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国选择“与病毒共存”,通过疫苗接种来应对新冠肺炎,同时放宽社交距离等限制之际,中国大陆仍在实施严格“清零”政策,立即对发现确诊病例的社区实行封控管理,同时强制进行核酸检测,令许多大陆人的心态发生变化。7月2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讲解员河森堡发布长文,透露自己身边的人接连遭遇变故,甚至有人意外去世,看到这些情况眼前就仿佛浮现出“不知还能活多久的工人在含辛茹苦地垒一栋随时可能被推倒的房子”的景象,令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决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及时行乐。
国家博物馆讲解员河森堡的微博全文:
我最近有些胖,胖的原因在于我没有节制饮食,而之所以没节制是因为我不想这么做了。
我之前一直都是个非常自律的人,不抽烟,不喝酒,不赌钱,不鬼混,平时连重油重盐的食物都很少吃,每天的主要精力都用来读书健身,为的就是保持良好状态,为将来的日子做准备,如大家所见,这是一种长期主义的思路,我身边大多数人从小接受的也是这样一套价值观教育,正所谓“做人要为长远打算”。
然而,最近一段时间来,我和身边人接二连三地遭遇变故,我自己受伤在ICU里躺了几天,不能再继续格斗爱好,身边一些朋友破产,事业跌入谷底,还有人因为失业而深陷抑郁焦虑.以至生活无法自理,他们都是勤勉进取的人,曾认真地对待生活,但各种随机突降的变故使他们的多年积累付之东流,这无疑会引发人的深思,若辛勤的耕耘换不来收获,那这-过程中的克制和忍耐意义何在?长期主义的逻辑还站得住脚吗?
这几日,有两个网友的发言给我很深感触,其中一位说自己的姑父曾经没有任何娱乐消遣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最后在疫情中去世了,大半辈子什么都没享受到,另一位说有个旅游领队,也是因为疫情,行业受到很大影响,这眼看刚有点起色,正准备重振旗鼓时却意外去世,我看着这些文宇,眼前就仿佛有个不知还能活多久的工人在含辛茹苦地垒一栋随时可能被推倒的房子,牺牲眼下真切的美好以换取恍惚飘渺的未来,真的还是一个理性选择吗?
在这种怀疑下,我开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过去看都不看的高糖高脂肪食物,现在可以哼着小曲地吃个没完,过去定时定量的训练现在说取消就取消,而且没什么原因,就是犯困,想眯一会,我还下载了Steam,开始玩游戏,有时甚至会从傍晚玩到深夜,一股坦然的享乐情绪弥漫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过去一刻也不敢懈怠地克己进取,但成果却随时会因意外而被抹平,所以去你X的,我要休息了”这就是当下许多人做出的选择。
前不久,我和一熟人见面,看见他穿的T恤上写了一行字,我说这是拉丁文,对方很惊讶问我还懂拉丁文呢,我说这句是从《死亡诗社》里学来的,那部影片中,意外接踵而至,有人失去了事业,有人失去了理想,有人失去了至亲,有人失去了生命,而在我看来,所有这些无常带来的失去都是为了让观众牢记那句古老的忠告。
Carpe diemo字面意思是“活在当下”,而更广为人知的翻译是“及时行乐”。
河森堡的文章引发网友深思,不少网友留言说:“河森堡的文章我想去保存的时候发现已经删除了,不知是主动还是被动,但仍然觉得这个环境让人窒息。消极、沮丧不被允许宣之于口,你只能积极,只能乐观,然后打着鸡血在表演中透支所剩无几的精力。”
一位网友写道,“封控生活对人们造成的伤害,也许表面看不出,但我知道它是不可逆转的留在心里……”
“连河森堡这样原本心态很积极的人也变了,我们能责怪他太脆弱吗? 很多人都不明白人心的变化会产生多大的涟漪效应。更不会明白这种涟漪最终会对整个社会造成什么影响。”一名微博用户说。
另一位网友认为,“政治性抑郁,会导致大部分人身体状况不会好。”
公开资料显示,河森堡本命袁硕,英文名Hesenberg,1988年10月20日出生于北京。2011 年,河森堡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虽然所学为计算机专业,但出于兴趣,他选择了一份与专业完全无关的工作。过五关斩六将,他以丰富的知识储备成功应聘为国家博物馆讲解员至今。
2016年6月起,袁硕开始以网名“河森堡”在知乎网站上发表科普类文章,其发表的《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我在国家博物馆的这五年》等文章在知乎上引起了巨大反响,被网友评选为“在知乎不能不知的40位历史大神”。
2016年11月28日,河森堡以国家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登上了《一站到底》的舞台,连带着节目上了微博热搜;2017年3月初,河森堡在独立媒体“一席”上演讲了一段37分钟的人类史学《进击的智人》再成焦点,这段视频也成为了河森堡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由看新闻网原创、编译或首发,并保留版权。转载必须保持文本完整,声明文章出自看新闻网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
本文网址:https://vct.news/news/090643d5-2bc8-422a-afaf-a24fe5b6e8e5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