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日童遇刺 中国女子签署反仇日声明被警方传唤

9月18日,深圳日本人学校一名10岁男童在学校门口被人当街刺死,引发大量网友对“仇日”一事的反思,认为不应该盲目仇日。但有消息称,一名中国女子因签署反对仇日情绪的声明,被警方传唤调查。对此,有网友指出,此事件表明,中国政府希望民众仇恨日本。

据中央社报导,深圳日童遇刺后,许多中国人对男童的死感到悲伤,但他们在表达哀悼时却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在中国民间,仇日情绪似乎已根深蒂固,公开表达同情或反思反日情绪会被视为不合时宜,甚至叛国。

据多家媒体报导,在男童遇害当晚,超过50名中国人在东京参加烛光守夜活动,并发表声明呼吁理性看待中日关系。他们认为,中国长期盛行的极端民族主义和仇恨教育,导致部分民众对日本产生偏见,甚至放纵暴力行为。

除了守夜活动外,深圳日本人学校的门口也有一些中国市民献花悼念,还有多名民众悄然在线上线下举行小型的追思会。

对此,有媒体称,这些纪念活动表明,部分中国民众渴望超越历史仇恨,倡导理性与和解。

事件发生一周后,一些年轻的活动人发起纪念活动,呼吁反对仇日情绪,其中一份声明写道:“作为中国公民,我们不希望在仇恨的土地上成长。”尽管此举有可能招致审查和民族主义者的攻击,但仍有超过200人实名签署公开声明。

但很快有消息传出,其中一位24岁的女子在签署声明后遭到两名国家安全警察传唤,并接受了两个小时的审问。警方声称,这份声明是“反华势力蓄意组织的行为,目的是挑起事端,破坏社会稳定”。

该女子向媒体透露,警方的关心点并不是男童的死,而是有人组织签署声明的动机。她说:“他们对逝去的生命毫无尊重。”

与此同时,北京两位法学教授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言论称:“如果孩子死了我们还不发声,那么我们都是共谋。沉默和回避都是对暴力的放纵,也是对逝者的不尊重。”但这篇文章被迅速删除。

很多中国人认为,男童的遇刺正是极端反日情绪的结果。对于在仇日情绪中成长的一代人来说,这种情绪在特定背景下已被视为“政治正确”,甚至成为一种集体情感的表达方式。

一名在欧洲生活的中国女性向《纽约时报》表示,她不敢与父亲讨论此事,因为她害怕听到父亲说“活该”。她认为,如果民族主义继续被煽动,这种反应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事实上,该事件并非首例针对日籍人士的暴力事件。今年6月,江苏省苏州市发生了一起日籍母子被刺伤事件。当时,一位试图阻止攻击的中国女子不幸身亡。但让人惊愕的是,许多中国网民对此事件的反应充满仇恨情绪,甚至称赞凶手“干得好”,而那位牺牲的中国女子则被骂为“叛徒”。

仇日情绪不仅体现在社会层面,还充斥于中国的各类媒体和网络平台。此前,前日本大使曾要求中国当局删除一些带有误导性信息的影片,但这一要求却没有得到回应。这些影片将中国的日本人学校描述为间谍训练基地,甚至插入虚构的中国人殴打日本人的情节。

深圳男童遇刺后,快手平台虽然处罚了90个发布有害信息、煽动中日对立的账号,但另一短视频平台的前员工透露,反日内容在中国社交媒体上极为受欢迎,因其能够吸引大量流量,且很少遭到政府审查。

关注中国民生的小于认为,中国政府之所以放任,甚至推动民间的仇日情绪,是因为中国的社会矛盾已激化到顶点,随时可能爆炸,政权岌岌可危。为了缓解内部矛盾,当局需要一个靶子,将内部矛盾转化为外部矛盾,以“爱国”名义让民众发泄怒火,是维持统治的一种方式。

关注时事,订阅新闻邮件
本订阅可随时取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