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禁野令”波及广西养殖户 官方脱贫蒙阴影

COVID-19疫情爆发后,中国官方一度认为病毒来源于野生动物,导致下令禁食野生动物,取缔野生动物交易市场。近日,有海外媒体获得中国内部调查文件,披露了在“禁野令”下,广西特种养殖户损失惨重。部分养殖户由于得不到补偿,已引发聚集、上访事件,但是这并不妨碍官方高调宣布脱贫成绩。

这份调查文件由广西社会科学院联合课题组内部发布,发布日期是2020年6月9日,题为《“禁野令”下广西特种养殖扶贫产业的发展困境与对策建议》。 

文件开头介绍了课题的缘起,广西是全国食用型野生动物繁育的重点省区之一,特种养殖产业已成为区内一些地方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2020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史上最严“禁野令“,随后农业农村部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也出台了配套文化。为了解《决定》及其配套文件的实施对广西特种养殖产业的影响状况,展开了调查。 

接着文件乐观表示:“从总体上看‘禁野令’不会对广西决胜脱贫攻坚造成大的影响,对重点涉及地区的总体影响也在有限可控范围内。”

但是,随后又强调,广西全区特种养殖扶贫产业面广量多处置难、转产转行脱贫难、损失严重补赔偿难、群众恐慌维稳难等问题凸现,处理不好,极有可能会对脱贫成果带来冲击,甚至带来更大范围的社会稳定风险。

文件披露,广西人工繁育陆生野生动物共有32个种(类),其中蛇类、竹鼠、蛙类占全区人工繁育量的99.4%。截至2020年3月6日,有养殖户21,867个,从业人员55,740人,其中,竹鼠养殖业位居全国第一,年产值占全国70%以上。

文件还提到,全区54个贫困县均涉及野生动物繁育的相关产业,其中,未摘帽的8个贫困县的存栏量高达243.9万条(只、头),初步估值达8亿元左右。全区共有18,12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46,992人)参与人工繁育陆生野生动物。

文件还披露,仅实施“生态灭杀”所需资金就要约30亿元人民币。

文件指出,广西依靠特种养殖的“扶贫”产业存在三大问题。其一,受影响贫困户如期脱贫难度加大;其二,以补偿减轻损失实施难度大;其三,群众恐慌焦灼导致的社会稳定风险明显增加。

据文件披露,近期(去年),广东、四川等省已发生群体上访事件,广西玉林、桂林、北海等地均出现养殖户拉横幅聚集、组织上访等事件,甚至有少数养殖户在“两会”期间前往北京上访。

去年年末,广西桂林永福县部分养殖户在网络投诉当地政府对竹鼠养殖户补偿不合理。当地政府回复称,永福县野生动物养殖场(户)45户,其中有22户不符合补偿条件。

然而,广西社科院的调查发现,多数所谓“无证”的贫困养殖户,是因为政府急切发展特种养殖扶贫产业,承诺贫困户(村级集体)“先养再办证”而出现的状况。

去年11月20日,广西当局高调宣称,广西106个有扶贫开发工作任务县(市、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37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广西历史性地告别了延续千百年的绝对贫困。

时政评论员李林一表示,从内部文件中,可以看出至少这22户人没有得到官方的补偿。社科院的调查文件说得清楚:养殖户基本都是贫困户。换句话说,这22户至少在2020年12月投诉时候,很可能还没有脱贫,但是都在去年11月底被广西官方算在已经脱贫的群体之中。官方几乎可以肯定在“脱贫”上造假。

关注时事,订阅新闻邮件
本订阅可随时取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