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贸码头多日无船靠岸 内循环能否挽救中国经济

位于上海黄浦江下游的张华浜港码头,是上海的一个主要进出口码头。近日据上海一名国际海运商透露,该码头居然出现数天无一艘散装船停靠的情况,这一情形是他从业30多年来第一次见到。该海运商说,供应链已渐渐转移往东南亚,他目前的业务量下降至少四分一。

他说:以前这里是上海主要的一个码头嘛,大船靠三条,小船靠4条,前段时间好几天都没有货。我们这一行,(业务)降得蛮厉害的,我估计至少百分之二、三十。原因是甚么呢?供应链都转移了,物流方向都发生了改变了。国内好多企业转移到东南亚去生产,好多厂其实是中国人开的。近段时间比2016年,2017年还要差。那个时候,比如从上海到东南亚,不含装卸的话10块美金一吨货,现在好多时间只有8块钱。那个时候油价才200美元一吨,现在油价600多美元。

上海航运交易所的数据侧面印证了该说法。该机构每周公布的中国-全球&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可以即时反映从中国港口出口的集装箱运输价格变动趋势。

数据显示,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hanghai Containerized Freight Index,SCFI)在2022年1月7日达到了峰值5109.60美元,之后连续14个月迅速下滑,至今年3月10至跌至最低点906.55美元,跌幅达到了82%。随后有小幅波动,最新的6月16日的数据为934.31美元,比一周前也下滑了近5个百分点。

尽管如此,现时的情况可能比官方数字所反映的问题更严峻。这名资深的国际海运商指,海运业界对官方发布的资料存疑,认为和市场实际情况有差距。比如,市场的实际货运价一直在跌,但官方呈现出来的波罗的海指数却有所上升。

与港口冷清相对应的是,中国的外贸企业更是哀鸿遍野,一片惨淡景象。很多外资企业及代工大厂陆续将产能转移至东南亚、印度等国,就连中国本土比较有实力的公司也陆续在东南亚建厂。随著产能的转移,中国一些小的外贸企业因没有订单,有的已经倒闭,有的还在苦苦支撑,有的老板甚至拜佛求订单。外贸企业比较集中的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还出现了大规模的失业潮。

可以说,中国外贸出口不是复苏乏力,而是在迅速衰落。这从最近的当局发布的数据上也可以体现出来。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5月进出口数据,以美元计价,同比下降了7.5%。

我们再来看一下中国外贸企业的出口退税数据对比: 今年1季度出口退税5531亿元,同比去年一季度的4971亿元,增幅11.3%。 今年4月份当月,出口退税1291亿元,同比去年4月份的1958亿元,降幅达到惊人的34.1%。 今年5月份当月,出口退税1192亿元,同比去年5月份的1589亿元,降幅依然高达25.0%。 外贸企业但凡能有申请出口退税的机会,绝对不会错过。法规上的规定是报关后90天内申请,事实上企业连一天延误都不会有,每个月都会申报一次。当月的出口退税情况,大致反应的就是一上个月的真实出口情况。 4-5月份的出口退税出现如此降幅,这大概反应的就是3-4月份的真实出口情况。所以,这也间接印证了中共海关公布的数据存在造假嫌疑。

此外,今年5月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仅为48.8,远低于50%的荣枯线。事实上,近10个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的最低点是去年12月的47%,自2月份爬升到52.6之后,但之后就迅速下跌,4、5月份都已经跌穿荣枯线。

这意味著中国政府从去年年底疫情全面放开后,全力提振经济的努力,已经失败。

面对外贸枯萎,经济下滑,中共官方正力推经济“内循环”。所谓的“内循环”,是指扩大内需,注重中国国内市场,不依赖中国以外市场。2020年疫情爆发后,中共总书记习近平首次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格局,当时还提到经济“必须内部可循环”。但有关“内循环”说法被外界认为是搞闭关锁国。当局很快改称“双循环”,后又在“内循环”和“双循环”的说法中不断变换。

近日,习近平再提推动经济内循环,甚至表示会出现极端情况。

习近平5月30日在国家安全高层会议上说:“要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随后,习近平将这一理念延伸到经济领域。6月7日至8日,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在视察一个工业园区时,习近平说,“构建国内大循环是为了保证极端情况下,国民经济能够正常运行。”

习还提到近年他频频讲过的“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声称首先要把国内大循环搞好,“双循环”不是要闭关锁国,而是“当别人不给我们开门的时候,我们自己还能活下去、活得更好”。

香港《明报》解读习近平的言论认为,他所说的“极端情况”,意指中国面临被“全球产业链彻底脱钩”,须作最坏打算和准备。

中共外交政策学者金灿荣对官媒《环球时报》称,习近平提到的极端情况意味著“战争的危险”。

也有学者分析,在美中竞争加剧之际,紧张局势可能升级,习当局正在为中共可能陷入的冲突,包括与西方国家的冲突做准备。如果中共与西方发生冲突,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就可能对中共大幅实施制裁。中共前副总理刘鹤及其继任者何立峰等高级助手已经在制定相关计画,建立一个对外国市场和技术的依赖程度大为降低的经济体,以便在与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发生冲突时,中共能保持经济发展。

那么,中国的“内循环”经济模式能够成功吗?

首先,对于一个以出口为传统的增长动力并依赖西方高科技的经济体来说,失去了国外的市场及技术支持,中国的经济发展只能是空谈。

近年来,中美贸易战、全球供应链重组等因素都导致中国外贸受到冲击。特别是近期美中贸易脱钩加速,美国不断减少对中国产品的依赖。中国对美国的贸易份额持续呈下滑趋势。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4月的12个月,中国占美国商品进口的15.4%,为2006年10月以来的最低份额。

此外,拜登政府对中共的高科技封锁,晶元禁令等都不断加码,再加上荷兰、日本、韩国等的加入,使得中国获得高新技术及高端晶元的难度不断加大。日本政府5月23日正式宣布,将把包括先进晶元制造设备在内的23项商品列入受管制出口清单。这一广泛的出口限制让中国的半导体行业担忧其较低级别晶元的生产也将受到影响。

5月,日本政府于G7领袖峰会前夕,邀美光、英特尔、三星、台积电等半导体大厂,扩大对日投资,筹组不依赖中国的晶元供应链。G7峰会上,七国领导人空前团结,一致针对中共经济胁迫。

这也可以看出,不仅是美国,现在几乎是天下围共,全世界的文明国家都在对中共进行经济及科技的封锁。

有学者指出,中共此时大力推行“内循环”,只会主动加速中国经济与外界脱钩的进度。任何一个国家,除了内需市场之外,都同时进行进出口贸易,这是经济学的基本道理。世界上所有经济体都要把自己的经济条件跟国际分工结合,才让自己的条件能够充分发挥优势。中国也必须要继续依靠国际分工,透过外循环来启动内循环,才能真正推动经济的发展。

其次,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下滑,失业率不断高企,内需严重不足,“内循环”面临一个实际问题,就是百姓口袋里有多少钱来消费?

6月15日,中共国家统计局公布了5月份经济数据,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7%,增速较4月回落5.7个百分点。低于市场预期。

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比上月回落2.1个百分点。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4.6%,环比下降0.9%。

5月份16岁至24岁的青年人中有六百多万人失业,失业率达到了20.8%,再创新高。而这一数据还不包括人数众多的农村青年。我们上文提到,随著大量的外贸工厂倒闭或者迁移到东南亚国家,很多失去工作的农村青年不得不返乡,但他们没有纳入调查。所以实际的青年失业率要远远高于这个数据。

另外,还不断传出像阿里巴巴、腾讯等大厂裁员、降薪的消息。

中国最近几个月出现的各种迹象显示,居民收入的下降导致内需疲软。像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都有大量的店铺倒闭,以往繁华的大商场也是冷冷清清。

再者,中国的房地产像一个吸血鬼一样的,吸收了中国家庭的80%财富,使得他们没有多馀的钱来消费。特别是面对失业与降薪,现在网路上充斥的语言是如何活下去,老百姓不是消费降级,而是没有消费欲望。

除了百姓口袋里的钱,地方政府口袋里没钱了更是“内循环”面临的大问题。随著疫情打击经济,中共整治房企,各地方政府失去了卖地这一主要的收入来源,导致全国各地政府债台高筑,彻底躺平,都在指望中央政府出手解困。最近,贵州、云南都传出发生债务危机的问题。河北省霸州市因为财政困难,大面积违规乱罚款、乱收费。甚至经济发达的广东、浙江、浙江等省,也缩减公务员工资,缓发补贴。

最近,很多经济专家指出,中国正在面临通缩的风险。通货紧缩(通缩,deflation),本意为货币流通数量减少,但也指整体物价水平持续下跌的经济现象,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概念。通货紧缩时,会使无急迫需求与耐用品的消费延后,造成消费支出收缩,影响商家与企业的营收,并反过来造成消费力持续下降,形成恶性循环、经济衰退。

总结一下,中共在国际上四处树敌,国际环境已经是四面楚歌,透过外循环来启动内循环变得愈加艰难;虽然说中国的中国内需市场规模巨大,但是随著经济不振,国内消费也陷入深度疲软。所以,中共当局再怎么喊内循环、外循环、双循环,都无法改变目前的窘境。

关注时事,订阅新闻邮件
本订阅可随时取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