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睎干:蔡若莲真的看过〈少年中国说〉?

香港“教育局”为贺中共国庆,近日组织了四十一间本地中、小学的四百多名学生,拍摄一段叫《少年中国说》的音乐宣传片。但见片中年轻学生,无论唱歌、跳舞、打鼓、吹箫,一律像王岐山送殡那样,口不离罩,全无勃发的朝气,而歌词却唱着“少年强则国强”、“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声画分离,实在非常讽刺。

222
《少年中国说》音乐宣传片 (图:视频截图)

“教育局”局长蔡若莲日前在Facebook推介这段宣传片,说:“《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所写的一篇文章,文中颂赞年青人的朝气,为国家带来进步;内地唱作人许嵩及填词人二水节选了文中部分内容,创作了同名歌曲。”

我想郑重指出一点,蔡若莲用“文中颂赞年青人的朝气,为国家带来进步”来概括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的内容,实属误人子弟。有理由相信蔡若莲根本没看过梁文,或即使看过,也是刻意扭曲文章主旨,完全回避了梁启超对“握国权者皆老朽之人”的狠辣批评。

〈少年中国说〉全文近四千字,关于“中国少年”的段落,仅出现于文末那五百字。梁启超根本没有假大空地“颂赞年青人的朝气,为国家带来进步”,而是提醒年青的国民,要推动中国进步,乃“中国少年之责任”。由始至终,梁启超都没说少年必然有“朝气”,他实际是这样写的:

“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

这种文言浅白得很,但为免有人再次恶意曲解梁文,我现在清清楚楚翻译一次:“假如全国的少年,果真是名副其实的少年,朝气勃勃,那么中国就是属于未来的国家,进步不可限量;假如全国的少年,都活得像衰朽的老人,那么中国就只是属于过去的国家,离灭亡之日不远。”

看懂了吗?梁启超是“提醒”中国少年有什么责任,不是“颂赞”他们有朝气。连“提醒”与“颂赞”也分不开,蔡若莲的中文阅读能力是否有问题?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在1900年发表的文章,题目中那“少年”主要不是指中国的少年,而是作形容词用,解作“年青的”。我不知道蔡若莲是否有意推荐这篇文给香港学生,若然,则请原汁原味教导学生,不要阴阴湿湿扭曲梁启超的原意。

老实说,我认为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所有人,都应该重温这篇〈少年中国说〉,只可惜微博微信从来不见有人疯传。梁启超在文中有几个观点都鞭辟入里,我随便讲两点:

一是中国自古以来只有“国”之名,而无国家之实。梁说:

“夫古昔之中国者,虽有国之名,而未成国之形也。或为家族之国,或为酋长之国,或为诸侯封建之国,或为一王专制之国。虽种类不一,要之,其于国家之体质也,有其一部而缺其一部。(⋯⋯)

“且我中国畴昔,岂尝有国家哉?不过有朝廷耳!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既数千年,而问其国之为何名,则无有也。夫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朝有朝之老少,国有国之老少。朝与国既异物,则不能以朝之老少而指为国之老少明矣。”

即是说,中国向来虽有“国”名,但实际上只有“朝廷”,没有现代意义的“国家”。为什么这样说呢?梁启超认为,“国”是人民共同拥有的,“朝”则是一家的私产而已。梁对“国”有清晰定义:

“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国也,自百年以来也。完全成立者,壮年之事也。未能完全成立而渐进于完全成立者,少年之事也。故吾得一言以断之曰:欧洲列邦在今日为壮年国,而我中国在今日为少年国。”

可见梁启超所谓“少年国”,原来不是“颂赞”,只是形容中国尚未发展为一个有民主制度的国家而已。在梁的眼中,实行民主的共和国才是“壮年国”,欧洲列邦就是模范——梁从未讲过什么“中国特色民主”。

二是指出中国无法进步,落后于欧美诸国,是因为“握国权者皆老朽之人”,这群老人“非眼盲则耳聋,非手颤则足跛,否则半身不遂”,连“饮食步履视听言语”也不能自理,却叫他们管治国家,“是何异立无数木偶而使治天下也”,所以“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骂得真是痛快!

以上两点,才是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全文旨趣所在。什么“颂赞年青人的朝气,为国家带来进步”,根本是“擘大眼,讲大话”。

我浪费了几分钟,听了那首中共宣传歌,一开场的歌词是: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你知道梁启超原文写什么吗?他写: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连“独立”的能力也没有,何来自由?这首歌无疑唱出了中共的国运,但请各位记住,它跟梁启超的原意一点关系也没有。

 

 

关注时事,订阅新闻邮件
本订阅可随时取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