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的靳三針針灸療法

很多人誤以為耳鳴(Tinnitus)是耳朵發出的異常聲音,實際上,耳鳴是大腦聽覺中樞的異常放電所導致的症狀。耳鳴的主因是第八對腦神經(即聽神經)受損,導致聲音的神經訊號無法由耳朵傳遞到大腦的聽覺中樞,使得大腦聽覺中樞代償性的過度活化而出現異常的放電現象。耳鳴有時連同腦內或耳後上方都有聲響出現,此即俗稱的「腦鳴」。

當今主流醫學(西醫)主要採用激素、鎮定劑、抗抑鬱等藥物治療耳鳴,缺點是約有90%的病患,仍會發生耳鳴。有一小部分耳鳴病人,有可能是嚴重疾病的徵狀;如鼻咽癌患者可有持續一側或雙側耳鳴。所以若有持續耳鳴,應求診西醫排除鼻咽癌或其他嚴重疾病的可能性。

許多中醫醫生在治療耳鳴時,千遍一律使用補腎之法,療效不理想。中醫學認為腎與耳關係密切,腎開竅於耳,藏精生髓,上通於腦,開竅於耳,腎氣的強弱影響聽力。臨床上有一部分耳鳴患者,苔呈黃膩或白厚膩 , 舌質卻是淡的 , 甚至淡胖邊有齒印。 這些病患的耳鳴是「脾氣不升」導致「腎氣無法達於耳竅」,正如金元時期著名醫家李東垣在 《脾胃論》 所言: 「五臟皆稟氣於脾胃,以達於九竅;煩勞傷中,使清陽之氣不能上升,故耳鳴耳聾、內障目昏也」, 「醫不理脾胃及養血安神,治標不治本,是不明理也」。此時只有採用李東垣在 《脾胃論》 中 「健脾益氣昇陽」的治法 , 方能虛實兼顧 , 標本兩全, 從根本上治好病患的耳鳴。

耳朵位於頭面部,屬於局部的器官,其病變與全身的臟腑均相關。中醫學理論著作《黃帝內經》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清代著名醫家汪昂在《醫方集解》載:「五臟皆稟氣於脾胃,以達於九竅,煩勞傷中,使沖和之氣,不能上升,故目昏而耳鳴也」。中醫學認為耳朵與身體五臟六腑具有緊密的相關性,更與身體每個部位都有其相通。耳朵屬「清竅」,是清氣陽氣聚集之處,與脾胃關係密切。

靳三針療法由廣州中醫藥大學首席教授靳瑞, 集中醫經典理論和歷代針灸醫家臨床經驗之精華,所創立的嶺南針灸學派,也是當今理論最成熟的針灸學派。所謂的 「靳三針」 是指:(1)治療某些疾病的三個最重要,最常用的穴位。(2)某些病症針灸三次即可控制症狀。 靳三針現已因為其神速的針灸療效而蜚聲海內外,該療法也進入了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診療方案,其理、法、方、穴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靳三針針對不同疾病已有四十多組配穴,治療耳鳴的配穴為「陽三針」、「耳三針」、「顳三針」與「四神針」。陽三針由關元、氣海、腎俞三個主穴組成,臨床多作強壯補虛以治療腎虛之症。耳三針由聽宮穴,聽會穴,完骨穴三個主穴組成: 聽宮穴為小腸經與膽經的交會穴, 聽會穴、 完骨穴位於膽經上, 手足少陽經均「從耳後入耳中, 出走耳前」 , 手太陽經「至目銳眥, 卻入耳中」 , 故耳三針的局部選穴有直達病所的效應。顳三針第一針 位於耳尖直上入髮際 2寸, 從第 1 針前後各旁開 1 寸為第二、 三針, 皆位於手足少陽經分布的區 域, 臨床研究證明顳三針可以增強腦血管彈性, 擴張微小血管,改善血液濃度與增加耳部血氧供應。四神針位於巔頂,在百會穴前後左右 4 個方向上,前後兩針位於督脈,左右兩針則位於膀胱經, 兩經均入絡於腦,有補腦昇陽之效。顳三針與四神針主要著力於腦功能的改善,陽三針與耳三針則注重腎與耳功能的調節,整體配合,可從根本上調整耳鳴患者患者大腦第八對腦神經的異常病理狀態。一般而言,每三日針灸治療一次,八次為一個療程。

此外,耳鳴患者也可採用「針藥齊施」之綜合療法進行治療,治療效果更為明顯。例如:靳三針針灸配合元代著名醫學家李東垣之「益氣聰明湯」加減用藥,專治「脾氣不升」導致「腎氣無法達於耳竅」之耳鳴,明代名醫王肯堂、清代名醫汪昂等均對此方高度評價:「此方一出,舉國無耳鳴耳聾之患」。

配合中藥方劑及靳三針針灸,治療耳鳴的最佳時機應是剛發病時(急性期),可於一個療程內可治好; 已進入慢性期的耳鳴病患,由於病邪已侵入經絡深層,需要二至三個療程才能治好。靳三針針灸治療耳鳴重視現代生理病理的改變,解剖結構與中醫之理、法、方、穴相結合,加強大腦及內耳的血液循環,提高內耳供氧,療效優於常規治療。

本文由中醫內科專科 Jimmy Zhu醫生供稿

手機預約諮詢: 0428 308 765

地址: (1) 103/28 Chandos Street,St Leonards 2065

(2) 101/4 The Boulevarde, Strathfield 2135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