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风潮减退?多重压力让大陆中产阶层开始放弃

近期,大陆钢琴销量急剧下滑,购琴、学琴的人数明显减少。多位家长在采访中称,之所以放弃学琴,主要是学琴成本太高、中考取消加分政策、孩子不愿意学等多重原因。

据香港01报导,近年,大陆钢琴市场降温,大量家庭退出钢琴市场。教授钢琴的李老师称,自己是一名有着超过10年教学经验的老师,以前因为课程排得太满忙得不可开交,现在却为如何应对家长退费而发愁。

报导引述《每日经济新闻》数据,在过去的一年中,一、二线城市的琴行接连关门,售价5、6万(人民币,下同)的钢琴即使降价到5000元,也无人问津。

目前,在二手交易平台上随手一搜,就能发现大量七八成新的钢琴,附赠琴凳和节拍器,配文通常是“孩子不想学了”。

报导称,长期以来,大陆中产家庭将学习钢琴当成教养和社会地位的标志。在一些中国父母的心目中,钢琴代表着品位和财富,能够培养孩子的“贵族”气质,陶冶孩子的情操。加上钢琴还可以在中考中加分,学习钢琴是很多家长的第一选择。

然而,这种追捧在2018年突然停止了。那一年,中国取消了艺术特长生的加分政策,学习钢琴的原本意义消失,加上原先代表着社会地位的象征变得普遍化,再加上学琴所需的时间和金钱不菲,学琴的性价比明显下降。可以说,从全民热捧到一夜降温,钢琴重新回归到它本来的模样。

上海妈妈Jojo直言,每次陪孩子练琴,她都感到十分难过。她需要多次催促女儿,女儿才不情愿地坐到琴前。有时她会一边哭一边弹,让一个小时变得无比煎熬。邻居也多次上门,委婉地告诉她噪音太大。

尽管她试图不去过多监督女儿,但一旦听到错音,她就忍不住生出一股无名火。她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太苛刻了。她私下里与其他家长交流,发现练琴时少有不打孩子的。许多家长安慰自己说,很多钢琴家都是父母通过严厉教导逼出来的。

但令她感到沮丧的是,即使打骂了女儿,她学得依然很慢。有一次,她指出女儿的指法错误,女儿先是不承认,然后又大哭起来,委屈至极。正是在那一刻,Jojo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孩子学琴的痛苦,加之金钱投入,让她觉得这就像一个无底洞。她说:“你说这么鸡飞狗跳的,到底图的是什么?”

Jojo并非是唯一有此想法的家长,浙江的依依也有同样的感受。

依依的态度相对宽松,她并不强求孩子成为专业选手,只希望孩子有多样的才艺,以备不时之需。然而,当她看到女儿学琴的同学已经能弹奏六级曲目,而女儿仍然无法熟练弹奏四级曲目时,她不免有些焦虑。每当女儿开始练琴,总是有各种借口,要么口渴,要么上厕所,要么胳膊痛,总是变着法儿找理由。

自从去年10月以来,依依脑海里一直纠结着两种想法。一种告诉她:“再坚持一下吧,说不定练着练着就好了!”另一种则不断告诉她:“你的孩子天资不够,要认清现实。”由于之前已经投入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弃并不容易,依依感到很犹豫。

当女儿上了五年级后,家庭作业变得更多了,练琴的时间也就相应减少了。元旦前后,依依试探性地问女儿是否想继续学琴,女儿低着头,半晌才憋出一句:“要不算了吧!”

听到女儿的回答,依依感到如释重负,回想起曾经走过的学琴之路,又有些恍如隔世。

女儿刚上小学的那年,学琴正是风靡的时候。依依在给女儿报课时,好的钢琴老师很抢手,招生时还会挑选学生资质,不合适的则统统拒之门外。

当时,小区里每到晚上七八点,都会传来此起彼伏的琴声,女儿班里几乎一半的孩子都在学琴,儿童节文艺表演时还需要排队。

老师曾经告诉她:“钢琴是乐器之王,几乎所有乐器的曲目都可以在钢琴上演奏。”为了更好地陪伴女儿,依依甚至购买了专业的乐理书,每周末都坐在旁边陪读,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去请教老师。她还会录下老师的示范,一遍遍放给女儿看。

记得刚开始学巴斯蒂安时,曲子很有趣,女儿弹得兴致勃勃。但到了第二年练习车尔尼指法后,课程就变得枯燥乏味,女儿也开始逃避练琴。

学琴对家庭经济要求很高,一架好的琴起价就要2万元,一节课400块钱,每周两节,再加上各种比赛的报名费、教材费、服装费,一年起码得10万元。经过多年的犹豫不决,这一次依依终于做出了果断的决定,对她来说,这是及时止损。

小曹一家住在成都,之前因为加分政策,强迫儿子学琴。然而,儿子考完级别后就再也不碰琴了,加分政策也成了泡影,父子俩因此多次争吵。

之后,钢琴就一直闲置在家里,不仅占用大量空间,还逐渐成为吃灰的家具,两年多都没有被打开过。最近,小曹降价至3折,才终于卖了出去。

自从不再练琴之后,Jojo和女儿的关系变得亲密了许多。她意外地发现女儿在绘画方面有着不错的天赋。尽管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但她的画作看起来十分专业。在女儿的作业本后面,藏着许多秘密临摹的卡通人物。家里的墙上也挂满了女儿的作品。

她庆幸地称:“不是学琴学不起,而是绘画更有性价比。”

关注时事,订阅新闻邮件
本订阅可随时取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