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澳洲】澳洲英語

來到澳洲後才知道中國教科書上的英語跟澳洲日常生活中的英語有很大差距。

澳洲的蚊子

剛來澳洲時,我去K-Mart買蚊香,在商場內轉了幾圈也沒有見到蚊香,只好問售貨員:「Can you show me where is Mosquito Incense?」我特意將「Mosquito Incense」說得字正腔圓,但售貨員聽我說了幾遍,都不知道Mosquito為何物。她搔着頭,想了老半天,我也在撓着頭想,我是不是說錯了單詞?幾分鐘後,那個售貨員突然恍然大悟:「哦,你說的是Mozzie !Mozzie Coil。」於是很快就將我領到「Mozzie Coil」的貨架前。我後來才知道,澳洲人喜歡將英文單詞簡單化和可愛化。如Mosquito(蚊子)他們簡稱Mozzie, McDonald(麥當勞)他們簡稱Macca’s,afternoon(下午)他們簡稱arvo。如果不了解這些「民間語言」,英語只能算是學了一半。

中國的節慶

我們的教科書說:中國的春節譯成英語就是Spring-Festival。

可是,中國的春節在澳洲卻不叫Spring-Festival,因為中國人過春節的時候,位於南半球的澳洲正是夏秋之交,一點兒春意也沒有,所以,中國的春節在澳洲就成了Chinese New Year。

可是,在澳洲的越南人和韓國人有意見了,他們嚷道:我們也過春節啊,如果春節叫做Chinese New Year(中國新年),還讓不讓我們過了?因此 ,Chinese New Year(中國新年)在澳洲後來就改為Lunar New Year.(農曆新年)。

中國的教科書說:我們的中秋節譯成英文就是:Mid-Autumn-Festival。

可是,在澳洲,中秋節的英譯卻不是Mid-Autumn-Festival。

原因很簡單:農曆八月十五的中秋節在中國是「秋天的節日」,但農曆八月十五在澳大利亞卻是春天。如果將中秋節寫成Mid-Autumn-Festival,一定有好多澳洲人不明白,特別是好多孩子可能會問他們的媽媽:「我們為什麼要在春天慶祝秋天的節日啊?」為了給他們的孩子釋疑,澳大利亞的媽媽們不得不花好多時間跟孩子們講授世界地理。

因此,不管是澳洲人還是在澳洲的中國人,總覺得眼前萬物欣欣向榮的春天與mid-autumn怎麼也對不上號,最後只好將Mid-Autumn-Festival改成Mooncake-Festival。

誰知,這樣一改,就更強化了老外眼中「中國人逢節必吃」的飲食文化:中秋節吃月餅,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糍粑,春節吃年糕、煎堆、油角……

波恩特庫克和蘇豪

在中國學英語時,老師經常教導我們:學習英語的同時,一定要學好中文,千萬不要在說漢語時,將一些英語單詞夾雜其中,如果說漢語時不時夾着英語單詞,結果說出來的話不但中國人聽不懂,外國人也聽不懂。 

可是,我在澳洲確實遇過一些英文單詞,一時之間找不到合適的中文,說話時真的不知該怎樣譯成漢語。即使有人把它們譯成漢語,讀起來也覺得很彆扭。

例如:我住的這個地方叫Point Cook。如果有人問我住在墨爾本哪兒,我很容易就會嘣出「Point Cook」。但若要將它譯成漢語說出來或寫出來,一時也找不到合適的漢字。有一次我在澳洲一個網站上看到「Point Cook」的漢譯—-「波恩特庫克」,竟然不知那是什麼地方,呆呆地拼了好久,才猜想「波恩特庫克」好像就是「Point Cook」。

我家附近有一個SOHO小區,有朋友問我:什麼是SOHO?他說,他認識SOHO的每一個字母,也知道SOHO的中文音譯是「蘇豪」,但卻不知道SOHO是什麼?跟美國紐約的SOHO區是不是一樣。

事實上,澳洲的SOHO跟美國紐約的SOHO真的不一樣。美國紐約的SOHO是指「休斯頓街以南」,是「South of Houston Street」地區的代稱,澳洲的SOHO是Small Office,Home Office的縮略語,指的是「自由職業者」,如自由翻譯人、自由撰稿人、平面設計師、工藝品設計人員、藝術家、音樂創作人、產品銷售員、廣告製作、服裝設計、商務代理、做期貨、網站等等。

「哪一個」「巫婆」

我們的英語沙龍新來了一個中國男孩,他的名字叫「李立」。他在介紹自己時,在黑板上寫了兩個中文字和兩個英文字:「李立」和「Li Li」。沙龍的澳籍主持人看了大惑不解,以前只見過女孩子叫「Li Li」(莉莉),不知為什麼這個男孩子也叫「Li Li」?主持人問他為什麼「李」和「立」的英語讀音都一樣,但中文的寫法卻差異這麼大?李立不知如何回答,他說漢語的聲調有四聲,「李」念上聲(第三聲)。「立」念去聲(第四聲),「李」是桃李的李,「立」是建立的立。李立越說越複雜,主持人越聽越糊塗。這時,其他國籍的朋友都把頭轉向我,希望我這個中國人能把「李立」解釋清楚,讓主持人和他們都能明白。我不得不站起來,走到黑板前,在上面寫了四個英文單詞,然後一言不發回到自己的座位。主持人一看黑板,竟然大叫:「啊,我明白了!」其他國籍的朋友們也不約而同地齊齊點頭,好像都明白了。我在黑板上寫的是「which」(哪一個)、「witch」(巫婆 ),「meat」、「meet」。

「大老粗」訪澳

文革期間,一位英語翻譯跟隨一個高級官員前往澳大利亞訪問。我們這位高級官員十分謙虛,演說時的開場白是:「我是個大老粗,不會說話。」這下子可把那個英語翻譯難住了,「大老粗」怎麼譯啊?總不能直譯為「I am a big,old,thick man. 」吧。這個官員又不是啞巴,「我不會說話」怎麼譯啊?總不能譯為「I cannot  speak」吧?翻譯思索了許久,最後翻譯為「I am an uneducated man. I cannot speak English.」(我是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人,我不會說英語)。這回輪到接待方吃驚了,他們不明白中國為什麼要讓「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人」當高官?為什麼要讓「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人」來澳洲訪問。

學英語不能停留在書本上。

剛來澳洲時,我真的不知怎樣過馬路。我看見墨爾本好多十字路口的燈柱上都有一個明顯的標誌:最上方是一個大大的「STOP!(停止)」,STOP的下方是一個用手肘撞按鈕的畫面。

我的英語水平和思維模式令我以為,這個標誌的意思是要行人千萬別用手肘碰這個按鈕(Stop doing this)。於是就乖乖地站在一旁,等待十字路口的紅綠燈也像中國的十字路口那樣自動轉換,誰知站了近半個小時,行人道上的燈一直沒有轉綠。直到一個澳洲老人來到十字路口,用手肘撞了一下按鈕,行人道上的綠燈才亮了起來。那個老人迎着綠燈大搖大擺地橫過馬路,我也趁機跟在老人身後快步走了過去。我想,那個老人心裡一定嘀嘀咕咕想不明白:這個傻蛋為什麼像木頭似的杵在十字路口這麼久,也不用手肘撞一下這個按鈕?

在澳洲住了一段時間後,我終於明白,英語學習千萬不可停留在教科書上,我們不但要熟習英語單詞和語法,還要深入了解當地的語言特點和民俗習慣,因為語言是有生命的,是會隨着時間和空間不斷活蹦亂跳的。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