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片龙头企业解散 400员工失业 150亿化为泡影

2024年8月30日,市值150亿(人民币,下同),号称“中国英特尔”的晶片大厂象帝先计算技术(重庆)有限公司宣布解散,逾400名员工失业。这一消息犹如惊雷,在大陆行业内掀起轩然大波。

综合陆媒报导,公司管理层在8月30日召开的全体会议上透露,象帝先此前与投资方签订了一项B轮融资协议,目标融资金额为5亿。但由于公司未能达成协议中的条款,公司被股东控告,最终走向解散。

报导称,管理层表示,象帝先公司的账户已被冻结,未来也不可能有资金流入。所有员工即日起终止合约,拖欠的薪资只能先记在账上。换句话说,近400名员工在一夜之间失去工作,且无法领到补偿金。

象帝先成立于2020年9月,总部设在重庆,在北京、上海、成都、苏州等地设立了研发中心。象帝先是重庆市重点扶持的科技创新企业之一,在短短的四年内发展成为中国晶片行业的龙头企业。

据悉象帝先公司致力于开发国产GPU(图形处理器),并一度被誉为中国版的“英伟达(辉达)”,最新估值高达150亿元。

报导称,象帝先的解散并非毫无预兆,其在近段时间内表现动荡。今年4月,象帝先传出裁减所有应届毕业生的消息;随后在5月份传来全员降薪的消息。对此,员工普遍感到不安,对公司未来充满疑虑。

就在8月29日(全体会议的前一天),有多位员工在社交平台发文称,预感到公司即将解散,并表达对获得离职补偿金的悲观态度。

对于象帝先的解散,有行业人士分析指出,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并不单一。对外,公司不能获得资金支持(对赌中“失败,无法按预期完成融资,缺乏资金的支持,公司的研发和市场拓展只能陷入停滞);对内,公司的管理又出现问题(象帝先在市场推广和商业化运营上显得力不从心,未能形成自我造血的能力,无法快速实现商业化)。在内忧外患之下,象帝先倒闭只是时间问题。

业内人士:中国芯片业频频倒闭的原因

近年来,中国芯片行业从炙手可热到寒冬肃杀。在“高薪抢人、上市圈钱、打造‘独角兽’企业“的热潮过去后,裁员、倒闭、清算成为该行业的新常态。根据统计,2023年有超过一万家芯片公司倒闭或消失;2024年,这一行业仍在继续大洗牌。对于倒闭原因,有业内人士认为与以下原因有关。

1.投资泡沫与不合理的商业模式

在过去几年,中国的芯片行业受到了政策和资本的强力推动,出现了大量新的创业公司。然而,许多投资人并不真正了解芯片行业,而是借用了互联网行业的投资逻辑,将半导体行业视为一个快速获利的领域。很多投资人选择了一些没有实际经验的海归博士或教授进行创业,这些创业者大多并非一线工程师,对芯片制造的实际操作并不熟悉。

这种投资泡沫导致了大量同质化产品的涌现,而这些产品并未实现真正的技术创新。当市场趋冷,融资难以为继时,这些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便迅速走向倒闭。

2.低门槛入行与技术能力不足

在创业热潮中,行业门槛被人为拉低,导致大量不具备专业能力的公司进入市场。例如,某些功率半导体芯片企业,其员工中仅有极少数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这种人力资源配置显然难以支撑芯片领域的高技术要求。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这些技术能力不足的企业在市场上逐渐被淘汰。

3. 资金链断裂与市场竞争加剧

中国芯片行业在早期的繁荣掩盖了许多负面效应,市场火热时,很多公司依赖外部融资维持运营,而非通过市场销售实现盈利。当市场遇冷,融资难度加大,资金链断裂成为了许多公司倒闭的直接原因。同时,芯片公司之间的低价竞争导致市场恶性循环,一些企业不得不以低价出售产品,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导致经营困境。

4.缺乏创新与同质化竞争

许多新兴芯片公司没有进行真正的技术创新,而是通过复制已有技术并试图占领市场。由于这些产品缺乏创新,无法在市场上形成竞争优势,最终只能通过价格战求生存,这也导致了整个行业的恶性循环。同质化竞争严重削弱了行业整体的技术发展,许多公司在无法持续进行研发投入的情况下,最终选择倒闭或退出市场。

5. 政策过热与骗补现象

在大陆政府大力支持芯片行业的背景下,出现大量不良企业,通过“骗补贴”“骗融资”等方式获取资源,却没有实际的技术成果。这些公司在政策红利下快速发展,但一旦补贴和融资的资金链断裂,这些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便无以为继,最终在市场中被淘汰。

6.内部治理问题与管理不善

内部治理问题也是导致许多芯片公司倒闭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公司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忽视了内部管理,出现了资金使用不当、研发投入不足、决策失误等问题。此外,一些公司在与投资方的对赌协议中未能达成预期目标,导致企业内部矛盾激化,最终走向解散。

关注时事,订阅新闻邮件
本订阅可随时取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