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冠狀動脈發生動脈粥樣硬化而引起血管腔狹窄或阻塞,和(或)因冠狀動脈功能性改變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導致的心臟病,常被稱為「冠心病」。但冠心病範圍可能更廣泛,還包括炎症、栓塞等導致管腔狹窄或閉塞。世界衛生組織將冠心病分為5大類:無症狀心肌缺血(隱匿性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臟病)和猝死5種臨床類型。臨床中常分為穩定性冠心病(隱匿性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缺血性心肌病)和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不穩定性心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猝死)。
典型心絞痛發作部位多位於胸骨中上段後方或左胸前區,可放射到左肩、左臂、上腹部,常呈緊縮感、壓迫感、憋悶感、沉重感;有一些患者可表現為不典型症狀如疼痛部位位於下頜部、背部、頭部、咽部或上腹部,多為燒灼感或窒息感;多呈陣發性發作,持續時間多為數分鐘,一般不超過10~15分鐘;多與飽餐、勞累、寒冷或情緒激動等有關;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一般2~5分鐘可緩解,發作時可伴有心率增快和血壓升高。
專家提示:如出現疼痛劇烈、疼痛持續時間延長、大汗、噁心、面色蒼白、噁心、嘔吐、低血壓及含服硝酸甘油效果差或無效等表現時,請立刻就診或呼叫 「999」;醫生根據患病老人情況,進一步檢查血常規、血凝、心肌酶學及心電圖以明確是否存在心肌梗死。
冠心病老人為什麼每月要複診?
老年人常見的誤區就是通過住院治療,症狀已被控制,認為自己只要堅持服藥或發病時服藥就可以了,無需定期複查,其實這是不正確的。首先對於確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均需要長期給予醫療預防,包括藥物治療、控制可控危險因素、治療併發症、合理適當康復治療。目前認為長期有效治療可預防冠心病事件發生和延緩病變進展,故而必須堅持長期規律的服藥;同時老年患者因生理特性,長期服藥需要定期檢測各項指標;這就需要及時掌握老年患者病情變化情況,及時調整,確保治療方案有效、安全。通過定期複查,醫生才能及時了解患者病情變化和治療療效,從而根據患者個體情況進行專業指導,並調整用藥種類和藥量;如病情加重或復發,或出現藥物不良反應,定期複查也有助儘早發現和處理,避免延誤病情,導致不良後果。
定期複查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合理膳食、適當運動康復鍛煉、良好生活習慣、藥物療效觀察和調整以及實驗室檢查、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冠脈CT血管造影等必要檢查。以上檢查需要1~3個月或6~12個月複查一次。因此,冠心病老人每月要複診。
冠心病支架術後或搭橋術後的老人如何自我管理?
目前很多患者認為做了支架或搭橋術後,冠心病就被治癒了,不需要或只是用一段時間藥物就可以了;實際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支架或搭橋僅解決了冠狀動脈狹窄缺血問題,並沒有解決冠心病本身問題,更沒有預防和阻止冠心病發生的作用。對於有冠心病以及存在冠心病基礎疾病患者,控制危險因素及長期規律服藥是預防再次發生心血管事件關鍵,因此做好術後管理非常重要。那麼如何進行自我管理呢?老年人要通過冠心病宣傳教育,掌握冠心病防治知識,真正實現我管理。
(1)合理膳食,控制體重:老年冠心病患者原則上選擇低鹽、低脂、低熱量食物,每日食鹽量<5克,多選用植物油,多食用水果、蔬菜等富含維生素及植物蛋白食物以及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堅硬、辛辣、刺激性強的食物,避免暴飲暴食、過冷過熱,避免濃茶、咖啡等刺激性飲料,保持大便通暢。控制體重,通過合理飲食及適當運動來實現。
(2)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及心理教育:要養成規律作息時間,早睡早起,避免熬夜,戒煙限酒;保持良好心態,避免焦慮、抑鬱等心理。
(3)適當運動康復:遵循個體化原則,制訂適合自己的運動方案(需要老年心血管專科醫師協助制訂),常見運動方式包括慢走、健身操、太極拳、游泳等方式。
(4)堅持規律長期服藥:做完支架手術,需要至少服用雙聯抗凝藥物1年以上、強化降脂藥物及其他冠心病藥物,需要定期監測這些藥物療效及可能發生的副作用。
(5)控制血壓、血糖:對於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需自行在家中自我監測,及時記錄。如有異常,及時就診。
(6)定期複查:每月定期到醫院複查,6~9個月複查冠脈造影。
德贍護理中心
362 Dorset Road, Croydon VIC 3136
M: 0450 492 191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
本文網址:https://vct.news/zh-hant/news/1a6a8fef-7492-4351-aa48-19f0ae349d0a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