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視為世紀之戰的美國大選投票日經過數天,隨著郵遞選票如雪片般飄至,民主黨候選人拜登陸續在落後關鍵州份後來居上,距離270張選舉人票僅一步之遙,局面愈發不利於競逐連任的現役總統川普。前者勝算在望,後者卻機會渺茫,競選陣營上下顯然手足無措。
11月5號晚上,按捺不住的川普以「捍衛廉正選舉」為題召開白宮記者會,開宗明義宣稱「假如點算『合法選票』,我將輕鬆勝出」(If you count the legal votes, I easily win.),反覆抨擊民主黨幕後操控,「企圖盜取整場選舉」,又指責選舉人員作弊、點票不公、阻礙監票人,郵寄選票屬「腐敗制度」等。但同時他未為提供相應證據,其描述的嚴重選舉舞弊跡近傳聞(hearsay evidence),令重申上告最高法院的主張看起來軟弱無力。
話音剛落,美媒預估拜登贏得賓夕法尼亞20張選舉人票,歡天喜地宣告當選消息。英、加、澳國等盟邦元首紛表祝賀,拜登亦隨即首度以候任總統身份示人,並發布勝選感言。有專家評估,即使川普發動司法挑戰,也難以逆轉戰果。
但如題所示,這篇要探討的並非這場各自押寶的選舉誰勝誰負,而是在接近尾聲之時,美國電視傳媒一項掀起議論的決定。
斷播風波
就在那場陷入焦慮的記者會,當川普不斷控訴選舉制度遭受破壞、民主黨公然違法,卻又無法給出確信事證之際,美國三家主要廣播公司 — 美國廣播公司(ABC)、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及全國廣播公司(NBC),在他發言時中斷直播,改由新聞主播反駁舞弊指控 — 其時正值晚間新聞黃金時段。
與此同時,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及福克斯新聞(Fox News)則選擇完整播放這場極具爭議的白宮記者會,透過旁述及會後即時評論加以澄清解說。(11月9日福克斯新聞聞也以缺乏選舉舞弊證據為由,中斷川普團隊的記者會直播) 。
斷播事件之後,美國傳媒界紛紛開腔和應該項「矚目的編輯決定」(A striking editorial decision),並將炮火聚焦於川普「失實」、「毫無根據」的指控。香港評論圈也不閒著,高舉維護真相的旗幟,為合理化斷播提供說辭。(例:一、二)
以上手段,絕非空穴來風。《華盛頓郵報》曾有評論以淪為競選宣傳、危害公眾安全為由,呼籲傳媒中止播放白宮主持的武漢肺炎每日簡報會,甚至建議啟用「緊急設定」(Emergency Setting)處置川普的新聞報導:一律杯葛其演講、集會及新聞發布會,阻止「虛假資訊」繼續擴散。
對傳媒生態稍有涉獵的我不禁疑惑:究竟是怎樣的新聞倫理,支持這種處置手法?
新聞倫理的建立
長久以來,傳媒被公眾認定為社會第四權。早在1922年,美國報紙編輯協會(ASNE)成立,並於翌年通過《職業道德規範》(Canons of Journalism),奠定新聞編採準則。
新聞工作者藉報導呈現真實的方式,就一般理解,不外乎持平守正、誠明公開、獨立超然、不偏不倚。傳媒專業既為理念,亦是實踐方針,既要盡力不受消息來源、政經等環境因素或人物、議題立場干擾,亦通過正反雙方平衡報導等手法,達至客觀目的。
更進一步探討「新聞客觀性」,關鍵在於記者應提供直接、無偏見的訊息,在新聞報導中不附帶任何偏見或意見。主要體現如下:
一.追求事實 — 準確反映事件之事實;
二.謀求中立 — 記者自身之信念與評斷,不得影響理解、選擇、解釋相關新聞消息。
引用傳播學者Gieber & Johnson(1961)定義的互動模式為框架,川普與美國主流傳媒的交往,顯然屬「對立」關係 — 記者與消息來源獨立於彼此,對新聞價值的認知截然不同,兩者處於抗衡甚至是敵視階段。是以新聞機構在排解敵意之餘,拿捏好客觀報導的分寸,維護公眾知情權以及傳媒公信,殊非易事。
廣為人知的例子,是臭名昭著的美國參議員麥卡錫(Joseph McCarthy),也就是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之始作俑者。冷戰其間,他利用民間的恐共情緒,宣稱大量蘇聯間諜、共產黨員及其同情者隱匿於聯邦政府,乃至遍及美國本土,引起公眾譁然,人人自危。
1950年代的傳媒界,基於技術所限,電視新聞不如今天般流暢直播,而是剪輯不同報導製作成15-30分鐘的新聞節目,故此仍以報章及電台為主。麥卡錫於是巧妙利用這點,雖然從未手持確鑿證據,但成功把記者玩弄於股掌之上:早上聲稱掌握重要情資,待記者編輯們忙於製作報導,他又突然取消記招,是為「永遠浮動的記者會」(Permanent floating press conference)。於是晚間新聞或者翌晨早報,祇能報導最初步的「事實」— 來自其單方說法,極其量加注「疑點重重」等辭彙敘述其作為。
如是者 一切變得光怪陸離
麥卡錫化身為「反共鬥士」,在公眾場合既樂於被記者圍繞擁簇,卻無論面向公眾抑或私邸下均猛烈抨擊傳媒「煽情低俗」,發表「陳詞濫調和口號」而非詳實報導;傳媒對他既愛且恨,因為訪問不見得能完成真確報導,更可能自毀清譽,但不採訪他的話,則立刻淪為「不客觀不負責」、「剝奪公眾知情權」甚或「共產黨同路人」。
因為時值冷戰,麥卡錫的政治獵巫相當奏效,致使舉國上下莫不草木皆兵,政壇內外一片腥風血雨。
電視中斷直播真的沒問題嗎
時至今天,現場直播(Live Boardcasting)、衛星轉播(SNG)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媒介甚至由電視延伸至網絡多媒體;各大傳媒播放記者會也有悠久經驗,主播時而輔以旁白陳述,分段挑選當中內容劃重點說明,並且藉報導建構記者會意義所在,絕不會照單全收來自官方的敘述。
再加上新聞機構歷年累積的龐大資料庫,網絡搜尋方便迅捷,以及近年盛行的事實認證機構,即使任何發布會充斥浮語虛辭甚至充虛作假,若不涉及複雜專業的知識或不為人知的內幕,幕後專業的新聞編採團隊也足以支援前台主播實時糾正說法、駁斥謊言,不會重蹈昔年麥卡錫橫行無忌、肆意損害傳媒公信的覆轍。
回說新聞客觀性,建基於事件真實的信仰,以及對個價值觀的不信任,故此傳媒人必須適度區隔事實(Facts)、個人價值觀(Values)或觀點(Opinions),避免私心偏袒。當然,傳媒並非止於機械般被動觀察、傳遞事件的記錄工具,所以追求現實真象的過程中,編採人員除了取材的方法學以外,融入自身認知、背景及經驗,展現觀察角度與詮釋事件的手法,讓受眾在收看新聞其間,了解如何建立新聞真相,以及體會媒介的專業態度。
當應用於以上白宮記者會案例,取材屬事前選定,但ABC、CBS、NBC三台主播對記招的價值判斷涉入其中,斷播無疑經過一層濾鏡審查,選擇迴避實時的「事實核查」對決,代之以打斷直播、事後剪輯重播並加插駁論,令事件本身 —「川普公然造謠,污衊對手及選舉制度」— 難以直接完整呈現。即使透過後制補充新聞資訊,傳媒處於中立位置、追求事實的效果由是已打折扣。
新聞倫理何價
斷播這種新聞處理,在美國並非孤例。
2017年,美國之音(VOA)就曾在專訪外逃中國商人郭文貴,內容主軸為沒有實據支持的傳聞式自述,包括中共高層貪腐狀況、自己如何受中國國家機器迫害、中共如何滲透美國政商界等,卻在直播途中毫無預警下中止。事後其高層堅稱並無屈從於任何外部壓力,決定僅遵照「核實、平衡和公平的新聞原則」,不讓受訪嘉賓以一面之辭、對方缺席回應下對相關事主人身指控的編輯方針。
可是,獨立機構「美國國際媒體署監察」(USAGM Watch)對此提出質疑,舉例如總統川普、參議員桑德斯(Bernie Sanders)之類經民主選舉洗禮的政治人物,VOA並無恪守他們聲稱的編採準則,既沒有事先知會被議論的人物,事後更未有給予對方回應機會以平衡專訪內容,批評編採人員甚至管理層未有善盡守門人職責,且抱持雙重標準。
此情此景是否似曾相識?
就在民主黨政客及支持者彈冠相慶之際,由主流傳媒到社交媒體隨之一片狂喜,他們的政治立場自不待言。但即使你不願當討厭政客的傳聲筒,或好意設想成新聞機構克盡監督社會責任以防「假消息」廣傳,斷播這種「無私顯見私」的處置仍是極為不妥,也有違新聞專業,變相鼓勵新聞審查,為黨同伐異摒棄原則。
(※作者為香港人/網媒記者兼撰稿人,全文轉自上報)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
本文網址:https://vct.news/zh-hant/news/15444892-a2d0-4b5d-8c80-9480c71fa408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