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发表的“餐桌菜单论”犹如一块石头丢进水潭,虽然在会上只激起一圈涟漪,但中国却反应强烈,发表不少激越的半官方言论。其实,这并非布林肯首次发表“餐桌菜单论”,从2022年1月在北京冬奥会前夕首次使用“如果你不在餐桌上,就可能会在菜单上”( If you’re not at the table, you’re on the menu)的表达以来,至今共有三次,但前两次中方几乎没反应。缘何如此?乃因同样一句话,每次的针对目标并不同。
布林肯三次发表“餐桌菜单论”,针对目标不同
2022年1月24日,在一个论坛上,布林肯阐释中美关系就用了这句话。当时中国理解为“在和中国的竞争中,美国需要确保在餐桌上,而不能在菜单上”。2022年10月,布林肯在与美国两位前任国务卿赖斯、马蒂斯对话中谈到“中国威胁”和“中美竞争”时,再次使用“餐桌菜单论”,旨在强调美国在国际组织中保持领导力和参与度的重要性。这是内部讨论美国针对中国的外交战略定位,中国没法就此表态,相信中国的内部讨论中以美国为敌的场景肯定不少。
这次布林肯是在慕安会上发表这番话,当然有现实政治考虑,因为欧盟法德两大领头羊从去年以来,总是向中国明送秋波。更何况,目前的国际社会对美态度正处在首鼠两端,一是盟友们纷纷在为特朗普可能当选做准备,《华尔街日报》1月29日曾发表《世界领导人为特朗普重返白宫做准备》,介绍了详情;二是因为美国盟友中有不少国家担心,如果中美间紧张局势持续,他们将被卷入一场不可逆转的局面。在这一背景下,布林肯重提“餐桌菜单论”,并非前两次那样直接针对中国,而是为了“敲打”欧洲盟国,向所有试图避免在中美两国当中选边站的国家发出警告:如果不想成为菜单上的食物,就应该坚定地与美国结盟。
法国总理马克龙:欧洲要有战略自主权
马克龙近年对美国持半游离态度,多次发表一些颇让美国不快的言论。最出位的是2023年4月9日访华返法的飞机上接受美国Politico采访时发表“独立自主说”。该采访以《马克龙称欧洲必须顶住成为“美国追随者”的压力》(Europe must resist pressure to become ‘America’s followers,’ says Macron)为题发表,内容主要是三点:1、强调了欧洲“战略自主权”理论,成为中美之外的“第三极”,以避免欧洲国家成为“附庸”,最终“被历史抛弃”。2、欧洲必须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并避免卷入美中在台湾问题上的对抗。3、马克龙还建议欧洲减少对“美元治外法权”的依赖。报道提到,俄罗斯、中国、伊朗等国近年来受到美国制裁的打击,欧洲有声音抱怨称,华盛顿将美元“武器化”,迫使一些欧洲公司放弃业务并切断与第三国的关系,否则其会面临严厉的二级制裁。
马克龙这番“独立自主论”,中国当然闻之欣喜,美国当然不太高兴。
德国的首鼠两端
俄乌战争之后,德国被迫中止“能源上依靠俄罗斯,市场上依靠中国”的发展道路,经历了极为痛苦的“去工业化过程”,这两年多德国领导人一直在上演两面戏剧,一方面持续不断地就企业“过度依赖中国的风险”发出警告,敦促企业实现业务多元化。同时不断向华府展示友好,比如2月9日德国总理朔尔茨亲往华盛顿与美国总统拜登会面,讨论俄乌冲突等议题。另一方面,对华政策的口号已经从“脱钩论”变成内容模糊的“去风险化”。就在朔尔茨2月访美前夕,路透社披露,朔尔茨将于4月15日至16日率领一个商业代表团访问中国。
德国内部就德国对华政策也充满了矛盾,两年多以来,德国社会一直是两种声音并存,一方面,各种要求摆脱对中国的经济依赖的声音很高,认为脱钩不过是使德国经济萎缩5%,德国能够承受。2023年7月,德国政府批准了首个对华国家战略,将中国定义为“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并呼吁在维持价值数千亿美元的经济关系的同时,大幅减少对中国商品的依赖的同时提振本国经济。另一方面,各种研究又陈述对华经济脱钩的巨大损失。2023年4月,根据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IfW)的研究,80%的笔记本电脑是来自中国,85%的稀土和原材料,如被欧盟列为关键原材料的钪和锑,都来自中国。例如2024年2月,德国央行在一项研究中警告说,如果与中国实行经济脱钩,德国将会发生严重的动荡。企业界大佬也多次表达不能与中国经济脱钩,比喻梅赛德斯总裁克伦纽斯(Kaellenius)曾公开称,“和中国脱钩是一种幻想,也是不可取的。”
两张餐台都有“美食”,多国希望两头通吃
俄乌战争虽然还未终结,但世界格局由单极变多极已经显化。换言之,世界上现在有两张餐桌,一张是美国做主人,另一张是中国做主人,现阶段,两张餐桌的主人也来往不断。
美国这边搭的是“民主的餐桌”。2020年民主党公布的新党纲提出,如果美国不代表“民主国家”制定规则,中国就将掌握规则制定权并主导世界发展模式与国际领导地位,因而,美国不能再单打独斗,而是要重拾“价值观外交”,与所有持有民主理念的盟友和伙伴强化合作,以占据全球经济总量50%到60%的体量形成“规则联盟”和具有“普遍韧性”(broad-based resilience)的“供应链联盟”,从而迫使中国接受符合美国与西方利益的改变。拜登入主白宫之后,这一原则贯彻到美国对华外交-经济政策当中,最明显的成绩是对中国的芯片制裁,以及在供应链重组中推出“友岸外包”取代特朗普时期的“近岸外包”。自2021年以来召开的三次G7会议,每次都强调参加国是拥有共同价值观的“志同道合者”。曾经比较热闹的G20会议,因其主旨是协调全球经济政策,既然餐桌的宾客已经按价值观列队,协调作用无从发挥,也就门庭冷落。
不少分析者将这种状态定义为“新冷战”,但迄今未达成共识。2021年9月,美国总统拜登在联合国大会上公开表示,不寻求与中共的新冷战;一个多月后,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米利(Mark Milley)却忽称中美关系已经进入“斯普特尼克时刻(Sputnik moment)”,引发一阵热议。2023年3月,华盛顿颇具影响力的政策研究机构传统基金会发布报告称,美中之间已打响新一轮冷战。
但与美苏冷战不同,那时国际体系政治上是二元对立,经济上是互相隔绝,西方有自己的关贸总协定(WTO的前身),前苏联阵营有经济互助会(Comecon),是一个由苏联带头建立的经济合作组织。而现在的国际局势是:政治上,世界各国在意识形态上的二元对立早模糊化;经济上,中国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很多国家并不希望在中美之间选边站。以亚太国家为例,拜登上任后重点经营亚太战略,但除了少数几个亚太国家态度鲜明地站在美国这边,多数国家则希望不要求被迫选边站。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无论是在2023年6月初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IISS Shangri-La Dialogue)上,还是在8月3日参加了美国阿斯彭安全论坛(Aspen Security Forum)的讨论中,都明确表态,许多美国的盟友依然希望其和中美双方都能保持原有的广泛关系,不要被迫选边站。这是他多年来一以贯之的态度:中美两国关系,众盟国希望政治安全靠美国,经济发展靠中国,两头好处都要。
对关系不算太铁的亚太一众盟友(日本除外),美国没法假以辞色;但欧盟却是二战以来美国重要的盟友国,当真是大半个世纪风雨同舟。因此,在欧盟对华改用低调的“去风险化”策略与中国友好互动,又不断抱怨中国对欧洲的商品倾销严重打击欧洲的制造业之时,布林肯重提“餐桌菜单论”,我认为就是针对欧盟各国在中美之间的彷徨而发。
全文转自自由亚洲电台
本文由看新闻网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看新闻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
本文网址:https://vct.news/news/9839ef21-2620-4564-b79d-29065476a466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