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被告了,还上了热搜。
一位律师,参加拼多多最近搞的“砍价免费拿”活动,一直点,但发现永远差0.09%才能成功。
这tm不是骗人吗?告它!
拼多多当然不怕告,毕竟老油条了。
各位去天眼查看看,仅2020年,拼多多所涉的开庭公告就有7150件,裁判文书6339件,2017年涉及的裁判文书才40件。
世界上最忙碌的职业,大概就是拼多多的法务老师了。
我合理怀疑,黄峥老师退出拼多多管理层,40几岁就退休,根本不像有些科技媒体冠冕堂皇、煞有介事分析的那样,是因为公司要转型……
完全就是因为规避法律风险啊!
中国很多事,是不能拿到明面来说的。
就像这一次,大家都在讨论拼多多的“砍价免费拿”是不是涉嫌欺诈,很多人在讨论法律问题。
这……就见外了不是。
其实啊……这就是行业普遍操作,拼多多搞得太过了,尤其是在话术设计上惹了众怒。
做产品交互的同学,这次估计要背锅了。
互联网APP搞类似活动,目的就一个,拉新用户。
虽然我这次给了你300块奖金,但你给我拉到了3、4个新用户,对平台来说就是划算的。
一般而言,电商产品新拉个用户的成本,在100—200元。
看拼多多财报:
2018四季度,人均获客成本148.37元。
2019年一季度,更吓人,286元。
这么烧下去,人民银行的印钞机都坏了,投资人也不答应啊,于是后来拼多多改变了策略,据说把人均拉新成本降到了80元。
但这时问题来了。
一方面,拼多多用户增长快到头了,要拉新已很困难——2020年活跃买家7.8亿,基本就是淘宝的水准了,接下来要拉新客,要么就是那种根本懒得用拼多多的人,要么就是下沉到还不太会用手机的人,都难。
另一方面,拉新预算是有限的。
怎么办?
领导、运营、产品、交互设计师、程序员一碰头,不难得出一个结论——
一方面把这次活动的单个奖励值设计到最高,现金以前是100,现在是300;以前是不入流的3C产品,现在华为P40、IPHONE12全部搞上去,这样才能打动新人参与。
另一方面,把得奖门槛进一步拉高,还有99%成功了,但那1%你永远凑不齐;预计差一个人就可免费拿华为P40?呃……对不起,那是预计,你就是永远凑不齐那一个人。
这就是故意不给钱,不给奖励吗?也不完全是。
这里面的盈亏线,背后都是平台提前设计好的,所有APP都这样干。
只需要让程序员小哥跑一个程序——
让付出的所有推广拉新金额除以拉新人数,永远低于平台方能接受的人均获客成本,以前可能是人均150,现在可能人均80。
效果好,舆论质疑了,我可以调高点,根据形势不断调整。
一个人拿到300,但10个人拿不到,这帐对拼多多就是划算的。
而且,眼看着拉新成本要突破临界值了,计算机自动跑一下,你自然就拿不到剩下的0.1个金币了。
这样,还可以防止专业羊毛党。
这一切,都是人为设计,机器自动运行的结果,对,我们社会上最聪明的头脑都用来干这个了。
但问题就出在,拼多多这次的产品语言设计,太不讲究了。表面上,诸如“还差0.00001%”、“你已经完成99%”这样的语言。
会刺激人不断玩下去,不断去拉新。
但实际上,也会让人产生负面情绪——卧槽,你是不是骗我。
尤其是用户一直点,但数值显示始终还差0.09%,这不是给人口实和把柄吗!
遇到爱较真的人,一气之下,不告你告谁啊。
于是,众多的负面情绪,把拼多多顶上了热搜。
其实换一种语言来描述,拼多多估计b事儿没有。
互联网产品中每个界面语言的设计,直接关系着用户期待值,适度降低期待值反而会得到更好的结果,比如外卖平台,明明20分钟可以送到的,但一般都会提示你——预计还有25分钟送到。
通过略微降低期待值,才能突然给你意外的惊喜——哇,提前了五分钟到!其实平台什么都没做,但用户却爽了。
而且拼多多的搞法是,一开始把用户期待值拉得太高太高,最后希望落空,满意度下降。拼多多可能不在乎那点破口碑,但引起诉讼事件,被人告了,万一输了,就有可能引发更多连锁反应。
大家都是出来割韭菜的,你能不能专业一点,讲究一点啊!
(全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懂事会大王)
本文由看新闻网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看新闻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
本文网址:https://vct.news/news/0868f054-0e21-4fe6-a7c0-62ccdceace10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