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报纸成中共喉舌 星岛前总编揭内幕

日前,美国司法部将《星岛日报》美国版注册为“外国代理人”,引发各界关注。曾担任前《星岛日报》加拿大卑诗版总编辑的何良懋告诫同行,将自己的新闻媒体变成宣传喉舌,是要付出代价的。其中包括,放弃了自己的专业,损失其受众及商誉,失去独立媒体的价值,及丧失公信力。

9月8日,前《星岛日报》加拿大卑诗版总编辑何良懋在节目《珍言真语》中称,在20至30年前,海外版《星岛日报》在多个国家都有发行,内容全部来自香港的主报。因此,《星岛日报》的确是亲中共建制、亲北京当局,不是外人说它亲,而是它就是这样发展的。

何良懋解释,《星岛日报》作为一个海外的中文媒体,在海外历史悠久,比如在加拿大多伦多有40多年的历史,在温哥华有35年以上的历史。在美国纽约、洛杉矶的时间就更长了,还有澳洲和英国伦敦等等地区,可以说传播的面很广。这些海外地区的《星岛日报》,其内容全部来自香港主报。

因为香港主报的版面很多,何良懋称:“会将它剪裁成符合当地市场的篇幅,可能只使用香港《星岛》内容的三分之一、最多三分之二,通常都用不到一半,将它剪裁变成海外版的‘中央厨房’的内容。”

何良懋还以厨房安排菜单的方式来形容报纸的版面安排及制作过程。他说:“今天的中央厨房头盘是什么呢?甜品又是什么呢?主菜是什么呢?将内容分成菜单,真的是有个菜单的,菜单里包括了不同的版面,还有多大的篇幅,全版、四分之三版、半版或者多少,开完会大家就决定,如果今天你本地没有头条的话,中央厨房就会推荐一个头版的新闻给你们海外的同事用,就有了中央厨房所谓A1的故事,通常都是国际大事、中国新闻。”

何良懋继续解释称:“假如你真的没有本地新闻的时候,或者你觉得有本地新闻但不够中央厨房的头条,那你就可以自行采用。开编辑会,各个地方的编辑负责人就拿着菜单,开自己本地的微观的编辑会……是本地同事制作的,包括编辑、包括采访,有没有独家的料,开完会就决定。比如今天温哥华准备用什么做头条,就由当地的编采负责人去决定,结合中央厨房宏观头版以及其它菜单,编制成样书,包括明天出报的大样,总共出多少张纸,港闻要用多少版,中国版要多少等等,以及前面我们本地新闻怎么与中央厨房的内容融合?就搞出一张本地版的,例如温哥华版的《星岛》明天报纸的内容,接着去制作、印刷,就是这样制作的。”

不过,虽然何良懋将报纸形容成“中央厨房”,但是他们却没有调整主菜的权利,只能调整一些配菜。他以香港发生的抗争运动举例。他称:“我们收到这些来自香港的,无论是反送中还是占中的内容,都要按照它原来的面貌放进去,是港闻就放港闻,是中国版就放中国版,如果是头版就放头版,我们可以做的只是微调。”

他接着说,“当然要想有一些明天可以卖得出去的内容,就将你自己(当地)的内容印出去,如果你不做就将香港的东西原装照印也是一个方法,这些搬过来保证不会失败,但是可能对于本地的读者来说,会觉得好像没有什么味道,老是说香港的事情,所以我们通常都有本地的加工的,有加本地化的内容,香港的内容我们是改不了多少的。”

中国的内容也是如此,何良懋举例说,中国对外关系的议题,包括“一带一路”,中领馆都会召集本地的中文传媒,无论电子——就是电台、电视以至到文字传媒、免费报纸、网媒,去中领馆进行座谈会或新闻发布会。他说:“我们都会按照它的招待会的内容,就采访一些合乎新闻价值也都是适合公众阅读的公共资讯将它发布。”

何良懋直言,他在任时没有将中领馆或者官方的新闻稿照单全收,就算不是新闻,也不会原样照用。他重申新闻从业员必须有自己的专业判断及新闻良知。他说:“对于所有来自官方的资讯我一定会过滤,一定要重新整理,不能够让官方的文献原汁原味出街,因为我们不是《人民日报》,我们不是新华社,我们是一个独立的新闻媒体,所谓独立者,是有一帮跟政府平起平坐的工作者去监察政府、去监察权力中心,我们的地位不会低于一个政府,所以我们要做我们的专业行为,就是要把关,就是要去向政府问责、向官员问责,甚至挑战一些官方的说法,这是我们正常的新闻运作的ABC而已。”

当被问及《星岛》被定性为外国代理人,对其它媒体有何警示?何良懋直言,帮政权服务,将新闻媒体变成一个宣传喉舌,是要付出代价的。他认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将自己独立的声音变成了政权的喉舌,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专业。

第二,会被外国政府变相制裁,影响这份报纸在外国社会的公共形象及公信力。

当被问及美国司法部将《星岛》定性为外国代理人,对其有影响吗?何良懋回答,美国政府不会去干预《星岛日报》美国版现行新闻的运作,但每年要向政府交出他们在《星岛》的雇用及解雇人员名单、物业买卖及租用、资源来源以及许多细节,包括业务上的资料要向政府登记、报备。他说:“牵涉到钱财、人员、资产的,须让美国知道是哪些因素影响到你的编采决策和业务发展。”

关注时事,订阅新闻邮件
本订阅可随时取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