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中秋的眼泪

我自一九八八年八月十二日落地悉尼,至今已三十四年了。

三十四年前的中秋节,是阳历九月十五日,那晚我在The rocks的餐馆打工下班,路过Circular Quay,人单影孤,形影相吊,在码头旁的地标圆盘边坐下,望著天上的明月,想起“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的俚曲,不禁百感交集,悲从中来,两行热泪,油然淌下,继而嚎啕大哭……

三十四年的人生起落,冷暖自知,苦乐可品,今夜又明月透窗,我坐在电脑前,思绪翻腾,古月依旧,今人不同,今日得宽馀,难忘往昔泪,拟记下当年哭泣的一幕。于是打开电脑,无意中找到没有完稿的《半空堂自述·海外篇》,读罢,发觉这是一篇三十四年,来澳洲前后的珍贵记录,虽是残篇断简,却弥足珍贵,于是索性全文抄来。所喜是资料中提及的同仁,除刘沪生已作古,刘观德半途返乡之外,凡度过这艰难时刻的,都是事业有成,子女优秀,晚年安乐,后顾无忧,我曾问过同年来流过泪的朋友们,经受这三十四年离乡的煎熬,值不值得?

他们几乎都回答:“值得,无怨无悔!”

半空堂自述·海外篇(残篇)

进入虹桥机场的国际登机处,第一件是托运行李,那位行李检查员问这问那,仿佛象审查小偷似的,把我的行李翻了个遍,没收了我的《辞海》和一些书籍。过了这关,又要我办理贵重物品登记,我带的所谓贵重物品,现在说来实在可怜,只有一只价值五百多元人民币的日本傻瓜照相机,它是我从深圳买来的水货,到了澳洲我才知道它在二手店里最多值十个澳元。我如实填妥表格后,才能去换登记卡和托运行李,但是我的行李超重了十五公斤,管事的小伙子和所有的共产党干部一样,原则性极强,死活不肯通融,一定要我罚一千多元人民币,那时的一千多元人民币,是我十个月的工资,我不愿支付。在场的超重者不少,大家一起泡蘑菇,好说歹说,眼看就要开机了,小伙子不耐烦道:“你们实在不肯出,我就在托运单上注明,让你们到香港转机时再罚,不过我告诉你们,香港是资本主义制度,比我们这里罚得重,要外汇的。”事到这一步,我们也无可奈何,只能到了香港再说了。

经过几道磨难,我终于出脱秦关,那时上海到澳洲没有直通航线,要在香港转乘澳航“QUNTAS”的班机。(那时中国还没有“东航”和“国航”,只有“中国民航”一家坐大。中国民航的管理,和一家坐大的贼党一样,可用“一塌糊涂”来形容,机舱里苍蝇飞舞,服务员态度恶劣,伙食无法容忍)。

我虽然在国内乘过几次飞机,但乘往香港的国际班机还是第一次,当飞机在香港启德机场降落时,我想看看窗外资本主义的风光。因为座位不靠窗,我把身子微微躬起,突然一个四十岁的空嫂,用粗暴的声音喊:“XX座位的那位,我已经注意你好久了,你已经两次想站起来,是不是?”她的态度就象小学老师训斥学生一样,整个飞机的人把眼光都投向我,弄得我好生尴尬。她算什么东西呀,我真想跟她吵一场,但再一想也就算了,她只是一个可怜的中国人,咱们中国人呀,看见有权的就当孙子,但自己有了权,就盛气凌人,把当孙子时受的气都赚回来,不要说空嫂,就是居委会的大姐也是那样,既然脱得魔爪,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我知道涉外航班的机组人员都是共产党员,我既然已经离开这倒霉的地方了,何必再和那伙人计较。

飞机到香港启德机场,是上午十一点,而飞往澳洲的班机则在晚上八点,按规定转机是不能出机场的,这九个小时只能在机场里度过。

刚踏上资本主义的土地,我看到启德机场一片光亮,而社会主义的上海虹桥机场是不能与之相比的,这里的免税店商品琳琅满目,服务员笑容可掬,整个气氛祥和富足。中午吃自助餐时,餐厅里餐具干净洁亮,可口可乐和装冰淇淋的纸杯做工考究,人们随用随扔,吃饭不须用粮票,买蛋糕不须用饼票……这里的一切,使我顿悟,为啥几十年间大量的人用脚投票,逃往香港。

由于时间还富裕,我和一群待机的台胞聊天,他们是随旅行团从重庆飞来转机飞往台北的(那时没有大陆至台湾的直飞)。他们在中国待了十来天,在那里受够了闷气不敢发作,到了这里就随便说了。一位五十多岁的大姐说:“我是重庆人,民国三十八年离开家乡,没回去过,这次回家一看,家乡四十年来没有变化,街,还是那么几条,屋还是那么几幢,共产党根本没有建设嘛,亲人一见面有诉不尽的苦水,我的祖父是个好人,土改时评上地主给枪毙了,我祖父有啥子罪呀!他为乡里办了不少好事,旱年时买机船免费给乡亲们用。自然灾害我的叔父和婶子都饿死了,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怎会饿死人呢,共产党是怎样管理国家的呀?文化大革命就更糟了,我的侄子在武斗时被打死了,他是独子,我叔叔这房就断了香火,我这次回台湾一定要告诉那些骂蒋介石的人,蒋介石再坏也没有把你们整死,饿死,做人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

那位妇女似乎在控诉,在谈到大陆的旅游服务时,大家更是众口一词,没有好评。

傍晚七点钟开始检票,检票员根本没有提及我行李超重的事。那时我老实,主动问他,我的行李超重了怎么办?不料他笑笑道:“你们大陆人第一次出门超重是常事,我们港龙航空公司很理解,欢迎你今后坐我们公司的班机。”原来资本主义的人那么宽容,肯为乘客著想,于是在脑海中,上海虹桥机场的那位青年,显得非常渺小。就此港龙航空公司留给我一个很好的印象。以后只要有机会我就坐港龙航班,这也算是投桃报李吧。

大概在晚上八点多钟,飞机从香港机场起飞了,这时候我的脑子一片空白,因为我马上要踏上一块崭新的土地,在那里,我既没有亲人,也没有朋友,明天将是谁来机场接我,晚上睡在哪里?

在澳洲我唯一能找的,只有比我先去的同事刘观德和刘沪生。刘观德者,就是那位笔名“老牛”,《我的财富在澳洲》的作者,出国前,我俩常在宿舍里一起做出国梦,他比我早到澳洲半年。是我送他去虹桥机场的,那天是十二月二十四日,他到澳洲正好过耶诞节。他在澳洲呆了一年多就回来了,他只希望赚到一万美金就回家。他在澳洲打两份工,白天当清洁工,晚上在唐人街帮人切鸡腿,省吃俭用,辛苦一年,存了一万美金,就在一九八九年的五月二十日回上海。他没有打过老虎机,也没有去过墨尔本,更没有吃过鲍鱼和鱼翅,当他体内汁液过剩时,舍不得花一分冤枉钱,油水不肥外人田,只是私下嚷嚷,憋不住了,要回家去见老婆。回国后他就写了一本记实小说,弄了个专业作家的头衔。他回上海的前夜,我去唐人街德兴Huose地下室的大排档去看他,告诉他从新闻中看到,天安门广场已经沸腾了,中国早晚要出乱子,劝他再等几天,静观于待,恐怕中国要出事,他不听,认为澳洲虽好,终究不是自己的家乡,在这里生活孤苦伶仃很难熬,他下定决心要回去,果然他回中国不到半个月,就发生了“六四事件”。

和我一起同机来澳的,有一位比我年轻的同伴,姓朱,他是我一位上海朋友的亲戚,他学过几年英语。他说有一位朋友来机场接他,不过那位朋友和他的关系不深,是他和父亲一起去中国银行换外汇时认识的,他父亲已经给那位朋友通了电话,说好今天来接机,如果来的话,我们就跟他去,暂时住在一起,有个照应。

刚下飞机,两眼一抹黑,既不懂话,又不会说,幸亏小朱能应付,顺利地出了。来接我的朋友叫戚欣,以前在上海是工艺美术品厂的微雕工艺师,比我们早到一年,已经有了辆旧汽车,有上海朋友来,一般由他帮忙接机,以后我们成了好朋友。

戚欣的汽车很小,里边除了坐人外容不下行李,而我们两人的行李又多,后边的行李箱又放满了,怎么办,最后还是戚欣有办法,把两只大箱子放在顶上,用绳子捆住。

汽车不一会到了住处。这是一幢破旧的House,有三个房间,住著从上海来七八个留学生,进屋不久,一个姓黄的就告诉我,其中有一位女的在上海得过甲型肝炎,这女的喜欢用别人的碗筷,叫我要小心。

当晚我住的那个房间有三张单人床,我们两位新到的,只能躺在地毯上,下半身伸进床底下,这样在陌生的澳洲土地上,度过了我人生的第一夜。

第二天一早,我循著刘沪生家人给我的地址,找到了他住的地方,出来开门的是两位上海人留学生,告诉说刘沪生已在一个多月前搬走了……

失望,失落,初来乍到,人地生疏,怎么办?想自己在上海时是多么神通广大,有各类朋友,各种人事关系,如今像咸水鱼游进淡水湖一样,一切都是如此的陌生和无奈,我在街上转悠。我现在唯一可找的熟人只有刘观德了。

我在New Town一座教堂的旁边,找到了刘观德的住处。一位也是留学生模样的人接待我,说刘观德不在,他在一家电话公司打清洁工,晚上还去唐人街大排档做杂工。

第二天我碰到了刘观德,他的情绪非常不好,我把他太太托我带给他的牛肉乾和皮鞋交了他,时候我不知道澳洲海关是不准带牛肉干的,若查到处罚很重,幸亏那天海关没有查我,否则会有麻烦。

刘观德为我们找到了一个住所,在Redfern 附近的一条街上,房主是个黎巴嫩人,房租每周七十元,家俱都是从马路上捡来的破烂货,特别是那张床,席梦思中间已经凹了个坑,那时我年轻,性幻想丰富,晚上曲身躺著,畅想这家伙被双重臀部挤压时的痛苦形状。

住宿问题解决后,第一件事就是认识社会,我按图索骥,从Redfern走到George Street,这里店铺林立,店堂里商品琳琅满目,世界各国的名牌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马路干净,没有纸屑,更没有痰迹,咖啡馆的橱窗玻璃光可鉴人,透过玻璃,可以看到摇曳的烛光。街上的行人偶然碰撞,会同时发出礼貌的道歉声。唐人街有许多杂货店,里边有泰国大米,越南水果,菲律宾香蕉,中国的“梅林”牌罐头,以及加工得干净出落的中药材。这里应有尽有,这时我才弄懂,原来社会主义中国的出口食品,都是卖给资本主义的帝修反吃的,譬如鲮鱼罐头,在中国要卖十元人民币一罐,在这里只卖一元澳币,还买九加一,真是太便宜了。我不由又想起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搞笑指示:“世界上还有三分二的人在受苦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

住所安定后,接下就是找工。和我住在一起的,有个姓杨的年轻人,在国内时曾经学过英语,能讲几句“洋泾浜”,那天他下班回来,说在西人报上看到,Parramatta有家餐馆要找一位清洁工,你可以去尝试一下。他给我写了地址,说店门口有只轮船舵盘的摆设。他怕我说不清英语,特地教会了我三句话,我生怕忘记,用中文在旁边注了音,这三句话是:       

1.  I ‘M LOOKING FOR JOB.

2.     I ‘M VERY STRANG.

3.     COULD YOU TRY ME PLEASE.

第二天一早,我赶到那家餐馆,接待我的是一位菲律宾女孩,她似乎明白我的意思,从里间叫来一位胖乎乎的老板,那时候我分不清他是澳洲人还是中东人,反正在我的眼里,凡是高鼻子都是外国人。我对胖家伙一连喷出了三句话,现在想,那时胖家伙或许在窃笑。他对我上下打量,说了几句英语,我一句也没有听懂,为了应付,我满嘴的“YES YES……”胖家伙似乎有些生气。他指指左面的门,说了一句我听不懂的话,转身走了。我跟上去,他停下来,不友好地指指地板,我明白是他叫我站在原地的意思。不一会,他叫来一位女孩,她用广东官话对我说:“老板叫你从那扇门出去,说罢她自己也笑出来了。我像受了侮辱一样,跨出门,在马路上徘徊,此刻的心情可以说是低落到了极点,我漫无目的的来到一座桥洞下,生了好一阵闷气。

傍晚小杨回来,问我白天寻工的情况。听我介绍完,他说今天听一位北京来的朋友说,The rocks 一家饭店需要找洗碗的钟点工,时间是从下午五点到十一点。我带著那张写著三句咒语的中英文纸条,一路走一路背诵,找到那里。

The rocks 是悉尼的一个旅游点,离歌剧院和悉尼大桥不远,我要找工的饭店就在大桥的引桥下面,靠近海边,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一座监狱。当年从英国押来的犯人,都是从这里上岸,建筑式样象中世纪的古堡,高大的木门上钉满了铁条,狭小的窗门,全被铁栅栏住,地上用花岗岩铺成,这座废弃的监狱,被一位德国商人买去改作为饭店,招待海外游客。游客就餐时,有专人表演鞭打囚犯,剪羊毛,狱卒巡逻等节目,气氛十分热烈。我走进阴森森的大门,迎面碰上一个穿著厨师衣服的高个子,我不分清红皂白,先用英语念一遍咒语,那人听了,用广东腔的国语问:“你是中国人吗,没问题,跟我来。”说完把我带进一间办公室,他和一位外国老头子咕噜了几句,那位外国老头就发给我一副橡皮手套和一件橡皮饭兜,把我领到厨房间,介绍给一个年轻的小鬼佬,小鬼佬的模样挺可怕,左耳挂著银坠,右臂纹著祼体美女,但他却很热情。他把我带到洗碗池边,比划著把如何操作洗碗机,洗好的碗放在什么地方告诉我,直到我弄懂。

却说我在这家餐馆打工的第二天是周末,那晚的碗碟特别多,原来供我堆放的那张桌子堆满了,我顺手将洗好的盘子放在身后的一块大铁板上。不一会,一位矮个子西人厨师,手托牛排,冲着我哇哇直嚷,我愣在一旁不知所措,这时一位北京留学生奔过来帮忙清理了铁板,他说这块铁板是厨师用来烤牛排的,你耽误了他的工作,当晚下班时,领好工资,工头就叫我第二天不用来上班了,为此我丢了工作。

收工后我在环形码头流连,心中无限惆怅,望著天上的明月,想到今天正好是中秋,骤然乡愁涌心,一屁股坐在码头旁的地标圆盘上,两行热泪,油然淌下,继而嚎啕大哭…… 出现本文开头的一幕……

为了回忆“那年中秋的眼泪”,拖出当年的回忆,时过境迁,百味杂陈,述说至此,暂作刹住,因为再说下去,怕说漏嘴,要涉及“那场风暴”的事了,为不给自己回国添麻烦,只好尽在不言中,望诸君谅解,老夫作揖了!

 壬寅中秋夜于食薇斋北窗下

 

关注时事,订阅新闻邮件
本订阅可随时取消
53 评论
  1. Hbgjto User Says

    order promethazine online buy provigil 200mg generic order tadalafil 20mg

  2. Qqtgzn User Says

    order alfuzosin without prescription diltiazem 180mg canada purchase diltiazem pill

  3. Eikahu User Says

    sildenafil 20mg free cialis buy tadalafil 5mg sale

发表评论

您的邮件地址未经允许不会泄露给第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