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新闻伦理容否接受美媒中断川普谈话直播

被视为世纪之战的美国大选投票日经过数天,随著邮递选票如雪片般飘至,民主党候选人拜登陆续在落后关键州份后来居上,距离270张选举人票仅一步之遥,局面愈发不利于竞逐连任的现役总统川普。前者胜算在望,后者却机会渺茫,竞选阵营上下显然手足无措。

11月5号晚上,按捺不住的川普以“捍卫廉正选举”为题召开白宫记者会,开宗明义宣称“假如点算‘合法选票’,我将轻松胜出”(If you count the legal votes, I easily win.),反复抨击民主党幕后操控,“企图盗取整场选举”,又指责选举人员作弊、点票不公、阻碍监票人,邮寄选票属“腐败制度”等。但同时他未为提供相应证据,其描述的严重选举舞弊迹近传闻(hearsay evidence),令重申上告最高法院的主张看起来软弱无力。

话音刚落,美媒预估拜登赢得宾夕法尼亚20张选举人票,欢天喜地宣告当选消息。英、加、澳国等盟邦元首纷表祝贺,拜登亦随即首度以候任总统身份示人,并发布胜选感言。有专家评估,即使川普发动司法挑战,也难以逆转战果。 

但如题所示,这篇要探讨的并非这场各自押宝的选举谁胜谁负,而是在接近尾声之时,美国电视传媒一项掀起议论的决定。 

断播风波 

就在那场陷入焦虑的记者会,当川普不断控诉选举制度遭受破坏、民主党公然违法,却又无法给出确信事证之际,美国三家主要广播公司 — 美国广播公司(A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及全国广播公司(NBC),在他发言时中断直播,改由新闻主播反驳舞弊指控 — 其时正值晚间新闻黄金时段。 

与此同时,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及福克斯新闻(Fox News)则选择完整播放这场极具争议的白宫记者会,透过旁述及会后即时评论加以澄清解说。(11月9日福克斯新闻闻也以缺乏选举舞弊证据为由,中断川普团队的记者会直播) 。

断播事件之后,美国传媒界纷纷开腔和应该项“瞩目的编辑决定”(A striking editorial decision),并将炮火聚焦于川普“失实”、“毫无根据”的指控。香港评论圈也不闲著,高举维护真相的旗帜,为合理化断播提供说辞。(例:

以上手段,绝非空穴来风。《华盛顿邮报》曾有评论以沦为竞选宣传、危害公众安全为由,呼吁传媒中止播放白宫主持的武汉肺炎每日简报会,甚至建议启用“紧急设定”(Emergency Setting)处置川普的新闻报导:一律杯葛其演讲、集会及新闻发布会,阻止“虚假资讯”继续扩散。 

对传媒生态稍有涉猎的我不禁疑惑:究竟是怎样的新闻伦理,支持这种处置手法? 

新闻伦理的建立 

长久以来,传媒被公众认定为社会第四权。早在1922年,美国报纸编辑协会(ASNE)成立,并于翌年通过《职业道德规范》(Canons of Journalism),奠定新闻编采准则。 

新闻工作者藉报导呈现真实的方式,就一般理解,不外乎持平守正、诚明公开、独立超然、不偏不倚。传媒专业既为理念,亦是实践方针,既要尽力不受消息来源、政经等环境因素或人物、议题立场干扰,亦通过正反双方平衡报导等手法,达至客观目的。

更进一步探讨“新闻客观性”,关键在于记者应提供直接、无偏见的讯息,在新闻报导中不附带任何偏见或意见。主要体现如下: 

一.追求事实 — 准确反映事件之事实; 

二.谋求中立 — 记者自身之信念与评断,不得影响理解、选择、解释相关新闻消息。 

引用传播学者Gieber & Johnson(1961)定义的互动模式为框架,川普与美国主流传媒的交往,显然属“对立”关系 — 记者与消息来源独立于彼此,对新闻价值的认知截然不同,两者处于抗衡甚至是敌视阶段。是以新闻机构在排解敌意之馀,拿捏好客观报导的分寸,维护公众知情权以及传媒公信,殊非易事。 

广为人知的例子,是臭名昭著的美国参议员麦卡锡(Joseph McCarthy),也就是麦卡锡主义(McCarthyism)之始作俑者。冷战其间,他利用民间的恐共情绪,宣称大量苏联间谍、共产党员及其同情者隐匿于联邦政府,乃至遍及美国本土,引起公众哗然,人人自危。 

1950年代的传媒界,基于技术所限,电视新闻不如今天般流畅直播,而是剪辑不同报导制作成15-30分钟的新闻节目,故此仍以报章及电台为主。麦卡锡于是巧妙利用这点,虽然从未手持确凿证据,但成功把记者玩弄于股掌之上:早上声称掌握重要情资,待记者编辑们忙于制作报导,他又突然取消记招,是为“永远浮动的记者会”(Permanent floating press conference)。于是晚间新闻或者翌晨早报,祇能报导最初步的“事实”— 来自其单方说法,极其量加注“疑点重重”等辞汇叙述其作为。 

如是者 一切变得光怪陆离 

麦卡锡化身为“反共斗士”,在公众场合既乐于被记者围绕拥簇,却无论面向公众抑或私邸下均猛烈抨击传媒“煽情低俗”,发表“陈词滥调和口号”而非详实报导;传媒对他既爱且恨,因为访问不见得能完成真确报导,更可能自毁清誉,但不采访他的话,则立刻沦为“不客观不负责”、“剥夺公众知情权”甚或“共产党同路人”。 

因为时值冷战,麦卡锡的政治猎巫相当奏效,致使举国上下莫不草木皆兵,政坛内外一片腥风血雨。 

电视中断直播真的没问题吗 

时至今天,现场直播(Live Boardcasting)、卫星转播(SNG)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媒介甚至由电视延伸至网络多媒体;各大传媒播放记者会也有悠久经验,主播时而辅以旁白陈述,分段挑选当中内容划重点说明,并且藉报导建构记者会意义所在,绝不会照单全收来自官方的叙述。 

再加上新闻机构历年累积的庞大资料库,网络搜寻方便迅捷,以及近年盛行的事实认证机构,即使任何发布会充斥浮语虚辞甚至充虚作假,若不涉及复杂专业的知识或不为人知的内幕,幕后专业的新闻编采团队也足以支援前台主播实时纠正说法、驳斥谎言,不会重蹈昔年麦卡锡横行无忌、肆意损害传媒公信的覆辙。 

回说新闻客观性,建基于事件真实的信仰,以及对个价值观的不信任,故此传媒人必须适度区隔事实(Facts)、个人价值观(Values)或观点(Opinions),避免私心偏袒。当然,传媒并非止于机械般被动观察、传递事件的记录工具,所以追求现实真象的过程中,编采人员除了取材的方法学以外,融入自身认知、背景及经验,展现观察角度与诠释事件的手法,让受众在收看新闻其间,了解如何建立新闻真相,以及体会媒介的专业态度。 

当应用于以上白宫记者会案例,取材属事前选定,但ABC、CBS、NBC三台主播对记招的价值判断涉入其中,断播无疑经过一层滤镜审查,选择回避实时的“事实核查”对决,代之以打断直播、事后剪辑重播并加插驳论,令事件本身 —“川普公然造谣,污蔑对手及选举制度”— 难以直接完整呈现。即使透过后制补充新闻资讯,传媒处于中立位置、追求事实的效果由是已打折扣。 

新闻伦理何价 

断播这种新闻处理,在美国并非孤例。 

2017年,美国之音(VOA)就曾在专访外逃中国商人郭文贵,内容主轴为没有实据支持的传闻式自述,包括中共高层贪腐状况、自己如何受中国国家机器迫害、中共如何渗透美国政商界等,却在直播途中毫无预警下中止。事后其高层坚称并无屈从于任何外部压力,决定仅遵照“核实、平衡和公平的新闻原则”,不让受访嘉宾以一面之辞、对方缺席回应下对相关事主人身指控的编辑方针。 

可是,独立机构“美国国际媒体署监察”(USAGM Watch)对此提出质疑,举例如总统川普、参议员桑德斯(Bernie Sanders)之类经民主选举洗礼的政治人物,VOA并无恪守他们声称的编采准则,既没有事先知会被议论的人物,事后更未有给予对方回应机会以平衡专访内容,批评编采人员甚至管理层未有善尽守门人职责,且抱持双重标准。 

此情此景是否似曾相识? 

就在民主党政客及支持者弹冠相庆之际,由主流传媒到社交媒体随之一片狂喜,他们的政治立场自不待言。但即使你不愿当讨厌政客的传声筒,或好意设想成新闻机构克尽监督社会责任以防“假消息”广传,断播这种“无私显见私”的处置仍是极为不妥,也有违新闻专业,变相鼓励新闻审查,为党同伐异摒弃原则。 

(※作者为香港人/网媒记者兼撰稿人,全文转自上报

关注时事,订阅新闻邮件
本订阅可随时取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