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的靳三针针灸疗法

很多人误以为耳鸣(Tinnitus)是耳朵发出的异常声音,实际上,耳鸣是大脑听觉中枢的异常放电所导致的症状。耳鸣的主因是第八对脑神经(即听神经)受损,导致声音的神经讯号无法由耳朵传递到大脑的听觉中枢,使得大脑听觉中枢代偿性的过度活化而出现异常的放电现象。耳鸣有时连同脑内或耳后上方都有声响出现,此即俗称的“脑鸣”。

当今主流医学(西医)主要采用激素、镇定剂、抗抑郁等药物治疗耳鸣,缺点是约有90%的病患,仍会发生耳鸣。有一小部分耳鸣病人,有可能是严重疾病的征状;如鼻咽癌患者可有持续一侧或双侧耳鸣。所以若有持续耳鸣,应求诊西医排除鼻咽癌或其他严重疾病的可能性。

许多中医医生在治疗耳鸣时,千遍一律使用补肾之法,疗效不理想。中医学认为肾与耳关系密切,肾开窍于耳,藏精生髓,上通于脑,开窍于耳,肾气的强弱影响听力。临床上有一部分耳鸣患者,苔呈黄腻或白厚腻 , 舌质却是淡的 , 甚至淡胖边有齿印。 这些病患的耳鸣是“脾气不升”导致“肾气无法达于耳窍”,正如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东垣在 《脾胃论》 所言: “五脏皆禀气于脾胃,以达于九窍;烦劳伤中,使清阳之气不能上升,故耳鸣耳聋、内障目昏也”, “医不理脾胃及养血安神,治标不治本,是不明理也”。此时只有采用李东垣在 《脾胃论》 中 “健脾益气升阳”的治法 , 方能虚实兼顾 , 标本两全, 从根本上治好病患的耳鸣。

耳朵位于头面部,属于局部的器官,其病变与全身的脏腑均相关。中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清代著名医家汪昂在《医方集解》载:“五脏皆禀气于脾胃,以达于九窍,烦劳伤中,使冲和之气,不能上升,故目昏而耳鸣也”。中医学认为耳朵与身体五脏六腑具有紧密的相关性,更与身体每个部位都有其相通。耳朵属“清窍”,是清气阳气聚集之处,与脾胃关系密切。

靳三针疗法由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靳瑞, 集中医经典理论和历代针灸医家临床经验之精华,所创立的岭南针灸学派,也是当今理论最成熟的针灸学派。所谓的 “靳三针” 是指:(1)治疗某些疾病的三个最重要,最常用的穴位。(2)某些病症针灸三次即可控制症状。 靳三针现已因为其神速的针灸疗效而蜚声海内外,该疗法也进入了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诊疗方案,其理、法、方、穴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靳三针针对不同疾病已有四十多组配穴,治疗耳鸣的配穴为“阳三针”、“耳三针”、“颞三针”与“四神针”。阳三针由关元、气海、肾俞三个主穴组成,临床多作强壮补虚以治疗肾虚之症。耳三针由听宫穴,听会穴,完骨穴三个主穴组成: 听宫穴为小肠经与胆经的交会穴, 听会穴、 完骨穴位于胆经上, 手足少阳经均“从耳后入耳中, 出走耳前” , 手太阳经“至目锐眦, 却入耳中” , 故耳三针的局部选穴有直达病所的效应。颞三针第一针 位于耳尖直上入发际 2寸, 从第 1 针前后各旁开 1 寸为第二、 三针, 皆位于手足少阳经分布的区 域, 临床研究证明颞三针可以增强脑血管弹性, 扩张微小血管,改善血液浓度与增加耳部血氧供应。四神针位于巅顶,在百会穴前后左右 4 个方向上,前后两针位于督脉,左右两针则位于膀胱经, 两经均入络于脑,有补脑升阳之效。颞三针与四神针主要著力于脑功能的改善,阳三针与耳三针则注重肾与耳功能的调节,整体配合,可从根本上调整耳鸣患者患者大脑第八对脑神经的异常病理状态。一般而言,每三日针灸治疗一次,八次为一个疗程。

此外,耳鸣患者也可采用“针药齐施”之综合疗法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更为明显。例如:靳三针针灸配合元代著名医学家李东垣之“益气聪明汤”加减用药,专治“脾气不升”导致“肾气无法达于耳窍”之耳鸣,明代名医王肯堂、清代名医汪昂等均对此方高度评价:“此方一出,举国无耳鸣耳聋之患”。

配合中药方剂及靳三针针灸,治疗耳鸣的最佳时机应是刚发病时(急性期),可于一个疗程内可治好; 已进入慢性期的耳鸣病患,由于病邪已侵入经络深层,需要二至三个疗程才能治好。靳三针针灸治疗耳鸣重视现代生理病理的改变,解剖结构与中医之理、法、方、穴相结合,加强大脑及内耳的血液循环,提高内耳供氧,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本文由中医内科专科 Jimmy Zhu医生供稿

手机预约谘询: 0428 308 765

地址: (1) 103/28 Chandos Street,St Leonards 2065

(2) 101/4 The Boulevarde, Strathfield 2135

关注时事,订阅新闻邮件
本订阅可随时取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