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生育的口号再响 在房价面前都不堪一击

近日,针对中国的低生育率问题,央视名嘴白岩松再次对房价开炮。

白岩松表示:几年前我就说过,当房价超过三四万,再怎么涨,跟普通人就没什么关系了,反正也买不起。

白岩松认为,放开生育政策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房价也显然成为年轻人“不敢生”的主要压力来源之一,只有社会综合改变,建造一个对年轻人友善的社会,才能使人们想生、愿意生、愿意多生。

一语中的!不过笔者还是要对白老师的这段话做一下小小的修正:第一,普通人确实买不起房,但夫妻俩掏空家里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六个钱包”,一般来说还是可以够到房价的一点边;第二,在现实的社会压力之下,年轻人买不起也得买,就算一开始买小的买破的买偏远地带的,总归还是支撑着这个庞大的房地产怪物。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就算房价涨到天上去了,这个房价在当今的中国社会环境之下,也并非纯粹的泡沫。而是有着扎实的社会与经济基础钢筋混凝土球,没那么轻易破灭。何况,国家出于经济稳定与发展的角度,也决不允许房地产行当崩盘。

只是苦了年轻人!!!

中国的房价究竟有多高呢?

来看看下面这一组数据(数据源自:房天下),中国的一线大城市,现在基本上就是6万左右的起步价。

网络图片
网络图片

虽然平均房价已经很高了,但大家不要被平均房价所误导,中国的城市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大城市,中国城市还包含了很大一部分的偏远郊区、农村、山区等地方。笔者有时候认为,统计偏远郊区房价的意义就是把城市的平均房价往下面拉一拉。所以这个均价也就看看而已,不要太当真。

而中国人的工资有多低呢?北京上海的薪资中位数都不到七千块!2020年底,镝数聚调研机构基于新浪财经以及智联招聘的数据,公布了一份《打工人真相:月入普遍不足六千元》的数据分析结果。

该数据显示,各大城市的薪资中位数超过6000元的只有北京和上海,前者薪资中位数达到6906元,后者为6378元。而图中剩余的十个城市的薪资中位数均在6000元以下。其中武汉为3984元,广东东莞直接低至3845元。

网络图片
网络图片

顺带解释下,中位数(Median)作为统计学名词,是将数据排序后,位置在最中间的数值。即将数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大于该数值,一部分小于该数值。所以,薪资中位数才能真正体现这个地区的平均收入水平。

基于以上的两个数据,我们很容易算出各个城市的房价收入比,以在北上深买一套80平的房子为例,计算结果如下:

城市 二手房参考均价 80平房价总价 薪资中位数 夫妻年收入 房价收入比

北京 61890 4951200 6906 165744 29.9 

上海 64141 5131280 6378 153072 33.5 

深圳 69771 5581680 5199 124776 44.7 

数据来源:房天下、新浪财经、智联招聘等 

按照国际惯例,比较通行的说法认为,房价收入比在3-6倍之间为合理区间,如考虑住房贷款因素,住房消费占居民收入的比重应低于30%。而中国这几个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基本上都达到30倍,在深圳更是达到了惊人的44.7倍。也就是说夫妻俩要不吃不喝不养娃不孝敬大人攒钱44.7年才能买得起一套房! 

在房价的重压之下,不要说生孩子,年轻人能不能结婚都成了个难题。他们的上一辈很多都生活在农村,那一辈人在自家宅基地砌个砖瓦房就能当婚房。而到了自己这一辈,拿着几千块的工资,面对的是几百万的房子。本来他们自己可能觉得一辈子租房住也行,但一旦谈婚论嫁,房子从来都是绕不开的坎。

就算双方家长体谅,认可租房结婚,但有孩子以后怎么办?在大城市里面,只要没有房子,孩子的受教育权基本只存在法律条文上。无论是上幼儿园还是小学初中,房子都是必需品。

此外,一旦有了孩子,巨大的育儿开销也让家长们不堪重负,网上流传一个分析显示,培育一个孩子的成本是:北京,276万元,上海247万元,深圳216万元,广州201万元……最低的长春,也在122万元。

也就是说,就算过了房价这道坎,还有后面的重重关卡等着去跨越。

在这种重压之下,有些年轻人自然会觉得,与其投入全部家当乃至祖辈家当去参与这个超负荷的游戏,还不如我不跟你玩了,我也不结婚不买房不生娃,或者就算结婚了也不买房或生娃,自己逍遥快活有何不可呢?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养育一个孩子,成本基本都是家庭自主承担,但一旦孩子长大成人,收益则大部分是献给社会的。比如他要工作、消费、交税、接盘各类资产等。那为什么要年轻人那么拼命地养娃乃至给未来的社会做贡献呢?

在这种逆向激励的社会规则之下,对于理性的个体来说,不婚或不育越来越成了更加现实的选择。只是对于国家来说,如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这种想法,那老龄化必然越来越严重、人口长期来看会负增长、养老金越来越入不敷出……至于房价,可能一直会坚挺,但如果没人接盘,又有什么意义呢?

(全文转自微信公众号观世局

关注时事,订阅新闻邮件
本订阅可随时取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