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中欧全面投资协定”遭冻结

5月20日,欧洲议会以高票通过一个动议案,决定冻结“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该协定经过了七年马拉松式的谈判,最终在德国总理默克尔大力推动下,习近平与欧盟主席终于在去年12月30日,成功确定了“协定”草案,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贸易协定。但今年以来,新疆人权问题影响到了欧盟与中共的关系,“协定”进程明显触礁,如今“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正式被置入“冰箱”,中欧关系前途未卜。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诞生过程

在1980-1990年代,世界流行新的贸易合作规则,贸易国之间签署双边投资协定(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 BIA),对投资者及知识产权作保护。此时的中国经济市场正在对外开放,国际将目光对准了中国市场,并相继与中国签署双边投资协定。

比如,1988年7月11日,澳大利亚与中国签署了双边投资协定(BIA),并立即生效。半年之后,新西兰与中国签署了双边投资协定也生效。

但最早与中国签署协定的国家是欧洲的瑞典与德国,那是1982年与1983年,之后一些欧洲国家如法国、意大利、丹麦、奥地利以及英国等纷纷响应,由此可见,欧洲与中国都非常看中对方市场。

但由于欧洲各国对中国的政治领域有著不同的看法,对中国在欧洲的发展前景形成障碍,中共当局一直试图与欧洲联盟签订全面投资协议,将欧洲的利益绑在一起,以取代中国与27个欧盟成员国中的26个国家此前单独订立的双边投资协定(BIA)。

在2012年2月的中欧峰会上,在中共的主导下出笼了一份谈判倡议书,中-欧联盟全面投资协定(China-EU 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 CAI)。并将首轮谈判定于2014年1月在北京市举行,此后中欧之间历经7年的35次谈判,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根据资料,2020年,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

中欧投资协定谈判
2020年12月30日,习近平通过视频连线和欧盟领导人及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会晤,中欧共同宣布完成了投资协定谈判。(图取自twitter.com/vonderleyen)

最终,趁著美中经济贸易的冲突加剧,在德国总理默克尔与法国总统马克龙的全力推动下,欧盟不顾美国政府的反对,决定向中共作出妥协,从中国获得很大的利益。

2020年6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欧洲理事会主席夏尔‧米歇尔、欧洲联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共同确定,年内完成谈判。

2020年12月30日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视频连线与欧盟领导人及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会晤,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正式确定了中欧投资协定的草案。

尽管中欧领导人宣布原则上达成全面投资协定,但仍需对其进行法律修订,翻译成不同的语言,并由欧盟27国政府和欧洲议会,以及可能会出现的成员国议会正式批准,这一过程至少要到2022年初。

甚么是“中欧全面投资协定”?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全称为中国-欧洲联盟全面投资协定(China-EU 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简称“中欧CAI”。

在2020年12月30日,《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草案正式完成后,2021年1月22日,欧盟委员会贸易总司初步公布了《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部份文本,包括序言和六大章节内容,分别为:目标和一般定义、投资自由化、监管框架、投资和可持续发展、争端解决及机制和最终条款,以及部份“附件”。

欧委会表示,“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欧盟对中国的累计外国直接投资已超过1,480亿欧元。中国对欧盟的直接投资总额接近1,200亿欧元。就中国经济的规模和潜力而言,欧盟在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仍然相对较少”。

欧盟总部
位于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图:公用领域)

欧委会认为,该协议帮助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保护了欧洲对华投资时的安全,中共还承诺取消原来的各种限制等。

简单来说,该协议旨在放宽对在中国经营欧企的限制,譬如要求欧企须与中方企业合作营运,需分享技术等,同时争取扩大欧盟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领域,包括电动车,金融及医疗行业等。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还希望中国降低对欧洲投资的严格规定,至少逐渐达到欧洲市场对中国资金开放的水平。此外,中国被要求承诺遵守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sation)关于强迫劳动之规定。

附加条款惹争议

今年3月中旬,欧盟委员会公布了200多页《中欧全面投资协定》附件文本,在该“附件”中,出现了限制非营利组织(NPO、NGO组织)的内容,引起广泛争议。因为它与贸易问题并不直接相关。舆论称该“附带条件”,是欧盟向中共作政治妥协的一部份。条款包括:

1)允许中国政府拒绝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境内向“非营利组织”注资。

2)拒绝境外“非营利组织”在中国境内开设分支机构。

3)已被批准在中国境内设立的非营利机构,其负责人必须是中国公民。

一位德国某政治基金会的代表对德国之声表示,“在一份投资协议的文本中居然出现了限制非政府组织的条款,这太不寻常了!”

据法广报导,依据协定的附加条款,德国在中国的基金会未来将仅由中国公民来领导,已经激怒了该基金会。位于中国的德国基金会向德国电视一台北京工作室表示,他们对此感到忧虑。他们说,这一条款“令人迷茫”,且“具有威胁性”。

德国籍欧洲议会议员Reinhard Butikofer称该条款为“丑闻”,他说,“当中国公民必须领导德国政治基金会或商业协会的工作时,共产党实际上就掌握了这项工作的方向。”

但一些评论说,“真正签署之后的文本应该不会有这一款。”

法国政府出面为“协定”洗地

完成《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草案后,欧盟遭到包括美国政府在内的各方批评与质疑。

1月18日,法国总统府就“谈判细节”作了说明,他称,签订协定时坚守了一条主线:中欧投资协定并非是欧盟对中国的妥协让步,它远非一项敞开大门,放松规则的协定,相反,是一项致力于拧紧监管,强化规则的协定。

法国总统府称,欧盟面对中国并未让步,也没有软化原则,欧盟在中欧投资协定上耗费了7年心血才终于达成,这本身就彰显著,欧盟并未在红线问题上让步于中国,无论美国政治局势如何变化,欧盟对中国的坚持,不会改变。

据法广报导,2019年欧盟给中国的定位是:竞争对手,合作对象,体制对抗者。这是当今欧盟对华战略重新平衡的三大框架纲领,而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双方在体制上的对抗性质,这彰显了欧盟对华天真期已过,深刻明白中国在人权情况,普世价值观上的潜力,以及中国在多领域,包括香港,新疆问题,违反违背国际期待的现实情况。

法国总统府称,中国人权有很大问题,欧洲对此进行密切的跟踪观察,多年以来都对中国人权问题做出相应决策,而本次的中欧投资协定是把人权问题作为问题之一,容纳进来,但并没有义务一定要把它解决掉。如果协议中不指明中国会恪守承诺,批准致力于打击强制劳动的政府间公约,那么法国是坚决不会接纳这种投资协议的。

“协定”因人权问题而触礁

今年三月,由于新疆人权议题的争议,中欧关系急转直下。

3月22日,就在欧盟委员会公布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的时间表时后一周,欧盟与美英加等国在同一天宣布对涉嫌在中国新疆侵犯人权的4名官员实施制裁,受制裁的包括新疆公安厅厅长陈明国、政法委书记王明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书记王君正及前政法委书记朱海仑。另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安局亦受到制裁。

新疆洛浦县第四教育培训中心
新疆洛浦县第四教育培训中心。(网路图片/新疆集中营推特)

制裁涉及冻结有关官员的财产和禁止他们前往欧盟各地。同时,欧洲公民及当地所有公司都不能向这些人士提供经济援助。

欧盟高级代表鲍雷尔表示,欧盟将竭尽全力维护人权。

澳洲及新西兰外长亦发出联合声明,谴责中共当局在新疆对维吾尔族及其他穆斯林少数民族的侵犯人权行为,并对美国、加拿大、欧盟和英国的制裁行动表示欢迎。

声明说:“澳洲各地和新西兰社区与这些国家一样(对事件)深切关注。”

同一天,中共一边强烈谴责,一边立即做出报复。

中国外交部宣布对欧洲10名个人和4个实体制裁。中方的制裁名单包括:

5名欧洲议会议员:分别是Reinhard Butikofer、Michael Gahler、Raphael Glucksmann、Ilhan Kyuchyuk、Miriam Lexmann。

荷兰议会议员Sjoerd Wiemer Sjoerdsma。

比利时议会议员Samuel Cogolati。

立陶宛议会议员Dovile Sakaliene。

德国学者郑国恩(Adrian Zenz)。

瑞典学者叶必扬(Bjorn Jerden)。

欧盟理事会政治与安全委员会(Political and Security Committee of the Council of the EU)。

欧洲议会人权分委会(Subcommittee on Human Rights of the EU Parliament)。

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the 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

丹麦民主联盟基金会(the Alliance of Democracies Foundation in Denmark)。

制裁包括,相关人员及其家属被禁止入境中国内地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他们及其关联企业、机构也已被限制同中国进行往来。

3月23日,中共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例行记者会上回答是否会“影响中欧全面投资贸易协定的推进”时说:“欧方不能指望一方面讲合作,一方面搞制裁,损害中国的利益,这没有道理,也根本行不通。欧方应该反躬自省,停止对抗,用实际行动维护中欧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

遭中方点名制裁的德国籍欧洲议会议员Reinhard Butikofer将中国的回应形容为“荒谬”,并说:“我认为他们低估了民主国家的应对能力。”

他对德国之声表示,一党专政的中国的领导层通过此次制裁措施“重重地关上了一扇门”,“他们不会真的相信这就能吓倒我们吧?”

他说:“没有我们欧洲议会的批准,中欧之间就不会签署甚么协议。”

一些欧洲议会议员也表示,“中国针对欧洲议会、欧洲理事会政治与安全委员会以及欧洲智库人员的行为将严重阻碍欧洲议会对该协议的批准”。

一些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北京罕见的强硬做法,等于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2021年5月4日,欧盟执行委员会副主席兼贸易专员Valdis Dombrovskis在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表示:“鉴于目前欧盟对中国实施制裁而中国实施反制裁包括针对欧洲议会成员的反制裁,这样的环境不利于批准协定”。

5月5日,欧盟表示将“暂缓”将此协定交付欧洲议会审批。

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努力或将付之东流

漫长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谈判在去年底露出曙光,全靠欧盟第一大经济体德国总理的默克尔多年来的主导与积极推动,由此舆论称默克尔太亲共。

但澳洲看中国特约评论员夏飞岩却认为,“与其说亲共,不如说是急功近利,利益蒙住了默克尔的双眼,令她成为了一个充满幻想主义色彩的领袖。”

默克尔自担任德国总理以来,曾先后12次访问中国,她是任内访华次数最多的西方国家领导人。

默克尔
德国总理默克尔2018年尔访华(图:Lintao Zhang/Getty Images)

夏飞岩表示,默克尔的对华态度与前美国总统川普不同,她一直采用“以商促变”的对华温和政策,她看中了中国的市场,希望藉著深化西方与中国的经济关系,鼓励北京政治变革,并逐渐接受自由主义和西方价值。但这样的幻想早已被当今世界所抛弃。

尽管默克尔政府曾以国安风险为由,阻止中国航天发展公司收购专门从事5G等卫星和无线电技术的德国公司IMST,但这并不表示她的对华政策有甚么变化。

默克尔漠视中国恶劣的人权现状,却积极推动中欧全面经济合作,就因为该协定将给德国的汽车制造商带来极大的利益。

2020年7月1日,德国担任欧盟理事会主席国,任期半年,默克尔终于在卸任的前一天,12月30日,通过视频会议,与习近平一起促成了《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草案,她称其为“历史性投资协定”,是她卸下德国总理的职位前最核心的经济协议。

默克尔将在2021年9月离职,她希望能在她卸任前,该协定通过讨论修改,并正式递送给欧洲议会作审核。

超出默克尔预期的是,中国的人权问题是无法漠视的客观存在。新疆人权风波,令许多欧洲议员公开发表言论,反对签署这份协定。

但德国总理默克尔依然没有放弃,据德国《南德意志报》报导,面对各方反对的声音,默克尔5月5日在联邦议院的德国联盟党议会小组跨大西洋代表大会上表示,“中欧投资贸易协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尽管目前存在批准的困难。”

默克尔说,中国的发展繁荣符合德国的利益。缺少中国或与中国对抗,将导致气候变化、有关世界贸易组织的问题以及其他国际问题无法获得解决。

政治评论家克鲁斯(Andreas Kluth)在彭博社专栏称,就欧盟来说,与其具体签订《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不如将该协定置于悬而未决的情况,反而能维持与中国更大的谈判空间。他认为,德国与欧洲须明白,当下的问题是欧洲与中国在价值观上的冲突,而“欧洲无法假装中立下去”。

欧洲议会表决 要求冻结“协定”

基于中国对欧洲议员及团体的制裁令,欧洲议会发起一项动议案,要求通过投票表决,正式冻结欧盟与中国签定的投资协议。

据报导,该动议草案得到了欧洲最大政治团体的支持。动议案认为,鉴于中共对欧洲个人和实体实施了制裁,欧盟有理由冻结欧盟对《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任何审议,以及欧洲议会对批准该协定的任何讨论。

欧洲议会大厦
欧洲议会大厦(图:Tukka/Wikipedia/CC BY-SA 4.0)

动议呼吁欧盟委员会“利用有关《中欧投资协定》的辩论作为筹码,改善中国的人权保护和对公民社会的支持”。

据路透社报导称,根据草案内容,议会“要求中国在处理(投资协议)之前取消制裁”,并说“欧盟与中国的关系可能不会像往常一样继续下去”。

欧盟议员表示,中国的制裁并不是基于国际法,而欧盟的措施是针对联合国条约中规定的侵犯人权的行为。但北京则否认有任何不当行为。

虽然这项动议案没有约束力,但在欧盟27国政府中具有政治影响力,也意味著双方在2020年12月底达成的协议将无法继续进行下去。

这一僵局对中国和欧盟都是一个挫折,因为这份投资协议经过7年谈判才达成,协议将允许对欧洲在中国的投资和知识产权提供更大的保护。欧洲外交官说,中国希望提高作为一个公平和尊重的贸易伙伴的国际地位。

但中方也没有妥协的表现,5月19日,中共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敦促欧洲议会尽快批准投资协议。他表示,中欧投资协定“不是一方给予另一方的‘恩赐’”,是互利互惠的”。同时他还强调,中方的制裁“是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也是对欧方搞制裁对抗做出的必要、正当和正义回应”。

关注时事,订阅新闻邮件
本订阅可随时取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