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元宵——漫談食俗話湯圓

新年第一個月圓日,黃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即將來臨,除了和家人齊聚一堂吃湯圓,了解湯圓的前世今生,也更能感受中國文化底蘊。

走過歷史 湯圓的前世今生

元宵節的應節食品,在唐代鄭望之《膳夫錄》中記載:「汴中節食,上元油錘。」南北朝時已有油錘,在米粥或豆粥上澆淋肉汁,用來祭祀。根據古書記載,唐朝油錘類似後代的炸元宵,亦有「油畫明珠」美名。

唐代元宵節也吃「面蠶」,在呂原明《歲時雜記》中說:「京人以綠豆粉為蝌蚪羹,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鹽豉。撚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食也。」

湯圓
湯圓(圖片來源:高妍晨攝影/看中國)

南宋出現的「乳糖圓子」,推估是有餡湯圓的前身。宋代明州以白糖、黑芝麻、豬油做成餡,下鍋時先沉後浮,名為「浮元子」。「湯」是熱水之意,後來逐漸稱作湯糰、湯圓。

明代時就稱呼這種糯米糰子為「元宵」,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御膳房精心特製的「八寶元宵」,堪稱當時的創意美食,讓元宵更添風味。

佳節美食 元宵和湯圓不同

湯圓
湯圓(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許多人不解:去年歲末冬至才吃過湯圓,相隔一個半月,新年元宵節又吃一次湯圓?其實不然,兩種食物貌似相同,做法卻完全不同。

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冬至,是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民間有搓湯圓祭拜神明、祖先,祈求團圓、圓滿的習俗,吃湯圓就代表長了一歲。而元宵節吃的當然叫做「元宵」,同樣有全家團圓的含義。

中國五千年歷史淵遠流長,地大物博,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各地有不同的元宵節食俗,在製作方法上也存在南北差異。簡言之,元宵是「滾」出來的,湯圓是「包」出來的;北方元宵多用籮滾手搖的方式,南方湯圓則以手心揉成團來製作。

雖然明代劉若愚《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記載,元宵「其製法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為果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小,即江南所稱湯圓也。」認為北方所說的元宵就是南方說的湯圓,但一般對元宵和湯圓仍有區分。

多彩多姿 元宵節傳統食俗

元宵節除了吃元宵、湯圓以外,還有一些傳統食俗流傳至今:

❶油錘:油錘在唐宋即有,餡心甘甜,味道脆美,類似炸元宵。不同地區又加入一點當地特色,演變出許多不同的名稱,如:煎堆、麻團、麻圓、油堆等。

油錘
油錘(圖片來源:Adobe Stock)

❷黏糕:又名年糕,寓意「步步高升」,製作較費時,唐代名醫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食治》記載:「自梁米、昧甘、微寒、無毒、除熱、益氣。」唐代以後,元代也有元宵節食糕的習俗。

麵條
麵條(圖片來源:Adobe Stock)

❸麵條:江北地區民諺雲「上燈元宵落燈面,吃了以後望明年」,當地人元宵節晚餐要吃麵條,落燈時吃麵,諧音寓意喜慶「綿綿不斷」。

❹面燈:流行於北方地區,面燈是用麵粉做的燈盞,形式多樣,燈盞內放食用油點燃,或將面燈放鍋中蒸,視燈滅後餘油或蒸熟後盞中留水多寡來卜一年的水、旱情形。清咸豐年間山西《澄城縣誌》:「正月十五日蒸蕎麥麵為燈盞,注油燃燈,次早食之。」

餃子
餃子(圖片來源:Adobe Stock)

❺餃子:北方人喜歡麵食,元宵節和過年一樣有吃餃子的習慣,餃子如元寶狀,有「招財進寶」之意。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圓」的食俗,亦即正月十五吃餃子,正月十六吃元宵。

❻元宵茶:陝西等地流傳吃元宵茶的風俗,在熱湯麵中放入各種菜和水果,類似古時候的「元宵粥」,營養更全面。

❼棗糕:棗子的諧音是「早生貴子」,棗糕原是清朝宮廷的御用糕點,寓意「吉祥如意」,滋味香甜,食之有護肝、補脾和胃、益氣生津、養顏防衰等功效,豫西一帶的人們喜歡在元宵節吃棗糕。

❽豆麵團:昆明人在元宵節喜歡吃豆麵團,做法類似元宵,先將豆炒熟後磨麵,團成丸子,再用水煮熟,口感甚佳,寓意團團圓圓。

❾生菜:生菜諧音「生財」,象徵富貴吉祥,廣東人在元宵節喜歡以生菜拌糕餅煮食,用喜慶食物圖一個好意頭。

生菜
生菜(圖片來源:Pixabay)

❿油茶:大陸山區在元宵節夜晚有「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的習俗,打茶是以筷子攪麵粉下鍋,做成油茶,亦稱麵茶,用熱水沖泡來吃。扁食,則指餃子。

⓫饅頭、麥餅:浙江浦江一帶的人們元宵節吃饅頭、麥餅。饅頭為發麵,麥餅為圓形,寓意「發子發孫大團圓」。晚餐時家家戶戶都會傳出拍麥餅的聲響,飄出誘人的麥餅香。

文章節選自《看中國會員專刊》第 63期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