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嚴格封控影響生活 百萬粉絲網紅談躺平心情引熱議

在世界各國選擇「與病毒共存」,通過疫苗接種來應對新冠肺炎,同時放寬社交距離等限制之際,中國大陸仍在實施嚴格「清零」政策,立即對發現確診病例的社區實行封控管理,同時強制進行核酸檢測,令許多大陸人的心態發生變化。7月2日,中國國家博物館講解員河森堡發布長文,透露自己身邊的人接連遭遇變故,甚至有人意外去世,看到這些情況眼前就仿佛浮現出「不知還能活多久的工人在含辛茹苦地壘一棟隨時可能被推倒的房子」的景象,令自己對待生活的態度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決定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及時行樂。

國家博物館講解員河森堡的微博全文:

我最近有些胖,胖的原因在於我沒有節制飲食,而之所以沒節制是因為我不想這麼做了。

我之前一直都是個非常自律的人,不抽煙,不喝酒,不賭錢,不鬼混,平時連重油重鹽的食物都很少吃,每天的主要精力都用來讀書健身,為的就是保持良好狀態,為將來的日子做準備,如大家所見,這是一種長期主義的思路,我身邊大多數人從小接受的也是這樣一套價值觀教育,正所謂「做人要為長遠打算」。

然而,最近一段時間來,我和身邊人接二連三地遭遇變故,我自己受傷在ICU里躺了幾天,不能再繼續格鬥愛好,身邊一些朋友破產,事業跌入谷底,還有人因為失業而深陷抑鬱焦慮.以至生活無法自理,他們都是勤勉進取的人,曾認真地對待生活,但各種隨機突降的變故使他們的多年積累付之東流,這無疑會引發人的深思,若辛勤的耕耘換不來收穫,那這-過程中的克制和忍耐意義何在?長期主義的邏輯還站得住腳嗎?

這幾日,有兩個網友的發言給我很深感觸,其中一位說自己的姑父曾經沒有任何娛樂消遣不抽煙不喝酒不打牌,最後在疫情中去世了,大半輩子什麼都沒享受到,另一位說有個旅遊領隊,也是因為疫情,行業受到很大影響,這眼看剛有點起色,正準備重振旗鼓時卻意外去世,我看着這些文宇,眼前就仿佛有個不知還能活多久的工人在含辛茹苦地壘一棟隨時可能被推倒的房子,犧牲眼下真切的美好以換取恍惚飄渺的未來,真的還是一個理性選擇嗎?

在這種懷疑下,我開始放鬆對自己的要求,過去看都不看的高糖高脂肪食物,現在可以哼着小曲地吃個沒完,過去定時定量的訓練現在說取消就取消,而且沒什麼原因,就是犯困,想眯一會,我還下載了Steam,開始玩遊戲,有時甚至會從傍晚玩到深夜,一股坦然的享樂情緒瀰漫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過去一刻也不敢懈怠地克己進取,但成果卻隨時會因意外而被抹平,所以去你X的,我要休息了」這就是當下許多人做出的選擇。

前不久,我和一熟人見面,看見他穿的T恤上寫了一行字,我說這是拉丁文,對方很驚訝問我還懂拉丁文呢,我說這句是從《死亡詩社》裡學來的,那部影片中,意外接踵而至,有人失去了事業,有人失去了理想,有人失去了至親,有人失去了生命,而在我看來,所有這些無常帶來的失去都是為了讓觀眾牢記那句古老的忠告。

Carpe diemo字面意思是「活在當下」,而更廣為人知的翻譯是「及時行樂」。

河森堡的文章引發網友深思,不少網友留言說:「河森堡的文章我想去保存的時候發現已經刪除了,不知是主動還是被動,但仍然覺得這個環境讓人窒息。消極、沮喪不被允許宣之於口,你只能積極,只能樂觀,然後打着雞血在表演中透支所剩無幾的精力。」

一位網友寫道,「封控生活對人們造成的傷害,也許表面看不出,但我知道它是不可逆轉的留在心裡……」

「連河森堡這樣原本心態很積極的人也變了,我們能責怪他太脆弱嗎? 很多人都不明白人心的變化會產生多大的漣漪效應。更不會明白這種漣漪最終會對整個社會造成什麼影響。」一名微博用戶說。

另一位網友認為,「政治性抑鬱,會導致大部分人身體狀況不會好。」

公開資料顯示,河森堡本命袁碩,英文名Hesenberg,1988年10月20日出生於北京。2011 年,河森堡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雖然所學為計算機專業,但出於興趣,他選擇了一份與專業完全無關的工作。過五關斬六將,他以豐富的知識儲備成功應聘為國家博物館講解員至今。

2016年6月起,袁碩開始以網名「河森堡」在知乎網站上發表科普類文章,其發表的《我們為什麼要放棄永生》、《我在國家博物館的這五年》等文章在知乎上引起了巨大反響,被網友評選為「在知乎不能不知的40位歷史大神」。

2016年11月28日,河森堡以國家博物館講解員的身份登上了《一站到底》的舞台,連帶着節目上了微博熱搜;2017年3月初,河森堡在獨立媒體「一席」上演講了一段37分鐘的人類史學《進擊的智人》再成焦點,這段視頻也成為了河森堡的代表作之一。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