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萌,调情,洪水是如何变得可爱的

今年的洪水,可能比1998年还要严重。但是到目前为止,大多数不在灾区的人,可能都还没有真切的感受。 

安徽再次成为牺牲品。我看到一张照片,一个妇女在转移家里的衣服,房间里已经进了不少水。这照片平淡无奇,但是在我看来也比那些航拍的美照好一万倍,因为它触及到了真正的人的生活。 

我没去过抗洪前线,待在安全的城市里。当我想通过媒体了解洪水时,感到了某种深深的不安。有一天夜里我打开抖音,它不会推送洪水视频,但是输入关键词还是可以查找。 

抖音上的洪水视频,最大的问题是必须有配乐,这是系统要求的。官方媒体往往选择那种正能量的有冲击力的音乐,给人一种恶心的大片感。个人号发的视频要好一些,会有一点解说:“快看,那个人被冲走了”。但是,这样的视频不会交代时间、地点,让洪水变得有点抽象。 

这方面最新的探索来自新华社。他们在官方微信上发了一篇《报告,我是长江2号洪水》,大家可以感受下画风:

微博截图
微博截图

“不过我可算跑出来了,很快就要去武汉了”……

估计小编可能会暗自得意,以为通过拟人化的办法,让那些冷冰冰的数字生动了起来。这样的文字风格,透露出一种低智化倾向,就像成人给儿童讲故事一样。文章后的评论,也流露出浓浓的可爱风(当然,批评的意见他们不会放出来)。 

微博截图
微博截图

你们是在和洪水调情吗?

这种拟人和装可爱,让人感到极度不适。洪水摧毁了无数人的生活,你怎么能够可爱起来?这种拟人化,恰恰是“机构”缺少人性的表现。在小编看来,洪水只是它“改编”的一个对象,一个可以用来作主语的名字,它不会想到,有多少人因为洪水在深夜里哭泣。

这种套路,也有低劣的地方版,鄱阳发布有一条删除的推文,“你能说洪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东西吗?”

微博截图
微博截图

真正值得玩味的,是这种可爱的文字风格。称呼洪水为“坏东西”,和新华社的思路其实是一样的。都是一种所谓的“柔性宣传”,在系统内部,大概会把这当成是一种创新。 

这种“正能量”,是建立在负面情绪完全消失的基础上的。人们对新华社的拟人表达感到奇怪,是因为一个正常人,无论如何都无法对洪水产生“可爱”的想法。但是,更多时候,“正面价值”是以不易觉察的形式出现,比如把洪水蔓延称为“水域面积扩大”。 

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把这称为“负面消失的世界”,他认为世界已经发生改变,已经从免疫学时代(找出不好的东西),转向“绩效社会”(一切都转化为可衡量的增长)。他关于世界已经告别免疫学时代对看法已经被证明是可笑的,但是他对世界新趋势的观察,仍然有真知灼见:“负面”正在消失,赞美和自我激励将大行其道。在社交媒体上,美颜和点赞已经成为基本礼仪。 

但是,洪水就是洪水,它不是比喻,也不是拟人,也不是“虚拟现实”,它是真实而痛的灾难。

(全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中产生活观察,目前该文已在微信上被删除)

关注时事,订阅新闻邮件
本订阅可随时取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