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嚴「禁野令」波及廣西養殖戶 官方脫貧蒙陰影

COVID-19疫情爆發後,中國官方一度認為病毒來源於野生動物,導致下令禁食野生動物,取締野生動物交易市場。近日,有海外媒體獲得中國內部調查文件,披露了在「禁野令」下,廣西特種養殖戶損失慘重。部分養殖戶由於得不到補償,已引發聚集、上訪事件,但是這並不妨礙官方高調宣布脫貧成績。

這份調查文件由廣西社會科學院聯合課題組內部發布,發布日期是2020年6月9日,題為《「禁野令」下廣西特種養殖扶貧產業的發展困境與對策建議》。 

文件開頭介紹了課題的緣起,廣西是全國食用型野生動物繁育的重點省區之一,特種養殖產業已成為區內一些地方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2020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史上最嚴「禁野令「,隨後農業農村部和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也出台了配套文化。為了解《決定》及其配套文件的實施對廣西特種養殖產業的影響狀況,展開了調查。 

接着文件樂觀表示:「從總體上看『禁野令』不會對廣西決勝脫貧攻堅造成大的影響,對重點涉及地區的總體影響也在有限可控範圍內。」

但是,隨後又強調,廣西全區特種養殖扶貧產業面廣量多處置難、轉產轉行脫貧難、損失嚴重補賠償難、群眾恐慌維穩難等問題凸現,處理不好,極有可能會對脫貧成果帶來衝擊,甚至帶來更大範圍的社會穩定風險。

文件披露,廣西人工繁育陸生野生動物共有32個種(類),其中蛇類、竹鼠、蛙類占全區人工繁育量的99.4%。截至2020年3月6日,有養殖戶21,867個,從業人員55,740人,其中,竹鼠養殖業位居全國第一,年產值占全國70%以上。

文件還提到,全區54個貧困縣均涉及野生動物繁育的相關產業,其中,未摘帽的8個貧困縣的存欄量高達243.9萬條(只、頭),初步估值達8億元左右。全區共有18,12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46,992人)參與人工繁育陸生野生動物。

文件還披露,僅實施「生態滅殺」所需資金就要約30億元人民幣。

文件指出,廣西依靠特種養殖的「扶貧」產業存在三大問題。其一,受影響貧困戶如期脫貧難度加大;其二,以補償減輕損失實施難度大;其三,群眾恐慌焦灼導致的社會穩定風險明顯增加。

據文件披露,近期(去年),廣東、四川等省已發生群體上訪事件,廣西玉林、桂林、北海等地均出現養殖戶拉橫幅聚集、組織上訪等事件,甚至有少數養殖戶在「兩會」期間前往北京上訪。

去年年末,廣西桂林永福縣部分養殖戶在網絡投訴當地政府對竹鼠養殖戶補償不合理。當地政府回復稱,永福縣野生動物養殖場(戶)45戶,其中有22戶不符合補償條件。

然而,廣西社科院的調查發現,多數所謂「無證」的貧困養殖戶,是因為政府急切發展特種養殖扶貧產業,承諾貧困戶(村級集體)「先養再辦證」而出現的狀況。

去年11月20日,廣西當局高調宣稱,廣西106個有扶貧開發工作任務縣(市、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5379個貧困村全部出列,54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廣西歷史性地告別了延續千百年的絕對貧困。

時政評論員李林一表示,從內部文件中,可以看出至少這22戶人沒有得到官方的補償。社科院的調查文件說得清楚:養殖戶基本都是貧困戶。換句話說,這22戶至少在2020年12月投訴時候,很可能還沒有脫貧,但是都在去年11月底被廣西官方算在已經脫貧的群體之中。官方幾乎可以肯定在「脫貧」上造假。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