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中歐全面投資協定」遭凍結

5月20日,歐洲議會以高票通過一個動議案,決定凍結「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該協定經過了七年馬拉松式的談判,最終在德國總理默克爾大力推動下,習近平與歐盟主席終於在去年12月30日,成功確定了「協定」草案,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貿易協定。但今年以來,新疆人權問題影響到了歐盟與中共的關係,「協定」進程明顯觸礁,如今「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正式被置入「冰箱」,中歐關係前途未卜。

「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誕生過程

在1980-1990年代,世界流行新的貿易合作規則,貿易國之間簽署雙邊投資協定(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 BIA),對投資者及知識產權作保護。此時的中國經濟市場正在對外開放,國際將目光對準了中國市場,並相繼與中國簽署雙邊投資協定。

比如,1988年7月11日,澳大利亞與中國簽署了雙邊投資協定(BIA),並立即生效。半年之後,新西蘭與中國簽署了雙邊投資協定也生效。

但最早與中國簽署協定的國家是歐洲的瑞典與德國,那是1982年與1983年,之後一些歐洲國家如法國、意大利、丹麥、奧地利以及英國等紛紛響應,由此可見,歐洲與中國都非常看中對方市場。

但由於歐洲各國對中國的政治領域有著不同的看法,對中國在歐洲的發展前景形成障礙,中共當局一直試圖與歐洲聯盟簽訂全面投資協議,將歐洲的利益綁在一起,以取代中國與27個歐盟成員國中的26個國家此前單獨訂立的雙邊投資協定(BIA)。

在2012年2月的中歐峰會上,在中共的主導下出籠了一份談判倡議書,中-歐聯盟全面投資協定(China-EU 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 CAI)。並將首輪談判定於2014年1月在北京市舉行,此後中歐之間歷經7年的35次談判,始終無法達成一致意見。

根據資料,2020年,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歐盟最大貿易夥伴。

中歐投資協定談判
2020年12月30日,習近平通過視頻連線和歐盟領導人及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馬克龍舉行會晤,中歐共同宣布完成了投資協定談判。(圖取自twitter.com/vonderleyen)

最終,趁著美中經濟貿易的衝突加劇,在德國總理默克爾與法國總統馬克龍的全力推動下,歐盟不顧美國政府的反對,決定向中共作出妥協,從中國獲得很大的利益。

2020年6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與歐洲理事會主席夏爾‧米歇爾、歐洲聯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共同確定,年內完成談判。

2020年12月30日晚,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過視頻連線與歐盟領導人及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馬克龍舉行會晤,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正式確定了中歐投資協定的草案。

儘管中歐領導人宣布原則上達成全面投資協定,但仍需對其進行法律修訂,翻譯成不同的語言,並由歐盟27國政府和歐洲議會,以及可能會出現的成員國議會正式批准,這一過程至少要到2022年初。

甚麼是「中歐全面投資協定」?

「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全稱為中國-歐洲聯盟全面投資協定(China-EU 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簡稱「中歐CAI」。

在2020年12月30日,《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草案正式完成後,2021年1月22日,歐盟委員會貿易總司初步公布了《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部份文本,包括序言和六大章節內容,分別為:目標和一般定義、投資自由化、監管框架、投資和可持續發展、爭端解決及機制和最終條款,以及部份「附件」。

歐委會表示,「在過去的二十年中,歐盟對中國的累計外國直接投資已超過1,480億歐元。中國對歐盟的直接投資總額接近1,200億歐元。就中國經濟的規模和潛力而言,歐盟在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額仍然相對較少」。

歐盟總部
位於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圖:公用領域)

歐委會認為,該協議幫助中國的經濟發展,也保護了歐洲對華投資時的安全,中共還承諾取消原來的各種限制等。

簡單來說,該協議旨在放寬對在中國經營歐企的限制,譬如要求歐企須與中方企業合作營運,需分享技術等,同時爭取擴大歐盟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領域,包括電動車,金融及醫療行業等。

《中歐全面投資協定》還希望中國降低對歐洲投資的嚴格規定,至少逐漸達到歐洲市場對中國資金開放的水平。此外,中國被要求承諾遵守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sation)關於強迫勞動之規定。

附加條款惹爭議

今年3月中旬,歐盟委員會公布了200多頁《中歐全面投資協定》附件文本,在該「附件」中,出現了限制非營利組織(NPO、NGO組織)的內容,引起廣泛爭議。因為它與貿易問題並不直接相關。輿論稱該「附帶條件」,是歐盟向中共作政治妥協的一部份。條款包括:

1)允許中國政府拒絕外國投資者在中國境內向「非營利組織」注資。

2)拒絕境外「非營利組織」在中國境內開設分支機構。

3)已被批准在中國境內設立的非營利機構,其負責人必須是中國公民。

一位德國某政治基金會的代表對德國之聲表示,「在一份投資協議的文本中居然出現了限制非政府組織的條款,這太不尋常了!」

據法廣報導,依據協定的附加條款,德國在中國的基金會未來將僅由中國公民來領導,已經激怒了該基金會。位於中國的德國基金會向德國電視一台北京工作室表示,他們對此感到憂慮。他們說,這一條款「令人迷茫」,且「具有威脅性」。

德國籍歐洲議會議員Reinhard Butikofer稱該條款為「醜聞」,他說,「當中國公民必須領導德國政治基金會或商業協會的工作時,共產黨實際上就掌握了這項工作的方向。」

但一些評論說,「真正簽署之後的文本應該不會有這一款。」

法國政府出面為「協定」洗地

完成《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草案後,歐盟遭到包括美國政府在內的各方批評與質疑。

1月18日,法國總統府就「談判細節」作了說明,他稱,簽訂協定時堅守了一條主線:中歐投資協定並非是歐盟對中國的妥協讓步,它遠非一項敞開大門,放鬆規則的協定,相反,是一項致力於擰緊監管,強化規則的協定。

法國總統府稱,歐盟面對中國並未讓步,也沒有軟化原則,歐盟在中歐投資協定上耗費了7年心血才終於達成,這本身就彰顯著,歐盟並未在紅線問題上讓步於中國,無論美國政治局勢如何變化,歐盟對中國的堅持,不會改變。

據法廣報導,2019年歐盟給中國的定位是:競爭對手,合作對象,體制對抗者。這是當今歐盟對華戰略重新平衡的三大框架綱領,而最顯而易見的,就是雙方在體制上的對抗性質,這彰顯了歐盟對華天真期已過,深刻明白中國在人權情況,普世價值觀上的潛力,以及中國在多領域,包括香港,新疆問題,違反違背國際期待的現實情況。

法國總統府稱,中國人權有很大問題,歐洲對此進行密切的跟蹤觀察,多年以來都對中國人權問題做出相應決策,而本次的中歐投資協定是把人權問題作為問題之一,容納進來,但並沒有義務一定要把它解決掉。如果協議中不指明中國會恪守承諾,批准致力於打擊強制勞動的政府間公約,那麼法國是堅決不會接納這種投資協議的。

「協定」因人權問題而觸礁

今年三月,由於新疆人權議題的爭議,中歐關係急轉直下。

3月22日,就在歐盟委員會公布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的時間表時後一周,歐盟與美英加等國在同一天宣布對涉嫌在中國新疆侵犯人權的4名官員實施制裁,受制裁的包括新疆公安廳廳長陳明國、政法委書記王明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書記王君正及前政法委書記朱海侖。另外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公安局亦受到制裁。

新疆洛浦縣第四教育培訓中心
新疆洛浦縣第四教育培訓中心。(網路圖片/新疆集中營推特)

制裁涉及凍結有關官員的財產和禁止他們前往歐盟各地。同時,歐洲公民及當地所有公司都不能向這些人士提供經濟援助。

歐盟高級代表鮑雷爾表示,歐盟將竭盡全力維護人權。

澳洲及新西蘭外長亦發出聯合聲明,譴責中共當局在新疆對維吾爾族及其他穆斯林少數民族的侵犯人權行為,並對美國、加拿大、歐盟和英國的制裁行動表示歡迎。

聲明說:「澳洲各地和新西蘭社區與這些國家一樣(對事件)深切關注。」

同一天,中共一邊強烈譴責,一邊立即做出報復。

中國外交部宣布對歐洲10名個人和4個實體制裁。中方的制裁名單包括:

5名歐洲議會議員:分別是Reinhard Butikofer、Michael Gahler、Raphael Glucksmann、Ilhan Kyuchyuk、Miriam Lexmann。

荷蘭議會議員Sjoerd Wiemer Sjoerdsma。

比利時議會議員Samuel Cogolati。

立陶宛議會議員Dovile Sakaliene。

德國學者鄭國恩(Adrian Zenz)。

瑞典學者葉必揚(Bjorn Jerden)。

歐盟理事會政治與安全委員會(Political and Security Committee of the Council of the EU)。

歐洲議會人權分委會(Subcommittee on Human Rights of the EU Parliament)。

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the 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

丹麥民主聯盟基金會(the Alliance of Democracies Foundation in Denmark)。

制裁包括,相關人員及其家屬被禁止入境中國內地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他們及其關聯企業、機構也已被限制同中國進行往來。

3月23日,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例行記者會上回答是否會「影響中歐全面投資貿易協定的推進」時說:「歐方不能指望一方面講合作,一方面搞制裁,損害中國的利益,這沒有道理,也根本行不通。歐方應該反躬自省,停止對抗,用實際行動維護中歐關係的健康穩定發展。」

遭中方點名制裁的德國籍歐洲議會議員Reinhard Butikofer將中國的回應形容為「荒謬」,並說:「我認為他們低估了民主國家的應對能力。」

他對德國之聲表示,一黨專政的中國的領導層通過此次制裁措施「重重地關上了一扇門」,「他們不會真的相信這就能嚇倒我們吧?」

他說:「沒有我們歐洲議會的批准,中歐之間就不會簽署甚麼協議。」

一些歐洲議會議員也表示,「中國針對歐洲議會、歐洲理事會政治與安全委員會以及歐洲智庫人員的行為將嚴重阻礙歐洲議會對該協議的批准」。

一些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北京罕見的強硬做法,等於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2021年5月4日,歐盟執行委員會副主席兼貿易專員Valdis Dombrovskis在接受法新社採訪時表示:「鑑於目前歐盟對中國實施制裁而中國實施反制裁包括針對歐洲議會成員的反制裁,這樣的環境不利於批准協定」。

5月5日,歐盟表示將「暫緩」將此協定交付歐洲議會審批。

德國總理默克爾的努力或將付之東流

漫長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談判在去年底露出曙光,全靠歐盟第一大經濟體德國總理的默克爾多年來的主導與積極推動,由此輿論稱默克爾太親共。

但澳洲看中國特約評論員夏飛岩卻認為,「與其說親共,不如說是急功近利,利益蒙住了默克爾的雙眼,令她成為了一個充滿幻想主義色彩的領袖。」

默克爾自擔任德國總理以來,曾先後12次訪問中國,她是任內訪華次數最多的西方國家領導人。

默克爾
德國總理默克爾2018年爾訪華(圖:Lintao Zhang/Getty Images)

夏飛岩表示,默克爾的對華態度與前美國總統川普不同,她一直採用「以商促變」的對華溫和政策,她看中了中國的市場,希望藉著深化西方與中國的經濟關係,鼓勵北京政治變革,並逐漸接受自由主義和西方價值。但這樣的幻想早已被當今世界所拋棄。

儘管默克爾政府曾以國安風險為由,阻止中國航天發展公司收購專門從事5G等衛星和無線電技術的德國公司IMST,但這並不表示她的對華政策有甚麼變化。

默克爾漠視中國惡劣的人權現狀,卻積極推動中歐全面經濟合作,就因為該協定將給德國的汽車製造商帶來極大的利益。

2020年7月1日,德國擔任歐盟理事會主席國,任期半年,默克爾終於在卸任的前一天,12月30日,通過視頻會議,與習近平一起促成了《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草案,她稱其為「歷史性投資協定」,是她卸下德國總理的職位前最核心的經濟協議。

默克爾將在2021年9月離職,她希望能在她卸任前,該協定通過討論修改,並正式遞送給歐洲議會作審核。

超出默克爾預期的是,中國的人權問題是無法漠視的客觀存在。新疆人權風波,令許多歐洲議員公開發表言論,反對簽署這份協定。

但德國總理默克爾依然沒有放棄,據德國《南德意志報》報導,面對各方反對的聲音,默克爾5月5日在聯邦議院的德國聯盟黨議會小組跨大西洋代表大會上表示,「中歐投資貿易協定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儘管目前存在批准的困難。」

默克爾說,中國的發展繁榮符合德國的利益。缺少中國或與中國對抗,將導致氣候變化、有關世界貿易組織的問題以及其他國際問題無法獲得解決。

政治評論家克魯斯(Andreas Kluth)在彭博社專欄稱,就歐盟來說,與其具體簽訂《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不如將該協定置於懸而未決的情況,反而能維持與中國更大的談判空間。他認為,德國與歐洲須明白,當下的問題是歐洲與中國在價值觀上的衝突,而「歐洲無法假裝中立下去」。

歐洲議會表決 要求凍結「協定」

基於中國對歐洲議員及團體的制裁令,歐洲議會發起一項動議案,要求通過投票表決,正式凍結歐盟與中國簽定的投資協議。

據報導,該動議草案得到了歐洲最大政治團體的支持。動議案認為,鑑於中共對歐洲個人和實體實施了制裁,歐盟有理由凍結歐盟對《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任何審議,以及歐洲議會對批准該協定的任何討論。

歐洲議會大廈
歐洲議會大廈(圖:Tukka/Wikipedia/CC BY-SA 4.0)

動議呼籲歐盟委員會「利用有關《中歐投資協定》的辯論作為籌碼,改善中國的人權保護和對公民社會的支持」。

據路透社報導稱,根據草案內容,議會「要求中國在處理(投資協議)之前取消制裁」,並說「歐盟與中國的關係可能不會像往常一樣繼續下去」。

歐盟議員表示,中國的制裁併不是基於國際法,而歐盟的措施是針對聯合國條約中規定的侵犯人權的行為。但北京則否認有任何不當行為。

雖然這項動議案沒有約束力,但在歐盟27國政府中具有政治影響力,也意味著雙方在2020年12月底達成的協議將無法繼續進行下去。

這一僵局對中國和歐盟都是一個挫折,因為這份投資協議經過7年談判才達成,協議將允許對歐洲在中國的投資和知識產權提供更大的保護。歐洲外交官說,中國希望提高作為一個公平和尊重的貿易夥伴的國際地位。

但中方也沒有妥協的表現,5月19日,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敦促歐洲議會儘快批准投資協議。他表示,中歐投資協定「不是一方給予另一方的『恩賜』」,是互利互惠的」。同時他還強調,中方的制裁「是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也是對歐方搞制裁對抗做出的必要、正當和正義回應」。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