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三代指责上海防疫路线错误 党媒记者委婉批封城

上海疫情失控,中国一位红三代在个人微博发檄文声讨上海当局,直言在中国没有人受得了封城,因此才有动态清零政策。但是上海却以所谓的精准防控来控制疫情,最终导致疫情蔓延,这是防疫体系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另外,一位资深党媒记者谈到上海防疫时却直指,上海的“全域静态管理”是在“封城”下实施的“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的状态,是防疫过程出现混乱的症结点。有分析称,这位记者是在委婉地批评防疫“独裁”,只不过在墙内,不敢直说而已。

红三代指责上海此前的防疫体系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

近日,中国红三代任意在个人微博“兔主席”上发表檄文,声讨上海当局。在文中他列出了14条上海防疫问题,并强调防疫就是政治问题,而且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没有比这个更大的政治问题了。

文章中称,中国所有省份城市都是相通的,全国一盘棋,14亿人统一部署,开弓就没有回头箭。因此,上海的防疫不仅关乎上海市本身,而是全国的上海。即使是中国最发达的一线城市也不能抢跑,必须配合全国节奏。

文章指出,上海在早前推出的精准防控在Omicron前破防,再加上多项软硬体条件不具备,导致社区疫情大爆发。这只能证明在没有做好完全的准备之前,不能贸然放开清零防控措施。

文章还称,包括中国在内,每次都封城没有人受得了,这也是其他国家和地区选择与病毒共存的原因,但中国追求动态清零,目的是避免大规模封城,降低经济代价。这套政策不能允许社区大爆发,如同灭火,一开始就要扑灭火种,而不是等到火势蔓延再扑,那样代价就大了。上海防疫体系首先就失误了,或说大意了,才破防。破防之后,基层医护及相关单位疲于应付,加上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民众痛苦,而“这一切本不该发生,本可以避免。”现在上海靠自己的力量已经无法完成防疫目标,教训深刻。

资深党媒记者陈季冰谈上海防疫 分析:委婉批评防疫“独裁”

此前上海是中国抗疫模范城市,但自从今年3月爆发新疫情以后,上海改变了防疫措施,严格的防疫措施严重地影响了民众的日常生活,甚至于出现民众因延误就医不幸死亡的事件。现今,上海民众对于上海当局的防疫政策十分不满。

上海记者、新闻评论家,曾任职于上海经济报,后担任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上海商报副总编的陈季冰,在其微信公众号“独角鲸工作坊”撰文,直指上海的“全域静态管理”是在“封城”下实施“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的状态,是防疫过程出现混乱的症结点。

陈季冰在文中称,上海东方医院一名气喘病人因拿不出2次核酸检测报告,而被拒绝就医,事实上是医院的保安“恪尽职守”,因为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计划执行者唯一正确的处理方式就是实施上级下达的指令。

陈季冰在文中举例,指在上海当今的政策下,一名年长的洗肾病患千辛万苦拿到2次核酸检测报告,但他因年老体弱无法独立前往医院;他的子女若居住的社区处在“7+7”封控状态下,陪同这名病患就医就需获得有关部门的“闭环转运单”和“闭环转运车”,报送至区一级的疾控中心,过程繁琐复杂,医院、居委会、街道、区疾控中心还需要核实。

陈季冰指出,这就是“计划不如变化快”,也是计划经济体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他说:“越大的经济体,分工合作越复杂的社群,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就越不可行。这就是为什么我之前一直坚信上海不可能“封城”的重要理由之一,因为城市越大,计划就越不可控,执行难度也越大”。

陈季冰在文中称,他的文章要讨论的并非“封城”抗疫政策的优劣利弊,而是想要引起读者感受与观察,“真实的计划经济究竟意味著什么”。他说,这几天他感到一丝欣慰,甚至欣喜的是,素昧平生的上海市民为了解决生活中发生的困难而展开的底层自救,例如抢菜、帮助就医及做志愿者。

在文章的最后,陈季冰说:“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要对‘市场’失去希望和信心。当然,它能发育成什么样,取决于‘计划’的力量失败到什么程度”。

有分析指,陈季冰说话很委婉,他口中的防疫“计划经济”翻译过来就是防疫“独裁体制”的意思,只是他在国内不敢这么说而已。

关注时事,订阅新闻邮件
本订阅可随时取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