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电影般的美:“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一首好诗/词,会给人电影般的美感,且馀音绕梁、回味无穷。宋代词人晏几道有一阕词极为经典,放在当代,甚至可以拍成电影。其原词如下:

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锺,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賸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或许您从来没想过,一个漫长的故事被压缩在这一段短短的文字中,其艺术手法令人叹为观止。

如果作者很想念那位女子,为什么开头不描写她的容颜,而是描写她的彩袖? 记人难道不是应该以记脸为主吗? 没那么简单,也没那么俗气,在没有电影和照相机的时代,作者含蓄地告诉我们: 给他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他坐在椅子上时,伊人手捧酒杯的画面,而坐著的人,第一眼看到的是手和袖子。 如果宋代有电影,有摄像机,这一画面恰到好处。

晏几道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不直接告诉你时间,可他确实告诉你了: 他们从昨天傍晚到今日凌晨一直歌舞不停。

我们看电影,都知道表现时间变化不需要旁白 ,切换镜头到外面的景色,看到景色变化便知时间变化。 “舞低杨柳楼心月”用的就是这样的手法。 月亮升起,升到杨柳梢头能够照射到楼心的位置,然后再降落、降落,而她们还在跳舞。

1
(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歌尽桃花扇底风”也用了侧面表现的手法:一边唱歌一边跳舞,直到手中的桃花扇搧不动了为止。回想古代,那时的舞蹈节奏并不快,不像现在的舞蹈蹦来蹦去。如此缓慢的节奏,能歌舞到搧不动扇子的地步,足以说明时间有多长。此处以小窥大,透过细节从侧面烘托,非常生动,耐人寻味。

再看结尾,晏几道把整首词上升到了一个“难辨真假”的艺术高度。 试想,现代如果每天都在梦里思念一个人,当你有一天亲眼见到他时,你会觉得“这不是真的吧、这是做梦吧!” 然后怕自己认错,还要打开手电筒照一照。“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賸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写的就是这种心情。

曹雪芹曾道“假作真时真亦假”; 苏东坡曾言“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现实中又有多少人,经历了许多事后,回忆时感慨自己像做了一场梦。

什么才是真正的真? 什么才是真正的梦? 或许这个问题,只有智者方能回答。其实你我都能成为智者,只是这梦太过真实。

 

 

关注时事,订阅新闻邮件
本订阅可随时取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