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铁路宣布高铁多条热线涨价20%至40%,引发大众哀鸣。有财经博主发文嘲讽,推高通胀并不能救经济,也无法替大规模资源错配带来的恶果买单,只会造成恶性循环。
近日,中国铁路12306官网发布四则调价公告,宣布武广高铁、沪杭客专、沪昆客专、杭甬客专这4条高铁的动车组列车从6月15日起涨价。一二等座涨幅20%左右,商务座最高涨幅接近40%。
致于涨价原因,国铁集团称这是“市场化弹性定价”,今后将“建立灵活定价机制”,实行有升有降“差异化的折扣浮动策略”等等。
对此,财经博主“关不羽”发文嘲讽,“高铁突然涨价,专家们想要的通胀来了······”。
文章称,国铁集团2023年总营收1.25万亿元(人民币,下同),税后利润33亿元,虽然刷出了经营业绩的历史最高纪录,但其净利润率却不到千分之三,然而即将到来的偿债高峰和维护高峰都是“万亿级”的支出,那点税后利润“再加个0都不够填牙缝”。而且高铁的固定资产几乎不具备市场流动性,没有腾挪的空间。所以,涨价是必然的。
文章指出,不仅是高铁在涨价,与民生直接相关的燃气也已经涨价,当初靠大基建带飞的经济,现在走到了算帐的下行区。哪条“战线”都很热火朝天。“经济学家们心心念念的通胀终于要来了”。
文章批评,一些经济学家把物价指数(CPI)视作经济表现“头牌”的观点。并称,在中国要推高通胀很容易,因为上游的基础产业几乎全部由国有垄断企业经营,动个小指头CPI就能嗖嗖窜。但是这种表面数据的所谓“优化”,并不是真实经济增长的活力体现,反而是“大规模资源错配后的病征表现”。
文章举例,中国高铁总里程4万公里,具备盈利能力的还不到3000公里。很多地方的高铁站点根本无法坚持营运,一两年后就关停了,甚至修完后就没有启用。通高铁未能促进经济增长,地方财政的投资也收不回,连维护基础设施的钱都拿不出。所以,高铁涨价并不是高铁的真实市场需求增大了,而是投资回报率过低不得不涨。究其根本原因,是当初搞大基建的时候发生了严重的“资源错配”,而现在就是到了要为此付出代价的时候了。
文章分析,大规模的无效投资、负投资都是资源错配,而资源错配导致的现金流巨坑可以靠金融系统输血遮掩一时,却不能遮掩一世。当地方债到了极限,地方财政自顾不暇的时候,高铁靠地方财政补的“暗亏”开始“显化”,而国铁集团千分之三的税后利润率远远不够填坑,只能涨价。如果只有高铁一家是这样的,那么问题还不大。但是,前些年狂飙突进的大基建普遍如此,上游的涨价合力最终一定会推高CPI。但是这种“通胀”压力并不是经济增长动力,而是拉低真实经济增长的成本压力。
文章进一步指出,目前社会上有一种论调“温和通胀是经济健康表现”,但这种论调的前提是要“通”,而不是只有“胀”。在经济体系中存在大量资源错配的情况下,人为推高CPI是很危险的。表现在微观层面就是收入不涨物价涨。“反正兜里就这仨瓜俩枣,各种基础公共服务的成本增加了,只能省别的”。具体来说就是,CPI上去了,民间消费和投资却下来了;由于民间投资萎缩,经济动力不足,又得扩大财政投资规模;可是“财政投资又投出一堆赚吆喝不赚钱的负资产,就堵得更厉害”。
文章最后批评称,有些经济学家总是“在纸面上的经济指标兜兜转转,用足脑力和嘴力搞赢学,今天是GDP、明天是CPI、后天是汇率,一直赢一直爽。可是,经济体感的现实痛苦一直不爽。经济学家应该反思,这些年都在瞎忙啥?
本文由看新闻网原创、编译或首发,并保留版权。转载必须保持文本完整,声明文章出自看新闻网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
本文网址:https://vct.news/news/c9dc7d2f-28ae-4a8a-86ba-9134fbd499d7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