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公布访中专家名单

中國即開始甩鍋造勢

武汉爆发中共病毒大流行近一年了,世界卫生组织(WHO)11月27日公布了将前往武汉的10位科学家名单,称他们将在适当的时候,去武汉探究该病毒的起源。同时,中共在国内外大肆宣传,病毒起源于其它几个国家而非中国。

世卫专家组尚无出发日期

目前,专家们仍然不知道,去年导致武汉肺炎Covid-19)的武汉病毒Sars-Cov-2,是如何在湖北省武汉市进入人传人的,或者是它起源于哪种动物的。

世卫组织已组建了一个由病毒猎人、公共卫生专家和动物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以解决这些迫在眉睫的问题。

这个10人专家阵容中包括英格兰前副首席医疗官沃森(John Watson),他在2013年至2017年期间,先后在卡梅伦首相和梅首相政府任职。

但是,联合国机构试图缓和人们对尽快获得答案的期望,警告说追踪任何新的病原体是“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解决的难题”。

科学家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来证明MERS(另一种冠状病毒)起源于沙特阿拉伯的骆驼,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将原始的SARS病毒追溯到中国南部一个山洞中的蝙蝠。

有趣的主要地点之一是有争议的华南海鲜批发市场,在那里,生鲜动物被关在狭窄的笼子里,危险地彼此靠近。

按订单宰杀动物的市场,被吹嘘为该疾病的原始中心。 科学家团队将尝试追踪哪些动物可能携带该病毒以及它们的来源。

另一个主要地点是武汉病毒研究所,这是位于武汉市中心的高安全性生化实验室。尽管美国和英国的情报官员对实验室在蝙蝠上的工作提出了警告,全球都怀疑病毒大流行危机的根源是这个研究所,但这一理论尚未得到证实。

上个月,北京向世卫组织表示了善意,今年夏天在中国进行初步的“搜寻任务”后,希望明年年初派遣由10人组成的专家组到中国,尽管那个联合国团队在夏天并未有机会访问武汉。

世卫组织的专家组成员包括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丹麦、荷兰、日本、卡塔尔、德国、越南和俄罗斯的专家。

世卫组织紧急情况规划负责人瑞安(Mike Ryan)博士说,该小组于10月30日在Zoom上会见了中国同行,此后便定期开会。

瑞安博士对《每日电讯报》说:“我们需要从发现第一个病例的地方开始,那就是在中国的武汉,然后我们需要跟踪得出的证据,无论它将把我们引向何方。我们十分期望并得到中国政府同事的保证,将尽快为这次旅行提供便利,以便使国际社会对科学质量感到放心。”

科学家认为,Covid-19起源于蝙蝠,然后跳入另一充当中间宿主的动物,然后飞跃进入了人类之间的传播。最近在水貂中发现的Covid-19突变株的暴发已证明,小型哺乳动物是该病毒的携带者。

专家们认为,在武汉可能就是这种情况,可能是来自蝙蝠,这些蝙蝠在中国南部或老挝或越南跨境地区分享洞穴。

在大流行危机初期,穿山甲被认为是可能的中间宿主。但是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几乎排除了这一理论,因为研究人员在东南亚测试了这种食蚁兽后,没有检测出对该病毒呈阳性的案例。

中共开始甩锅运动

据英国《卫报》报导,中国正在掀起一场运动,质疑全球Covid-19大流行的根源。

中国官媒一直在大量报导,在进口冷冻食品的包装上发现了冠状病毒,但其实在其它地区,并没有将其视为重要的传染媒介。中国也正在研究2019年12月之前在中国境外发现这种疾病的可能病例。

《人民日报》上周在脸书帖子中宣称:“所有现有证据表明,冠状病毒并非始于中国中部地区的武汉”。它还援引曾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专家曾光的话说:“武汉是首次发现冠状病毒的地方,但并非起源。”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被问及有关中国官媒称该病毒起源于中国以外的报导时说,区分首次检测到Covid-19的地方和穿越物种屏障感染人类的地方很重要。

赵立坚在新闻简报中说:“尽管中国是第一个报告病例的国家,但这并不一定意味著该病毒起源于中国。病毒来源跟踪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可能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科学家甚至向学术期刊《柳叶刀》提交了一篇论文,尽管该论文尚未经过同行评审。该论文声称“武汉并不是首次发生人与人之间的Sars-CoV-2传播的地方”,并称,第一个病例可能是在“印度次大陆”。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小组认为,这种病毒很可能是在2019年夏天起源于印度的,通过被污染的水从动物跃居到人类,然后到武汉后才被发现。

研究小组在他们的论文中使用了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病毒如何突变,试图追踪Covid-19的起源。像所有细胞一样,病毒在繁殖时也会发生突变,这意味著每次复制时,DNA都会发生微小变化。

中国科学家认为,因此应该可以通过发现突变最少的样本来追踪病毒的原始版本。

他们说,使用这种方法将武汉发现的病毒排除为“原始”病毒,而“原始”病毒指向其他八个国家:孟加拉、美国、希腊、澳大利亚、印度、意大利、捷克共和国、俄罗斯或塞尔维亚。

中方研究人员继续争辩说,由于印度和孟加拉都记录了低突变的样本,并且都是地理邻居,因此第一次传播很可能发生在那里。通过估算病毒突变一次所需的时间,并将其与在那里采集的样本进行比较,他们还认为该病毒最早于2019年7月或8月在那里出现。

研究人员进一步认为,印度的医疗体系较差,年轻人口(患有较轻的武汉肺炎症状)使该病毒得以在几个月内传播而未被发现。他们推测,这种病毒在进入中国之前可能已经通过欧洲传播到了名单上的其他国家。

他们总结说:“就此而言,COVID-19大流行是不可避免的,武汉大流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世界科学家对中科院的发现不买账

英国《每日邮报》表示,在声称冠状病毒起源于印度之后,中国研究人员遭到了其他科学家的批评,这是中国学者们试图嫁祸于境外的最新尝试。

对这种病毒起源于中国境外的说法,西方科学家几乎认为没有半点可信度。世卫的瑞安上周表示,辩称这种疾病不是起源于中国,是“高度投机性的”。 他在日内瓦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很明显,您应在人类病例首次出现的地方开始调查。”

伦敦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Francis Crick Institute)的病毒学家斯托耶(Jonathan Stoye)教授说,基于来自癌症单位的样本,武汉肺炎2019年秋季在意大利传染的证据似乎“太微弱”, “(来自意大利的)血清学数据很可能通过对其它冠状病毒的交叉反应的抗体来解释。” 换句话说,在意大利的病例中发现的抗体是由感染了其它不同冠状病毒的个人触发的,而不是感染了Covid-19触发的抗体。

“可以肯定的是,该病的首次记录病例是在中国,” 斯托耶补充说,“因此,这种病毒极有可能起源于中国。”

尽管在冷冻食品包装上发现了冠状病毒的痕迹,但科学家们认为,这代表著一种极低的感染风险,该疾病目前被认为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的。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彭博公共卫生学院(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佩科斯(Andrew Pekosz)告诉美联社,一项阳性测试“并不表明是传染性病毒,只是表明该表面存在某种病毒信号。我还没有看到,有令人信服的数据表明,食品包装上的Sars-CoV-2构成了重大的感染风险。”

来自格拉斯哥大学的专家罗伯逊(David Robertson)称,中方论文“非常有缺陷”,并总结说,该论文“对我们在冠状病毒的现有理解上没有任何帮助”。

罗伯逊教授在致《每日邮报》的声明中说:“(论文)作者鉴定‘最少突变’病毒序列的方法是……固有的偏见。作者还忽略了现有的大量流行病学数据,这些数据显示了在中国的明显爆发,并且这种病毒是从那里传播的。这篇论文没有增加我们对SARS-CoV-2的理解。”

加州大学的专家苏卡德(Marc Suchard)告诉《南华早报》:“在任意集合中,挑选与其它序列差异最小的病毒序列,不太可能产生祖细胞。”

另一位英国的研究人员告诉《每日邮报》,中方研究包含“(无证据支撑的)重大主张”,他对研究结果“持怀疑态度”。

中国问题专家:中共高层非常清楚病毒起源

随著大流行给人类和经济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北京渴望维护其在国内外的声誉。

自从最初爆发的灾难中恢复以来,中国一直在寻求通过医疗援助来巩固其在国外的地位。现在,它还在推广已在开发后期中的几种疫苗,作为其对“全球善意”贡献的一部分,为疫苗制造和资助提供帮助。 

但是,对北京在释放大流行病起的作用的不满,对中国来说,最终可能比疾病本身更难解决。

“中国仍在努力应对这一事实,即它对大爆发的‘原始罪恶’负责,这实际上削弱了挽救其形象的一切努力,”美国智囊团、德国马歇尔基金(German Marshall Fund)的高级研究员、中国专家斯莫尔(Andrew Small)说,“最近几个月表明了,在国际舆论中,大流行对中国造成的灾难性影响。”

斯莫尔认为,中共高层领导对这种病毒的起源没有任何怀疑,并且将重点放在报导可能的替代来源,作为其宣传运动。

斯莫尔说,在国内,北京在宣传基本根除了该病,并使国内恢复正常生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国际上,中国的目标,包括向可能听信它的全球受众提出一些疑问,好将基本事实搅浑,变成与北京有关的“有争议的、政治敏感性的问题”。

如果中国支持对该疾病进行独立调查,中国对这种病毒在武汉起源的质疑可能更可信,但是,中共当局的行动却适得其反。

今年早些时候去中国的世卫组织调查人员,无法查看与最初爆发有关的海鲜市场。 而将前往中国的新专家团队,是以中国团队的初期工作为基础开始工作,但他们仍没有出行日期,世卫组织只说他们将“在适当的时后”出行。

斯莫尔表示,了解Covid-19的起源对于预防下一次大流行至关重要。 不幸的是,就目前而言,北京似乎更侧重于由谁来为这种疾病负责,而不是了解疾病的根源。

世卫组织目前正准备到中国寻找冠状病毒的来源,而科学证据表明该疾病起源于中国。

关注时事,订阅新闻邮件
本订阅可随时取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