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報紙成中共喉舌 星島前總編揭內幕

日前,美國司法部將《星島日報》美國版註冊為「外國代理人」,引發各界關注。曾擔任前《星島日報》加拿大卑詩版總編輯的何良懋告誡同行,將自己的新聞媒體變成宣傳喉舌,是要付出代價的。其中包括,放棄了自己的專業,損失其受眾及商譽,失去獨立媒體的價值,及喪失公信力。

9月8日,前《星島日報》加拿大卑詩版總編輯何良懋在節目《珍言真語》中稱,在20至30年前,海外版《星島日報》在多個國家都有發行,內容全部來自香港的主報。因此,《星島日報》的確是親中共建制、親北京當局,不是外人說它親,而是它就是這樣發展的。

何良懋解釋,《星島日報》作為一個海外的中文媒體,在海外歷史悠久,比如在加拿大多倫多有40多年的歷史,在溫哥華有35年以上的歷史。在美國紐約、洛杉磯的時間就更長了,還有澳洲和英國倫敦等等地區,可以說傳播的面很廣。這些海外地區的《星島日報》,其內容全部來自香港主報。

因為香港主報的版面很多,何良懋稱:「會將它剪裁成符合當地市場的篇幅,可能只使用香港《星島》內容的三分之一、最多三分之二,通常都用不到一半,將它剪裁變成海外版的『中央廚房』的內容。」

何良懋還以廚房安排菜單的方式來形容報紙的版面安排及製作過程。他說:「今天的中央廚房頭盤是什麼呢?甜品又是什麼呢?主菜是什麼呢?將內容分成菜單,真的是有個菜單的,菜單里包括了不同的版面,還有多大的篇幅,全版、四分之三版、半版或者多少,開完會大家就決定,如果今天你本地沒有頭條的話,中央廚房就會推薦一個頭版的新聞給你們海外的同事用,就有了中央廚房所謂A1的故事,通常都是國際大事、中國新聞。」

何良懋繼續解釋稱:「假如你真的沒有本地新聞的時候,或者你覺得有本地新聞但不夠中央廚房的頭條,那你就可以自行採用。開編輯會,各個地方的編輯負責人就拿着菜單,開自己本地的微觀的編輯會……是本地同事製作的,包括編輯、包括採訪,有沒有獨家的料,開完會就決定。比如今天溫哥華準備用什麼做頭條,就由當地的編採負責人去決定,結合中央廚房宏觀頭版以及其它菜單,編製成樣書,包括明天出報的大樣,總共出多少張紙,港聞要用多少版,中國版要多少等等,以及前面我們本地新聞怎麼與中央廚房的內容融合?就搞出一張本地版的,例如溫哥華版的《星島》明天報紙的內容,接着去製作、印刷,就是這樣製作的。」

不過,雖然何良懋將報紙形容成「中央廚房」,但是他們卻沒有調整主菜的權利,只能調整一些配菜。他以香港發生的抗爭運動舉例。他稱:「我們收到這些來自香港的,無論是反送中還是占中的內容,都要按照它原來的面貌放進去,是港聞就放港聞,是中國版就放中國版,如果是頭版就放頭版,我們可以做的只是微調。」

他接着說,「當然要想有一些明天可以賣得出去的內容,就將你自己(當地)的內容印出去,如果你不做就將香港的東西原裝照印也是一個方法,這些搬過來保證不會失敗,但是可能對於本地的讀者來說,會覺得好像沒有什麼味道,老是說香港的事情,所以我們通常都有本地的加工的,有加本地化的內容,香港的內容我們是改不了多少的。」

中國的內容也是如此,何良懋舉例說,中國對外關係的議題,包括「一帶一路」,中領館都會召集本地的中文傳媒,無論電子——就是電台、電視以至到文字傳媒、免費報紙、網媒,去中領館進行座談會或新聞發布會。他說:「我們都會按照它的招待會的內容,就採訪一些合乎新聞價值也都是適合公眾閱讀的公共資訊將它發布。」

何良懋直言,他在任時沒有將中領館或者官方的新聞稿照單全收,就算不是新聞,也不會原樣照用。他重申新聞從業員必須有自己的專業判斷及新聞良知。他說:「對於所有來自官方的資訊我一定會過濾,一定要重新整理,不能夠讓官方的文獻原汁原味出街,因為我們不是《人民日報》,我們不是新華社,我們是一個獨立的新聞媒體,所謂獨立者,是有一幫跟政府平起平坐的工作者去監察政府、去監察權力中心,我們的地位不會低於一個政府,所以我們要做我們的專業行為,就是要把關,就是要去向政府問責、向官員問責,甚至挑戰一些官方的說法,這是我們正常的新聞運作的ABC而已。」

當被問及《星島》被定性為外國代理人,對其它媒體有何警示?何良懋直言,幫政權服務,將新聞媒體變成一個宣傳喉舌,是要付出代價的。他認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將自己獨立的聲音變成了政權的喉舌,就等於放棄了自己的專業。

第二,會被外國政府變相制裁,影響這份報紙在外國社會的公共形象及公信力。

當被問及美國司法部將《星島》定性為外國代理人,對其有影響嗎?何良懋回答,美國政府不會去干預《星島日報》美國版現行新聞的運作,但每年要向政府交出他們在《星島》的雇用及解僱人員名單、物業買賣及租用、資源來源以及許多細節,包括業務上的資料要向政府登記、報備。他說:「牽涉到錢財、人員、資產的,須讓美國知道是哪些因素影響到你的編採決策和業務發展。」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