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澳洲】澳洲英语

来到澳洲后才知道中国教科书上的英语跟澳洲日常生活中的英语有很大差距。

澳洲的蚊子

刚来澳洲时,我去K-Mart买蚊香,在商场内转了几圈也没有见到蚊香,只好问售货员:“Can you show me where is Mosquito Incense?”我特意将“Mosquito Incense”说得字正腔圆,但售货员听我说了几遍,都不知道Mosquito为何物。她搔着头,想了老半天,我也在挠着头想,我是不是说错了单词?几分钟后,那个售货员突然恍然大悟:“哦,你说的是Mozzie !Mozzie Coil。”于是很快就将我领到“Mozzie Coil”的货架前。我后来才知道,澳洲人喜欢将英文单词简单化和可爱化。如Mosquito(蚊子)他们简称Mozzie, McDonald(麦当劳)他们简称Macca’s,afternoon(下午)他们简称arvo。如果不了解这些“民间语言”,英语只能算是学了一半。

中国的节庆

我们的教科书说:中国的春节译成英语就是Spring-Festival。

可是,中国的春节在澳洲却不叫Spring-Festival,因为中国人过春节的时候,位于南半球的澳洲正是夏秋之交,一点儿春意也没有,所以,中国的春节在澳洲就成了Chinese New Year。

可是,在澳洲的越南人和韩国人有意见了,他们嚷道:我们也过春节啊,如果春节叫做Chinese New Year(中国新年),还让不让我们过了?因此 ,Chinese New Year(中国新年)在澳洲后来就改为Lunar New Year.(农历新年)。

中国的教科书说:我们的中秋节译成英文就是:Mid-Autumn-Festival。

可是,在澳洲,中秋节的英译却不是Mid-Autumn-Festival。

原因很简单: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在中国是“秋天的节日”,但农历八月十五在澳大利亚却是春天。如果将中秋节写成Mid-Autumn-Festival,一定有好多澳洲人不明白,特别是好多孩子可能会问他们的妈妈:“我们为什么要在春天庆祝秋天的节日啊?”为了给他们的孩子释疑,澳大利亚的妈妈们不得不花好多时间跟孩子们讲授世界地理。

因此,不管是澳洲人还是在澳洲的中国人,总觉得眼前万物欣欣向荣的春天与mid-autumn怎么也对不上号,最后只好将Mid-Autumn-Festival改成Mooncake-Festival。

谁知,这样一改,就更强化了老外眼中“中国人逢节必吃”的饮食文化: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糍粑,春节吃年糕、煎堆、油角……

波恩特库克和苏豪

在中国学英语时,老师经常教导我们:学习英语的同时,一定要学好中文,千万不要在说汉语时,将一些英语单词夹杂其中,如果说汉语时不时夹着英语单词,结果说出来的话不但中国人听不懂,外国人也听不懂。 

可是,我在澳洲确实遇过一些英文单词,一时之间找不到合适的中文,说话时真的不知该怎样译成汉语。即使有人把它们译成汉语,读起来也觉得很别扭。

例如:我住的这个地方叫Point Cook。如果有人问我住在墨尔本哪儿,我很容易就会嘣出“Point Cook”。但若要将它译成汉语说出来或写出来,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汉字。有一次我在澳洲一个网站上看到“Point Cook”的汉译—-“波恩特库克”,竟然不知那是什么地方,呆呆地拼了好久,才猜想“波恩特库克”好像就是“Point Cook”。

我家附近有一个SOHO小区,有朋友问我:什么是SOHO?他说,他认识SOHO的每一个字母,也知道SOHO的中文音译是“苏豪”,但却不知道SOHO是什么?跟美国纽约的SOHO区是不是一样。

事实上,澳洲的SOHO跟美国纽约的SOHO真的不一样。美国纽约的SOHO是指“休斯顿街以南”,是“South of Houston Street”地区的代称,澳洲的SOHO是Small Office,Home Office的缩略语,指的是“自由职业者”,如自由翻译人、自由撰稿人、平面设计师、工艺品设计人员、艺术家、音乐创作人、产品销售员、广告制作、服装设计、商务代理、做期货、网站等等。

“哪一个”“巫婆”

我们的英语沙龙新来了一个中国男孩,他的名字叫“李立”。他在介绍自己时,在黑板上写了两个中文字和两个英文字:“李立”和“Li Li”。沙龙的澳籍主持人看了大惑不解,以前只见过女孩子叫“Li Li”(莉莉),不知为什么这个男孩子也叫“Li Li”?主持人问他为什么“李”和“立”的英语读音都一样,但中文的写法却差异这么大?李立不知如何回答,他说汉语的声调有四声,“李”念上声(第三声)。“立”念去声(第四声),“李”是桃李的李,“立”是建立的立。李立越说越复杂,主持人越听越糊涂。这时,其他国籍的朋友都把头转向我,希望我这个中国人能把“李立”解释清楚,让主持人和他们都能明白。我不得不站起来,走到黑板前,在上面写了四个英文单词,然后一言不发回到自己的座位。主持人一看黑板,竟然大叫:“啊,我明白了!”其他国籍的朋友们也不约而同地齐齐点头,好像都明白了。我在黑板上写的是“which”(哪一个)、“witch”(巫婆 ),“meat”、“meet”。

“大老粗”访澳

文革期间,一位英语翻译跟随一个高级官员前往澳大利亚访问。我们这位高级官员十分谦虚,演说时的开场白是:“我是个大老粗,不会说话。”这下子可把那个英语翻译难住了,“大老粗”怎么译啊?总不能直译为“I am a big,old,thick man. ”吧。这个官员又不是哑巴,“我不会说话”怎么译啊?总不能译为“I cannot  speak”吧?翻译思索了许久,最后翻译为“I am an uneducated man. I cannot speak English.”(我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我不会说英语)。这回轮到接待方吃惊了,他们不明白中国为什么要让“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当高官?为什么要让“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来澳洲访问。

学英语不能停留在书本上。

刚来澳洲时,我真的不知怎样过马路。我看见墨尔本好多十字路口的灯柱上都有一个明显的标志:最上方是一个大大的“STOP!(停止)”,STOP的下方是一个用手肘撞按钮的画面。

我的英语水平和思维模式令我以为,这个标志的意思是要行人千万别用手肘碰这个按钮(Stop doing this)。于是就乖乖地站在一旁,等待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也像中国的十字路口那样自动转换,谁知站了近半个小时,行人道上的灯一直没有转绿。直到一个澳洲老人来到十字路口,用手肘撞了一下按钮,行人道上的绿灯才亮了起来。那个老人迎着绿灯大摇大摆地横过马路,我也趁机跟在老人身后快步走了过去。我想,那个老人心里一定嘀嘀咕咕想不明白:这个傻蛋为什么像木头似的杵在十字路口这么久,也不用手肘撞一下这个按钮?

在澳洲住了一段时间后,我终于明白,英语学习千万不可停留在教科书上,我们不但要熟习英语单词和语法,还要深入了解当地的语言特点和民俗习惯,因为语言是有生命的,是会随着时间和空间不断活蹦乱跳的。

关注时事,订阅新闻邮件
本订阅可随时取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