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只是躲过一劫

有人在微博上举报兰州大学历史课有老师“歪曲朝鲜战争”,在脱口秀演员引起的一波舆情中,真让人为这位老师捏一把汗。有些朋友认为,这位老师可能会倒霉了。

最后的结果让人稍微安心。兰州大学及时回应了,老师列举的那些“歪曲”本来就是作为错误认识进行展示的,后面还有义正严辞的批驳呢。

网络图片
网络图片

这个声明出来,在网上想发动舆论战进行举报的网友不得不删帖。

网络图片
网络图片

很多朋友为兰州大学点赞,至少这一次他们“捍卫了大学的尊严”。这种说法有点乐观了,我看兰州大学的回应,更多是感到悲哀。尤其是倒数第二段,学校承诺“将继续强化对教师的培训,切实提升教学水平,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这话给人的感觉是,老师的水平似乎真的有问题。即便是礼貌性表示要改进,仍然让人感到悲哀:在网上举报的人算老几?一个堂堂985大学,为何要向他们低头?

这给人的感觉是,兰州大学只是幸免于难,还好这次举报者搞的材料不完整,不然学校就真的错完了。实际上,学校应该搞清楚的是,这位举报者的材料是哪里来的?很明显,它来自于课堂,那么,是不是有人故意剪裁?如果是学生故意剪裁、喂料,想因此而打击自己的老师,这个学生应该立马开除。

过去几年,大学里类似的事情有很多。有一部分是老师所讲的内容,是真的“有问题”,也有很多只是提供一种新知识、新观点,只是与学生的中学教材不一致,在被人举报后,大概率都是老师受到严厉处罚。

这造成一种后果:老师(尤其是人文社科领域)们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们严格按照教材讲,不多讲一句。这是自保,也是一种“报复”,既然你们这么爱举报,那就老老实实按教材来吧。

我常有一种感觉,如果我当年硕士毕业没到媒体,而是继续读个博士去高校,应该早就被开除了(比现在还惨)。因为我在读书的时候就厌恶教材,讨厌和看不起那些照本宣科的老师,如果我自己当老师,肯定也想讲一些冲击学生脑容量的内容。

我理解的高等教育,就是不断制造这种冲击,引发思考和探索的热情。如果只是讲教材,就会陷入一种知识的递减之中,一代不如一代。作为老师,这毫无疑问是没有尊严的事。

我敬佩那些现在仍然很敢讲的老师,他们对得起自己的职业。他们仍然在探索而不是重复,并且把探索精神传递给那些交了学费真想读书的孩子,让那些学费没有白花。

这并不是指责那些战战兢兢照本宣科的老师。这些老师已经退化,只把教育看成是挣一份工资的普通工作,把学生当成产品。他们不再付出感情,因为他们害怕受到伤害。在举报的阴影下,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出现颠倒,是学生主宰着老师的命运。

这些老师可悲可怜,但是却也是没有办法的选择。读到博士进一个高校并不容易,如果被开除了一辈子就没有希望了——谁能忍心指责他们?

有些朋友说,可恨的也不是举报者,而是“举报有用”。在一个大学,掌握这种裁决权的当然是领导。如果学校能够更好地保护老师,举报就会减少。但是,学校也可以为自己辩解,因为学校也处在一种更大的文化和结构中——他们似乎也别无选择。

这就是气氛,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找到辩解的理由。但是实际上,看待这样的事还有另外一个角度: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老师们应该更诚实(如果不是更勇敢的话),把真知识尽量讲出来;学校应该爱护自己的老师,而真想学习的同学,也必须爱护课堂,对那些举报者说不。

昨天和朋友一起吃饭。有一位80年代读大学的朋友说:我对自己的认知,最起码应该是“精英”,不能再低了。这样的坦白让我感动。承认自己是精英,不是自夸,而是意味着责任,也意味着痛苦。如果自认是蝼蚁,就可以由着自己坏下去——反正应该承担责任的又不是我。

(全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张3丰的世界

关注时事,订阅新闻邮件
本订阅可随时取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