港共大暴動,誰是真真正正的暴動呢?港共暴徒在街上放置真假炸彈,其中真炸彈多達1167枚,導致832人受傷及51人喪生,死者包括11名警務人員,以及其他無辜市民,甚至小孩子。

「林彬」這個名字,記載著共產黨才是真正殺人放火的暴徒!香港從2014年的雨傘運動,到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沒有一個香港警察被抗爭者殺害。誰是誰非,甚麼是真正的暴動,歷史是最好的見證!

港共說自己「愛國」,說甚麼「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但港共一直煽動中國人打中國人,殺害自己的同胞!

我們說的「愛國」,難道不應該首先愛護自己的人民百姓?沒有人民,國家甚麼都不是!

(未完待續)

作者是政治學博士兼新聞與教育工作者  林松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