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陸運外 水運亦淪陷 大陸食用油與化工油混裝曝光

日前,陸媒新京報揭露油罐車混運食用油與煤制油的事件。7月13日,財新報揭露稱,不僅是公路貨運,食用油經水路運輸也存在混運現象,並指出假的洗艙證明容易取得,即使實施專貨專運政策,亦難以遏止。

相關報導:用運化學物品的油罐車運食用油 中儲糧引眾怒 各界譴責中國投毒

相關報導:油罐車醜聞未解決 大陸平台下架貨車軌跡查詢功能

前段時間,新京報曝光中國食用油與煤制油在運輸過程中存在混運現象,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及投毒討論。13日,財新報進一步報導揭示,這一問題不僅存在於公路運輸,在水路運輸中亦普遍存在。儘管大陸部分地區實施專貨專運政策,但由於虛假的洗艙證明容易獲得,相關問題仍然層出不窮。

財新報稱,長期以來,無論是海運還是內河運輸,食用油都沒有專門的運輸船隻,混裝其他油品的現象十分普遍。一位食用油專用運輸船的船長透露,「過去沒人監管混運,只要提供洗艙證明就可以了,洗艙過程也不嚴格,只要自己隨便處理一下,再開一個假的洗艙證明,糧油企業也不會細查。」

一位船舶洗艙公司的負責人向財新報表示,運完其他油再運食用油在行業里非常普遍,只需要支付1,200到2,000元(人民幣,下同),就能獲取洗艙證明、油氣消除證明和換品種證明。該負責人還表示,他們公司已從事洗艙業務超過20年,客戶遍及長江流域。

自新京報曝光食用油混運問題後,各大糧油企業開始整改,海事部門也加強了檢查,要求提供發貨和收貨企業的貨物證明,虛假的洗艙證明變得難以獲取。據一位船長介紹,以前假的洗艙證明最多花費3,000元,現在需要上萬元,成本的增加讓許多食用油船隻不再願意承接其他貨物的訂單。

混裝油事件自曝光起便引發輿論關注,讓公眾不安的是新京報記者韓福濤揭露中國運油亂象後,個人微博被註銷。之後,相關平台也下架了貨車軌跡查詢功能。

中國的食用油水運包括海運和內河運輸,前者主要用於進口食用油,後者則是國內糧油企業間調貨和經銷商提貨的主要方式。根據海關數據,2023年中國進口各類食用植物油總量為1,111.7萬噸,同比增長38.7%,其中棕櫚油和菜油是主要油品。內河方面,長江海事局數據顯示,2016年長江沿線植物油運輸量達到600萬噸。

報導指出,中國自2019年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長江水系省際植物油船運輸管理的通知》,要求自2021年起,從事長江水系省際植物油運輸的船舶必須持有「化學品船植物油運輸」營運證,原本持有「普貨船植物油運輸」營運證的船舶需退出市場或改建後換證。政策實施後,各大糧油企業自建了一批自營專用食用油運輸船隊。

但多名內河港航人士向財新報透露,即便在實施專貨專運政策後,許多第三方食用油水運企業仍存在混運現象,主要是由於糧油企業監管不嚴,很多食用油運輸船隻需提供洗艙證明即可運貨。

上海市楊浦區政府公眾號「上海楊浦」曾發布文章指出,2022年7月,轄區內一艘液貨船裝載白油,該船舶的營運證核定的經營範圍僅限植物油運輸,而實際裝載的卻是屬礦物油範疇的工業白油。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