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小康社会」,还是走「地摊经济」?

正当习近平信誓旦旦要求今年全面脱贫时,中国总理李克强却让「地摊经济」一夜之间成了热词。但尚未在中国各地「火」起来,中国官方媒体又连发数篇评论,给总理口中的「中国生机」和「人间烟火」 迎面浇上一盆凉水。天子脚下的北京声音一向被看作政治的风向标。官方截然不同的论调让外界猜测四起,外界怀疑对地摊经济的不同判断是否暗示了高层的背后政治角力,而地摊经济本身在提振经济方面的成效以及缺点也引起争议。

李克强点燃了「地摊经济」

中国总理在两会报告中没有专门谈及「地摊经济」的细节,只是在提到解决就业时说了句 「合理设定流动摊贩经营场所」。但在两会结束时的记者会上,李克强说出了一句真话,给启动「地摊经济」作了有力的铺垫。他称:「中国有6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平均每个月的收入只有1000元人民币左右。」这短短一句话所传达的讯息迅速引爆了社会讨论。

人们热议的原因是在这之前,习近平刚刚才肯定地表示,2020年中国将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李克强的言论如一盆冷水,直浇在习近平头上,「地摊经济」一上马,与习近平苦心建立的面子工程相违背。地摊多了,社会秩序必乱,市容必遭殃。如何还能展现美丽城市景色下的全面小康社会呢? 习近平对此作出报复,就是未知数了。

街头商贩
李克强的言论如一盆冷水,直浇在习近平头上,「地摊经济」一上马,与习近平苦心建立的面子工程相违背。(图片来源:GREG BAKER/AFP via Getty Images)

但李克强以地摊经济来拯救失业,给民间最底层生活无着的贫民一条生路,对危机中的百姓,确实是救燃眉之急的政策,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欢迎。城镇街景一夜回到了几十年前。

李克强宣布之后,分别有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及财新网都给出相似的统计数字。中国的现实情况,不是习近平乐观地期望的,今年内达到全面小康社会,而是距此目标还有不少距离。

6月初,中国总理李克强考察山东烟台时,再次高度称赞地摊经济能创造就业岗位,是「人间的烟火」、「中国的生机」。地摊经济随后成为网络热词,各个城市纷纷推出相关政策,网友们的热点就是摆甚么摊。

有人称,习李各掌党政一把手,现在党政果真「分家」了,对中共来说,绝非是一件好事,对中国来说,可能竟是一件好事。

「地摊经济」的功效讨论

路透社9日报导称,「地摊经济」到底值不值得推行,成为中国地方政府的一道考题。中国拥有至少14亿人口,虽然GDP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亮丽数据的背后,中国仍有6亿人口月收入不超过1,000元人民币。尤其是地区间、中西部城市间的差距非常大。近几年,中国的基尼指数(衡量贫富差距)波动不大,2018年中国基尼指数大约在0.474,但都超过了警戒线,表明中国贫富差距很大。

对于步入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大陆,面对稳定就业压力的剧增,鼓励「地摊夜市」经济或许不失为民众自谋生路的最简捷方式。只是对于定位不同的城市而言,该不该鼓励以及实施后如何管理,决定权显然更应该交给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民意决定,而不应被舆论和权力绑架。

李克强大力提倡地摊经济,究竟多大程度上能解决中国的经济和失业问题?

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庄太量对BBC中文表示,地摊经济对提升中国总体经济并没有多大帮助,但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吃饭就业问题,让这部分贫困人口有一条出路。

「地摊经济肯定不是经济的动力,在台湾也不可以,中国经济动力就是出口,你要赚外面的钱才可以推动经济,」他说,「(地摊经济)是一个失业的问题,你失业可以找到一顿饭,去靠这个为生,但是一个国家不可能就靠全民摆地摊去发展经济。」

北京政治学者吴强认为,地摊经济作用有限,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要给城市的平民、失业者一个基本的出路,把街道还给城市的失业者和平民,」吴强说,「这跟40年前改革开放跟小岗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有潜在的解放经济的意义。」

据法广报导,独立经济学者胡星斗表示,地摊经济实际上是最原始、最落后的市场经济,给人感觉是倒退、回到改革开放40年前。但他认为地摊经济发达国家也有,并非不能做,但必须纳入法治规范之内,需要规范、出台相关的规定,不能像某些人所说「地摊经济让地沟油更有销量了」。

不过,香港树仁大学经济及金融学系助理教授袁伟基对《苹果》指出,小贩地摊与商店或购物中心根本是两个不同的市场。 「地摊经济」其实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可解决失业问题,让民众能够自行找到谋生出路,并同时让经济继续运转,让市场需求来做决定社会中的经济活动。特别是武汉肺炎疫情让全球经济元气大伤,中国不可能再靠出口来推动经济,惟有倚靠内需,在这段经济转型的时间里,地摊经济作为短暂缓冲的经济政策,确实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

北京官媒泼冷水

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地摊经济,升温不能‘发烧’》。文章称,「近期成都等地放开马路经济,给流动摊贩「松绑」。截至5月28日,成都市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2230个,允许临时越门经营点位17147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20130个,增加就业人数10万人以上,复苏了城市烟火气,也让经济逐渐恢复景气。」

尽管评论表示,「这一举措给摊贩们带来更多尊严和获得感,」但话锋一转,评论又称,「热话题也需冷思考,面对遍布大街小巷的地摊,也有人担心会不会阻碍交通?商品质量如何得到保证?食品和环境卫生问题如何解决?」

街头商贩
面对遍布大街小巷的地摊,也有人担心会不会阻碍交通?商品质量如何得到保证?食品和环境卫生问题如何解决?(图片来源:STR/AFP via Getty Images)

评论要求城市监管者要「跳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

如果说《人民日报》的评论还比较委婉,那《北京日报》6月7日发出的评论就措辞坚定了:《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

评论称:「北京是国家首都,北京形象代表首都形象、国家形象。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型城市,有着自身的功能定位和管理要求。以首善标准抓好城市精细化治理,意味着北京必须注重保持城市应有的秩序,不应也不能发展那些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不利于营造和谐宜居环境的经济业态。」。

这篇评论还指出,包含老城区在内的北京中心城区本身环境脆弱、商业集中、人员稠密,治理难度本就很大,游商地摊会给城市管理、环境卫生、交通出行等方面带来压力,「街道脏乱、假冒伪劣、噪音扰民、游商满街、堵塞交通、不卫生不文明等曾经的城市顽疾一旦卷土重来,之前的治理成果都可能付诸东流。」

于此同时,央视也发表社论《「地摊经济」不能一哄而起》。社论警告称:当前,「地摊经济」在一些地方热闹起来,这固然有其生存发展的价值,但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定位,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一旦脱离实际,一哄而起、盲目跟风,就会适得其反,「蚕食」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果。

另一篇央视财经评论也认为,在中国一线城市,不宜推行「地摊经济」。

「片面将地摊经济炒作成灵丹妙药,是捡到一粒芝麻丢掉一车西瓜,也是一些城市的管理者治理乏术的表现,」评论称。

尽管党媒表达了一线城市不宜发展地摊经济,但一些中国媒体报导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至少已经有南京、成都、合肥、杭州、长沙等27个中国城市明确鼓励发展地摊经济。

领导层分歧?

官媒与李克强截然不同的表态引发外界猜测,有人认为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和李克强之间存在政策之争。

北京政治学者吴强接受BBC中文,采访时称,李克强在记者会谈到的问题,包括中国经济处于困难境地,面临大规模失业问题,中国还有大量贫困人口,实际是在否定过去几年来习近平主导的扶贫奔小康路线,「实际是在谈扶贫奔小康的破产」。

中国独立政治学者陈道银则表示,从最初的中南海「南院」(中共中央)、「北院」(国务院)之争到此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六亿人收入不足千元」的反差,似乎或隐或现一条「习李之争」的线索。

但陈道银同时认为,当下中共当局 「习既是党的核心又是国家人民领袖,两人的权力结构根本不对称,怎么争得起来?」「李不可能挑战习的权威。因此,外界看到的习李之争更多是种假象。」他告诉BBC说。

政治评论员,独立学者邓聿文在接受德国之声的采访时称,从表面上看,强调「地摊经济」 确实是李克强一人在唱独角戏。既没有看到其他中国领导人附和他,鼓吹「地摊经济」,三个主管经济的副总理韩正、胡春华和刘鹤没有这方面的报导,其他政治局委员更没有。习近平也未就「地摊经济」发出指示。

习近平 李克强
官媒与李克强截然不同的表态引发外界猜测,有人认为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和李克强之间存在政策之争。(图片来源: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但这并不意味着是李克强「一个人的共识」。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就业部分,有一句「合理设定流动摊贩经营场所」,这在过去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是没有的。政府工作报告虽由总理来作,但写甚么不写甚么,如何表述,却不仅仅反映总理的意见,而是中国领导层的集体看法,尤其习近平的新时代,毋宁说更多体现习近平的意图。

但对于为甚么北京发出了不同的声音,邓聿文认为这是作为政治局委员的北京市委书记蔡奇的个人决定,蔡奇公开「打脸」李克强,显然是李对「地摊经济」的号召触动和损害了蔡奇的利益。因为「地摊经济」的回归是对蔡过去实行的清理「低端人口」政策的否定。

外界也评论称,蔡奇的习家军身分,他的行为至少说明习近平没有反对他这样做。

「需要你的时候是万众创业,不需要你的时候就是有碍市容。」

今年习近平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吗?

正当人们对当局提出的年内「全面脱贫」、「建成小康社会」打上问号时。中共总书记习近平6月10日考察宁夏时,重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这几句话,18大以来,叫的很响,但是现在时间就在眼前了,就是要在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法广报导称,习近平选在一个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表态: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他还说,共同迈进全面小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着优势。

尽管新华社作此报导时,没有点出实现小康社会的时间,但确指的是2020年应该毫无疑问。时间还剩下半年,李克强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破天荒没有提出今年的经济目标,不制定出具体的指标,以免落空。根据官方统计,2020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同比下降6.8%。

习近平的最新表态很干脆,没有丝毫周旋的余地,不但要建成,而且要全面建成,而且要「决胜」。

北京自己制定的小康社会有一个重要因素:「脱贫」,根据中共党刊‘求是’的解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性的指标是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那么,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是甚么?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即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官媒宣布:「到2019年底,我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贫困人口降至551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6%。」

但现在外界为甚么比较怀疑中国今年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因为李克强总理在人大闭幕时举行的记者会上话。「中国人均年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是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1,000元在一个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难,现在又碰到疫情,疫情过后民生为要。」

这里的六亿人口显然不全是农村人口,应该包括流落在城市的半城半乡人口,收入极少,勉强度日的城市流动人口,如此收入,按李克强的话说,在一个中等城市租房都困难,如果他们生活在农村,能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即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吗?

而且,中国政府对失业率大约6%左右的预估,一般认为远远低于实际的失业率。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4月20日在‘证券时报’发表的「中国实际失业率有多高」一文中就指出:

「将我们测算的失业人数加总,我国真实失业率或已达到20%以上。目前新增失业人数可能已经超过7,000万,这也能解释为甚么1季度会有近5,000万外出务工人员的缩减,而新增7,000万失业对应的失业率大概在20.5%。」

另外,深圳望正资产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刘陈杰4月初在‘财新’杂志撰文表示,瘟疫可能导致中国2.05亿工人失业。这在中国7.75亿劳动人口中,有超过25%失业率。

在「决胜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之前,解决数目巨大的人口就业恐怕最为紧要,否则,如何「全面脱贫」?习近平看重宏大目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李克强显然要现实得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关注时事,订阅新闻邮件
本订阅可随时取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