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師:高密度城市也可以很宜居

澳廣報道,城市規劃師兼空間分析師ThamiCroeser以及RMIT城市研究中心的Lucy Gunn共同發表了一篇「無需放棄擁擠的城市-我們可以使密度變得更好」 (There’s no need to give up on crowded cities — we can make density so much better)的文章。文中講述了通過政策改變,擁擠的城市可以變得更加宜居,無需像人們所提倡的「遷移」到Tamworth或Toowoomba之類的偏遠城區。

在澳大利亞,人們多次提出需要把人口分散化的作法。他們的根據是,城市生活使人「不愉快」,因為這裡的道路堵塞、房價高昂,而郊區的情況卻好很多,所以必須將城市居民分散到其它郊區。

不過針對這些說法,兩名學者ThamiCroeser及Lucy Gunn卻認為,中心城區必須適應現階段的人口增長,合理利用「高密度」並發揮其作用。

兩位學者認為,「我們更迫切的需求是,集中改善主要城市的宜居條件。我們的城市發展非常迅速,尤其墨爾本增長得最快,在2017-18年度增加了119,400居民。他們覺得,像這樣的人口增長並不一定意味着交通擁擠、醜陋或高天價的房屋和租金。」

他們稱,澳洲城市執行建設中非常糟糕,在許多州的規劃政策中,城市密度目標仍然很低。通常設定在每公頃15套左右,甚至大多數的澳洲人都有一個錯誤的觀念,他們認為人口密度就是居住在狹小的高層公寓。

諷刺的是,巴黎市中心或巴塞羅那的密集和繁忙如此吸引旅行者,正是許多澳洲城市居民所唾棄的東西。據聯合國的數據顯示,巴黎的人口密度為平均每公頃約213人;巴塞羅那則每公頃156人。相比之下,墨爾本每公頃只有38人,而悉尼則平均每公頃約50人。

巴黎和巴塞羅那的高密度人口導致他們的街道和公共場所非常繁忙。但他們卻成功將商店、各種服務和公共交通與中層公寓結合起來。這種設計帶給人一個宜居又宜人的城市。

學者認為,澳洲過去的失敗經驗使到本地在複製海外的成功實例變得困難。舉個例子,在墨爾本,高層建築在近十年來快速發展已產出大量的狹小公寓。這些公寓的質量很差,室內的採光和通風都很不足夠。

由於當地政府對公共交通缺乏投資,使得城市的擁擠情況變得更糟。這使到新公寓的價格將包括建築多層停車場的費用、街道景觀也充斥着汽車。而原本的空間可用來栽種樹木,但卻被汽車道及停車位所占據。

ThamiCroeser及Lucy Gunn認為,處理人口增長並不需要搬到像Tamworth或Toowoomba的地方。我們必須更注重質量和美觀,這樣才能獲得公眾對填充發展的支持。密度必須輔之以合適的街道景觀和基礎設施,如增加投資公共交通,並分配更多空間給綠化和行人。

學者例舉荷蘭的woonerf社區,他們說如果在這裡漫步,你會發現路邊的停車位很少、車速限制在每小時15公里左右,而且大量的空間都分配給了樹木與花圃。他們認為,如能大膽改變政策,澳大利亞也能達到這種程度。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