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習近平信誓旦旦要求今年全面脫貧時,中國總理李克強卻讓「地攤經濟」一夜之間成了熱詞。但尚未在中國各地「火」起來,中國官方媒體又連發數篇評論,給總理口中的「中國生機」和「人間煙火」 迎面澆上一盆涼水。天子腳下的北京聲音一向被看作政治的風向標。官方截然不同的論調讓外界猜測四起,外界懷疑對地攤經濟的不同判斷是否暗示了高層的背後政治角力,而地攤經濟本身在提振經濟方面的成效以及缺點也引起爭議。
李克強點燃了「地攤經濟」
中國總理在兩會報告中沒有專門談及「地攤經濟」的細節,只是在提到解決就業時說了句 「合理設定流動攤販經營場所」。但在兩會結束時的記者會上,李克強說出了一句真話,給啟動「地攤經濟」作了有力的鋪墊。他稱:「中國有6億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平均每個月的收入只有1000元人民幣左右。」這短短一句話所傳達的訊息迅速引爆了社會討論。
人們熱議的原因是在這之前,習近平剛剛才肯定地表示,2020年中國將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李克強的言論如一盆冷水,直澆在習近平頭上,「地攤經濟」一上馬,與習近平苦心建立的面子工程相違背。地攤多了,社會秩序必亂,市容必遭殃。如何還能展現美麗城市景色下的全面小康社會呢? 習近平對此作出報復,就是未知數了。
但李克強以地攤經濟來拯救失業,給民間最底層生活無着的貧民一條生路,對危機中的百姓,確實是救燃眉之急的政策,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歡迎。城鎮街景一夜回到了幾十年前。
李克強宣布之後,分別有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及財新網都給出相似的統計數字。中國的現實情況,不是習近平樂觀地期望的,今年內達到全面小康社會,而是距此目標還有不少距離。
6月初,中國總理李克強考察山東煙臺時,再次高度稱讚地攤經濟能創造就業崗位,是「人間的煙火」、「中國的生機」。地攤經濟隨後成為網絡熱詞,各個城市紛紛推出相關政策,網友們的熱點就是擺甚麼攤。
有人稱,習李各掌黨政一把手,現在黨政果真「分家」了,對中共來說,絕非是一件好事,對中國來說,可能竟是一件好事。
「地攤經濟」的功效討論
路透社9日報導稱,「地攤經濟」到底值不值得推行,成為中國地方政府的一道考題。中國擁有至少14億人口,雖然GDP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但亮麗數據的背後,中國仍有6億人口月收入不超過1,000元人民幣。尤其是地區間、中西部城市間的差距非常大。近幾年,中國的基尼指數(衡量貧富差距)波動不大,2018年中國基尼指數大約在0.474,但都超過了警戒線,表明中國貧富差距很大。
對於步入後疫情時代的中國大陸,面對穩定就業壓力的劇增,鼓勵「地攤夜市」經濟或許不失為民眾自謀生路的最簡捷方式。只是對於定位不同的城市而言,該不該鼓勵以及實施後如何管理,決定權顯然更應該交給地方政府根據實際情況,並結合民意決定,而不應被輿論和權力綁架。
李克強大力提倡地攤經濟,究竟多大程度上能解決中國的經濟和失業問題?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對BBC中文表示,地攤經濟對提升中國總體經濟並沒有多大幫助,但可以解決一部分人的吃飯就業問題,讓這部分貧困人口有一條出路。
「地攤經濟肯定不是經濟的動力,在台灣也不可以,中國經濟動力就是出口,你要賺外面的錢才可以推動經濟,」他說,「(地攤經濟)是一個失業的問題,你失業可以找到一頓飯,去靠這個為生,但是一個國家不可能就靠全民擺地攤去發展經濟。」
北京政治學者吳強認為,地攤經濟作用有限,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要給城市的平民、失業者一個基本的出路,把街道還給城市的失業者和平民,」吳強說,「這跟40年前改革開放跟小崗村的聯產承包責任制一樣,有潛在的解放經濟的意義。」
據法廣報導,獨立經濟學者胡星斗表示,地攤經濟實際上是最原始、最落後的市場經濟,給人感覺是倒退、回到改革開放40年前。但他認為地攤經濟發達國家也有,並非不能做,但必須納入法治規範之內,需要規範、出台相關的規定,不能像某些人所說「地攤經濟讓地溝油更有銷量了」。
不過,香港樹仁大學經濟及金融學系助理教授袁偉基對《蘋果》指出,小販地攤與商店或購物中心根本是兩個不同的市場。 「地攤經濟」其實具有一定的柔韌性,可解決失業問題,讓民眾能夠自行找到謀生出路,並同時讓經濟繼續運轉,讓市場需求來做決定社會中的經濟活動。特別是武漢肺炎疫情讓全球經濟元氣大傷,中國不可能再靠出口來推動經濟,惟有倚靠內需,在這段經濟轉型的時間裡,地攤經濟作為短暫緩衝的經濟政策,確實能夠發揮一定的作用。
北京官媒潑冷水
6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地攤經濟,升溫不能『發燒』》。文章稱,「近期成都等地放開馬路經濟,給流動攤販「鬆綁」。截至5月28日,成都市設置臨時占道攤點、攤區2230個,允許臨時越門經營點位17147個,允許流動商販經營點20130個,增加就業人數10萬人以上,復甦了城市煙火氣,也讓經濟逐漸恢復景氣。」
儘管評論表示,「這一舉措給攤販們帶來更多尊嚴和獲得感,」但話鋒一轉,評論又稱,「熱話題也需冷思考,面對遍布大街小巷的地攤,也有人擔心會不會阻礙交通?商品質量如何得到保證?食品和環境衛生問題如何解決?」
評論要求城市監管者要「跳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怪圈」。
如果說《人民日報》的評論還比較委婉,那《北京日報》6月7日發出的評論就措辭堅定了:《地攤經濟不適合北京。》
評論稱:「北京是國家首都,北京形象代表首都形象、國家形象。作為全國首個減量發展的超大型城市,有着自身的功能定位和管理要求。以首善標準抓好城市精細化治理,意味着北京必須注重保持城市應有的秩序,不應也不能發展那些不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不利於營造和諧宜居環境的經濟業態。」。
這篇評論還指出,包含老城區在內的北京中心城區本身環境脆弱、商業集中、人員稠密,治理難度本就很大,游商地攤會給城市管理、環境衛生、交通出行等方面帶來壓力,「街道髒亂、假冒偽劣、噪音擾民、游商滿街、堵塞交通、不衛生不文明等曾經的城市頑疾一旦捲土重來,之前的治理成果都可能付諸東流。」
於此同時,央視也發表社論《「地攤經濟」不能一哄而起》。社論警告稱:當前,「地攤經濟」在一些地方熱鬧起來,這固然有其生存發展的價值,但並非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定位,也有不同的發展階段,一旦脫離實際,一哄而起、盲目跟風,就會適得其反,「蠶食」來之不易的治理成果。
另一篇央視財經評論也認為,在中國一線城市,不宜推行「地攤經濟」。
「片面將地攤經濟炒作成靈丹妙藥,是撿到一粒芝麻丟掉一車西瓜,也是一些城市的管理者治理乏術的表現,」評論稱。
儘管黨媒表達了一線城市不宜發展地攤經濟,但一些中國媒體報導稱,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至少已經有南京、成都、合肥、杭州、長沙等27個中國城市明確鼓勵發展地攤經濟。
領導層分歧?
官媒與李克強截然不同的表態引發外界猜測,有人認為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和李克強之間存在政策之爭。
北京政治學者吳強接受BBC中文,採訪時稱,李克強在記者會談到的問題,包括中國經濟處於困難境地,面臨大規模失業問題,中國還有大量貧困人口,實際是在否定過去幾年來習近平主導的扶貧奔小康路線,「實際是在談扶貧奔小康的破產」。
中國獨立政治學者陳道銀則表示,從最初的中南海「南院」(中共中央)、「北院」(國務院)之爭到此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六億人收入不足千元」的反差,似乎或隱或現一條「習李之爭」的線索。
但陳道銀同時認為,當下中共當局 「習既是黨的核心又是國家人民領袖,兩人的權力結構根本不對稱,怎麼爭得起來?」「李不可能挑戰習的權威。因此,外界看到的習李之爭更多是種假象。」他告訴BBC說。
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鄧聿文在接受德國之聲的採訪時稱,從表面上看,強調「地攤經濟」 確實是李克強一人在唱獨角戲。既沒有看到其他中國領導人附和他,鼓吹「地攤經濟」,三個主管經濟的副總理韓正、胡春華和劉鶴沒有這方面的報導,其他政治局委員更沒有。習近平也未就「地攤經濟」發出指示。
但這並不意味着是李克強「一個人的共識」。兩會政府工作報告的就業部分,有一句「合理設定流動攤販經營場所」,這在過去的政府工作報告裡是沒有的。政府工作報告雖由總理來作,但寫甚麼不寫甚麼,如何表述,卻不僅僅反映總理的意見,而是中國領導層的集體看法,尤其習近平的新時代,毋寧說更多體現習近平的意圖。
但對於為甚麼北京發出了不同的聲音,鄧聿文認為這是作為政治局委員的北京市委書記蔡奇的個人決定,蔡奇公開「打臉」李克強,顯然是李對「地攤經濟」的號召觸動和損害了蔡奇的利益。因為「地攤經濟」的回歸是對蔡過去實行的清理「低端人口」政策的否定。
外界也評論稱,蔡奇的習家軍身分,他的行為至少說明習近平沒有反對他這樣做。
「需要你的時候是萬眾創業,不需要你的時候就是有礙市容。」
今年習近平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嗎?
正當人們對當局提出的年內「全面脫貧」、「建成小康社會」打上問號時。中共總書記習近平6月10日考察寧夏時,重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這幾句話,18大以來,叫的很響,但是現在時間就在眼前了,就是要在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法廣報導稱,習近平選在一個少數民族集中的地區表態: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的偉大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他還說,共同邁進全面小康,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傳統,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着優勢。
儘管新華社作此報導時,沒有點出實現小康社會的時間,但確指的是2020年應該毫無疑問。時間還剩下半年,李克強總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破天荒沒有提出今年的經濟目標,不制定出具體的指標,以免落空。根據官方統計,2020年第一季度經濟增長同比下降6.8%。
習近平的最新表態很乾脆,沒有絲毫周旋的餘地,不但要建成,而且要全面建成,而且要「決勝」。
北京自己制定的小康社會有一個重要因素:「脫貧」,根據中共黨刊『求是』的解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誌性的指標是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那麼,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是甚麼?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即到2020年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官媒宣布:「到2019年底,我國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接近完成,貧困人口降至551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6%。」
但現在外界為甚麼比較懷疑中國今年能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因為李克強總理在人大閉幕時舉行的記者會上話。「中國人均年收入是3萬元人民幣,但是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1,000元在一個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難,現在又碰到疫情,疫情過後民生為要。」
這裡的六億人口顯然不全是農村人口,應該包括流落在城市的半城半鄉人口,收入極少,勉強度日的城市流動人口,如此收入,按李克強的話說,在一個中等城市租房都困難,如果他們生活在農村,能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即到2020年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嗎?
而且,中國政府對失業率大約6%左右的預估,一般認為遠遠低於實際的失業率。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4月20日在『證券時報』發表的「中國實際失業率有多高」一文中就指出:
「將我們測算的失業人數加總,我國真實失業率或已達到20%以上。目前新增失業人數可能已經超過7,000萬,這也能解釋為甚麼1季度會有近5,000萬外出務工人員的縮減,而新增7,000萬失業對應的失業率大概在20.5%。」
另外,深圳望正資產管理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劉陳杰4月初在『財新』雜誌撰文表示,瘟疫可能導致中國2.05億工人失業。這在中國7.75億勞動人口中,有超過25%失業率。
在「決勝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之前,解決數目巨大的人口就業恐怕最為緊要,否則,如何「全面脫貧」?習近平看重宏大目標—「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李克強顯然要現實得多—「就業是最大的民生」。
本文由《看新聞網》原創、編譯、首發或轉載。轉載必須保持文本完整,聲明文章出自看新聞網或原作者,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
本文網址:https://vct.news/zh-hant/news/deff9076-1362-4da1-9ce6-9c90ee931066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