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地方债压力之下,贵州第一个喊出“我不行了”。
01
还债不可能,化债也不行
这份公告很坦率,也很有技巧。
首先,公告中列举的三城一区,堪称省内的经济精华区域。贵安是国家级新区,和贵阳的关系类似浦东新区和上海。遵义是省内经济第二大市,2022年GDP 4401亿元,仅次于省会贵阳的4921亿元。毕节的GDP 2207亿,排名省内第三。六盘水GDP 1503亿省内排名第六,但是交通条件、工业基础优于第四、第五的两个自治州。一省的经济精华都“异常艰难”,其余可想而知。
还债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了化债。化债又“异常艰难”,那就靠“化缘”?但是,财政部对地方债“谁家孩子谁抱走”的处置原则下,“化缘”好像也说不出口,只能寻求“智力支持”。
其实“智力支持”早就有了,去年年底遵义城投156亿贷款展期20年的重组方案,已经超出了正常智力的极限了。还能怎么智力支持呢?说的是智力支持,惦记的还是印钞机吧。可是,央行刚出炉的数据显示,3月末M2余额增长12.7%,印钞机已经超负荷工作了。还能指望得上吗?
贵州把问题的严重性摆上了桌面,不是坏事。利空出尽才能有稳定预期。看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就做不到亡羊补牢。
02
集中乱画圈,分散乱举债
中国地方债务堆积“养蛊”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广义财政严重缺乏透明度。表内表外、平台国企,省市区县,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花里胡哨一堆账。以贵州为例,广义地方债到底多大规模,至今都没有一个公开的准确说法。负债率到底是常年显示的60%出头,还是2020年末公布的155%,甚至更多,无从得知。
或许贵州省政府研究中心也说不出这个债务包袱到底有多大。因为钱是各个层级、各个渠道以各种名目借的,有不少借的时候刻意回避了广义地方债的属性。到还钱时,银行都是找政府要钱的,只能被动“并表”。所以,省研究中心的调查组不下去兜一圈,也不知道“养蛊”已经养到了何种程度。
中国社会普遍相信政府强势行政集中决策,可以避免市场的“分散谬误”,但是地方债务堆积的真实情况打破了这一想象。庞大的地方债很分散,省市(地)区(县)每级政府都可以有数家城投金融平台,每家城投都可以凭着政府信用背书去借钱,此外还有部分地方国企也参与了广义地方债的金融游戏。
行政主导的举债缺乏市场风险意识,那些除了政府信用背书一无所有的地方金融平台企业,既没有承受风险的安全冗余,也不具备经济核算风险意识。规划部门负责在地图上画圈,地方金融平台负责去找钱。反正上面敢画多大圈,下面就敢借多少钱。这种“任务驱动”而非“市场驱动”的举债,不出错才怪。
地方债务就是这样又集中又分散地堆积起来的。集中乱画圈,分散乱举债,集中谬误和分散谬误叠加,挖坑效率何止翻番?
从画圈到举债,只有内部审核流程的监督。反正债务是以各种不同的名义,装在了不同的口袋里,系统内上下相蒙,系统外全然不觉。很多民众甚至产生了“政府能凭空变出钱”的错觉,其实哪来凭空变出来的钱?借来的都是要还的,还不出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贵州昭告天下“我不行了”,打破了部分民众“政府无所不能”的幻觉,挺好。
03
处置地方债,不能“心慈手软”
在地方债的金融游戏中,银行也不是无辜的受害者。银行作为金融机构,是经济核算的重要节点,要按照严格的风控标准评价债务人。但是,对行政强势、政府万能的迷信,银行解除了风控的武装。
但凡银行有起码的风控意识,就不会有今天“化债”的烂局面。贵州省人口不到四千万、GDP勉强过2万亿,经济薄弱不是秘密。而且,贵州省的负债率多年来居高不下,常年60%左右的负债率排名全国各省市第一。财政能力已经高度透支,为什么各家银行竟然敢借?一年10亿元财政收入的独山县,竟能从金融机构借400亿元盖大楼。匪夷所思。风控系统完全失灵,这算什么金融系统?被批评“没系统”,冤吗?
如今债务风险大白于天下,该认的就得认。地方政府要认账,银行也要认栽。没什么智力支持能够担得起这张大单,更不要想着靠印钞机填坑。
广义地方债务六十多万亿的庞大体量,哪怕一半是坑,也对应了三十多万亿的货币。这要是印钞填坑,必然导致M2爆表。风险延烧到货币,那真成了系统性风险爆发,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地方债处置不能“心慈手软”,该坏账的就坏账,该破产的就破产。哪怕付出硬着陆的代价,及时止损总比滚雪球后的晚着陆要好。
利空不出尽,预期就无法稳定。
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涉及的问题很多。最根本的问题是,违背经济规律,不顾实际经济基础,盲目相信政府投资拉动经济。通过大规模转移支付和大举借债,热钱大量涌入,贵州前几年的GDP数据被“装修”得非常好看,甚至疫情期间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名义GDP增长率。但是,这种烧钱烧出来的好数据是没有实际经济效益支撑的。刚进入偿债周期,就露出了骨感的底色。
贵州的经济基础薄弱,名义GDP增长1、2个点,根本不够覆盖债务增长。好比说,往盐碱地里撒一百斤种子,收五十斤粮食,这算什么真实增长呢?这样违背经济常识的做法,却能绕过各级政府的财政纪律、金融系统的风控系统,众目睽睽之下挖了个债务大坑。
违背经济规律,一定会付出代价,无法回避。贵州公开承认“无力化债”,也算是直面事实的勇气,不失为收拾烂摊子的好开头。那么,接下去只有以更大的勇气把烂摊子收拾好,有多大欠账付多大代价,不能回避,也无从回避。
(全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关胖本胖,原文已被删除)
本文由看新闻网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看新闻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
本文网址:https://vct.news/news/fa4089ca-19b9-4819-a0c6-2b9909bad54a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