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公布訪中專家名單

中國即開始甩鍋造勢

武漢爆發中共病毒大流行近一年了,世界衛生組織(WHO)11月27日公布了將前往武漢的10位科學家名單,稱他們將在適當的時候,去武漢探究該病毒的起源。同時,中共在國內外大肆宣傳,病毒起源於其它幾個國家而非中國。

世衛專家組尚無出發日期

目前,專家們仍然不知道,去年導致武漢肺炎Covid-19)的武漢病毒Sars-Cov-2,是如何在湖北省武漢市進入人傳人的,或者是它起源於哪種動物的。

世衛組織已組建了一個由病毒獵人、公共衛生專家和動物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以解決這些迫在眉睫的問題。

這個10人專家陣容中包括英格蘭前副首席醫療官沃森(John Watson),他在2013年至2017年期間,先後在卡梅倫首相和梅首相政府任職。

但是,聯合國機構試圖緩和人們對儘快獲得答案的期望,警告說追蹤任何新的病原體是「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解決的難題」。

科學家花了一年多的時間來證明MERS(另一種冠狀病毒)起源於沙特阿拉伯的駱駝,甚至更長的時間才將原始的SARS病毒追溯到中國南部一個山洞中的蝙蝠。

有趣的主要地點之一是有爭議的華南海鮮批發市場,在那裡,生鮮動物被關在狹窄的籠子裡,危險地彼此靠近。

按訂單宰殺動物的市場,被吹噓為該疾病的原始中心。 科學家團隊將嘗試追蹤哪些動物可能攜帶該病毒以及它們的來源。

另一個主要地點是武漢病毒研究所,這是位於武漢市中心的高安全性生化實驗室。儘管美國和英國的情報官員對實驗室在蝙蝠上的工作提出了警告,全球都懷疑病毒大流行危機的根源是這個研究所,但這一理論尚未得到證實。

上個月,北京向世衛組織表示了善意,今年夏天在中國進行初步的「搜尋任務」後,希望明年年初派遣由10人組成的專家組到中國,儘管那個聯合國團隊在夏天並未有機會訪問武漢。

世衛組織的專家組成員包括來自英國、美國、澳大利亞、丹麥、荷蘭、日本、卡塔爾、德國、越南和俄羅斯的專家。

世衛組織緊急情況規劃負責人瑞安(Mike Ryan)博士說,該小組於10月30日在Zoom上會見了中國同行,此後便定期開會。

瑞安博士對《每日電訊報》說:「我們需要從發現第一個病例的地方開始,那就是在中國的武漢,然後我們需要跟蹤得出的證據,無論它將把我們引向何方。我們十分期望並得到中國政府同事的保證,將儘快為這次旅行提供便利,以便使國際社會對科學質量感到放心。」

科學家認為,Covid-19起源於蝙蝠,然後跳入另一充當中間宿主的動物,然後飛躍進入了人類之間的傳播。最近在水貂中發現的Covid-19突變株的暴發已證明,小型哺乳動物是該病毒的攜帶者。

專家們認為,在武漢可能就是這種情況,可能是來自蝙蝠,這些蝙蝠在中國南部或老撾或越南跨境地區分享洞穴。

在大流行危機初期,穿山甲被認為是可能的中間宿主。但是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幾乎排除了這一理論,因為研究人員在東南亞測試了這種食蟻獸後,沒有檢測出對該病毒呈陽性的案例。

中共開始甩鍋運動

據英國《衛報》報導,中國正在掀起一場運動,質疑全球Covid-19大流行的根源。

中國官媒一直在大量報導,在進口冷凍食品的包裝上發現了冠狀病毒,但其實在其它地區,並沒有將其視為重要的傳染媒介。中國也正在研究2019年12月之前在中國境外發現這種疾病的可能病例。

《人民日報》上周在臉書帖子中宣稱:「所有現有證據表明,冠狀病毒並非始於中國中部地區的武漢」。它還援引曾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專家曾光的話說:「武漢是首次發現冠狀病毒的地方,但並非起源。」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被問及有關中國官媒稱該病毒起源於中國以外的報導時說,區分首次檢測到Covid-19的地方和穿越物種屏障感染人類的地方很重要。

趙立堅在新聞簡報中說:「儘管中國是第一個報告病例的國家,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該病毒起源於中國。病毒來源跟蹤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可能涉及多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科學家甚至向學術期刊《柳葉刀》提交了一篇論文,儘管該論文尚未經過同行評審。該論文聲稱「武漢並不是首次發生人與人之間的Sars-CoV-2傳播的地方」,並稱,第一個病例可能是在「印度次大陸」。

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小組認為,這種病毒很可能是在2019年夏天起源於印度的,通過被污染的水從動物躍居到人類,然後到武漢後才被發現。

研究小組在他們的論文中使用了系統發育分析,研究病毒如何突變,試圖追蹤Covid-19的起源。像所有細胞一樣,病毒在繁殖時也會發生突變,這意味著每次複製時,DNA都會發生微小變化。

中國科學家認為,因此應該可以通過發現突變最少的樣本來追蹤病毒的原始版本。

他們說,使用這種方法將武漢發現的病毒排除為「原始」病毒,而「原始」病毒指向其他八個國家:孟加拉、美國、希臘、澳大利亞、印度、意大利、捷克共和國、俄羅斯或塞爾維亞。

中方研究人員繼續爭辯說,由於印度和孟加拉都記錄了低突變的樣本,並且都是地理鄰居,因此第一次傳播很可能發生在那裡。通過估算病毒突變一次所需的時間,並將其與在那裡採集的樣本進行比較,他們還認為該病毒最早於2019年7月或8月在那裡出現。

研究人員進一步認為,印度的醫療體系較差,年輕人口(患有較輕的武漢肺炎症狀)使該病毒得以在幾個月內傳播而未被發現。他們推測,這種病毒在進入中國之前可能已經通過歐洲傳播到了名單上的其他國家。

他們總結說:「就此而言,COVID-19大流行是不可避免的,武漢大流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世界科學家對中科院的發現不買賬

英國《每日郵報》表示,在聲稱冠狀病毒起源於印度之後,中國研究人員遭到了其他科學家的批評,這是中國學者們試圖嫁禍於境外的最新嘗試。

對這種病毒起源於中國境外的說法,西方科學家幾乎認為沒有半點可信度。世衛的瑞安上周表示,辯稱這種疾病不是起源於中國,是「高度投機性的」。 他在日內瓦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來看,很明顯,您應在人類病例首次出現的地方開始調查。」

倫敦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Francis Crick Institute)的病毒學家斯托耶(Jonathan Stoye)教授說,基於來自癌症單位的樣本,武漢肺炎2019年秋季在意大利傳染的證據似乎「太微弱」, 「(來自意大利的)血清學數據很可能通過對其它冠狀病毒的交叉反應的抗體來解釋。」 換句話說,在意大利的病例中發現的抗體是由感染了其它不同冠狀病毒的個人觸發的,而不是感染了Covid-19觸發的抗體。

「可以肯定的是,該病的首次記錄病例是在中國,」 斯托耶補充說,「因此,這種病毒極有可能起源於中國。」

儘管在冷凍食品包裝上發現了冠狀病毒的痕跡,但科學家們認為,這代表著一種極低的感染風險,該疾病目前被認為是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的。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彭博公共衛生學院(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佩科斯(Andrew Pekosz)告訴美聯社,一項陽性測試「並不表明是傳染性病毒,只是表明該表面存在某種病毒信號。我還沒有看到,有令人信服的數據表明,食品包裝上的Sars-CoV-2構成了重大的感染風險。」

來自格拉斯哥大學的專家羅伯遜(David Robertson)稱,中方論文「非常有缺陷」,並總結說,該論文「對我們在冠狀病毒的現有理解上沒有任何幫助」。

羅伯遜教授在致《每日郵報》的聲明中說:「(論文)作者鑑定『最少突變』病毒序列的方法是……固有的偏見。作者還忽略了現有的大量流行病學數據,這些數據顯示了在中國的明顯爆發,並且這種病毒是從那裡傳播的。這篇論文沒有增加我們對SARS-CoV-2的理解。」

加州大學的專家蘇卡德(Marc Suchard)告訴《南華早報》:「在任意集合中,挑選與其它序列差異最小的病毒序列,不太可能產生祖細胞。」

另一位英國的研究人員告訴《每日郵報》,中方研究包含「(無證據支撐的)重大主張」,他對研究結果「持懷疑態度」。

中國問題專家:中共高層非常清楚病毒起源

隨著大流行給人類和經濟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大,北京渴望維護其在國內外的聲譽。

自從最初爆發的災難中恢復以來,中國一直在尋求通過醫療援助來鞏固其在國外的地位。現在,它還在推廣已在開發後期中的幾種疫苗,作為其對「全球善意」貢獻的一部分,為疫苗製造和資助提供幫助。 

但是,對北京在釋放大流行病起的作用的不滿,對中國來說,最終可能比疾病本身更難解決。

「中國仍在努力應對這一事實,即它對大爆發的『原始罪惡』負責,這實際上削弱了挽救其形象的一切努力,」美國智囊團、德國馬歇爾基金(German Marshall Fund)的高級研究員、中國專家斯莫爾(Andrew Small)說,「最近幾個月表明了,在國際輿論中,大流行對中國造成的災難性影響。」

斯莫爾認為,中共高層領導對這種病毒的起源沒有任何懷疑,並且將重點放在報導可能的替代來源,作為其宣傳運動。

斯莫爾說,在國內,北京在宣傳基本根除了該病,並使國內恢復正常生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國際上,中國的目標,包括向可能聽信它的全球受眾提出一些疑問,好將基本事實攪渾,變成與北京有關的「有爭議的、政治敏感性的問題」。

如果中國支持對該疾病進行獨立調查,中國對這種病毒在武漢起源的質疑可能更可信,但是,中共當局的行動卻適得其反。

今年早些時候去中國的世衛組織調查人員,無法查看與最初爆發有關的海鮮市場。 而將前往中國的新專家團隊,是以中國團隊的初期工作為基礎開始工作,但他們仍沒有出行日期,世衛組織只說他們將「在適當的時後」出行。

斯莫爾表示,了解Covid-19的起源對於預防下一次大流行至關重要。 不幸的是,就目前而言,北京似乎更側重於由誰來為這種疾病負責,而不是了解疾病的根源。

世衛組織目前正準備到中國尋找冠狀病毒的來源,而科學證據表明該疾病起源於中國。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